> 专题专栏 > 重要专题 > 突发公共事件专题 > 政策文件
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若干措施的意见
时间:2022-01-13 10:43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杭防指〔2022〕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级成员单位:

为有效提升我市防范应对各类极端天气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制定以下措施。

一、高度重视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工作

极端天气是指特定区域在特定时间发生的超常态、小概率气象现象,发生概率小但致灾风险高、社会影响大,部分类型还有突发性强、局地性强、提前预报难、精准预警难等特点。杭州濒海沿江,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是台风、暴雨、暴雪、低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和洪水、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的易发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呈现增多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特大暴雨、短时强对流等剧烈天气发生几率增加,严重威胁经济建设、生活生产秩序、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高度重视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二、总体工作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总目标,始终坚持“四个宁可”“三个不怕”防汛防台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突出重点、系统治理、创新方式、科学施策,切实提升我市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和极端天气灾害科学防控水平,为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三、全面提升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综合能力

1.强化极端天气的识别和预判。依据现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市气象局负责我市未设气象机构区域的极端天气识别和预判,各区、县(市)气象局负责辖区极端天气的识别和预判。当气象台发布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等天气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或高温、低温、雷电、冰雹、大风、大雾等天气红色预警信号,全市发生重度干旱,原则上判定为该区域发生极端天气,具体含义详见《杭州市各类极端天气的判定标准》(见附件)。

2.提高预报精准度和延长预见期。推进地空天立体协同监测体系建设,加密重点区域站点,优化天气雷达网,提高气象、水文、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监测能力。加强极端天气短临预报能力建设,提升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短临预报能力,极端天气预报颗粒度细化到乡镇(街道),预警服务信息直达基层网格。进一步延长预报预见期,建立“梯次化”预报预警机制,力争影响提示提前24小时及以上,警戒提醒提前1~3小时发布,局地短时强降水、大风、雷电、冰雹等极端强对流天气提前60分钟预警。市级要加强对县(市、区)极端天气预报预警工作的指导。

3.提升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效果。健全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全媒体发布体系,持续拓展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畅通手机全网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面向区域特定人群的递进式发布机制,实现局地突发极端天气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强化基层网格员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再传播职责,推进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到人。极端天气预警和风险提示相结合,建立风险提示信息发布与处置机制,加强风险提示。

4.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气象局,统一指挥、协调和指导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强化部门间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形成“条抓块统、城乡一体”应急联动响应格局。遵循统一指挥调度和一线临机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市、县级责任人靠前、下沉指挥,乡级领导到村、乡干部驻村,村级责任人和网格责任人组织巡查预警、避险转移。按照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清单,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和物资。根据极端天气发展适时采取停学、停工、停业、停运“四停”和疏散转移、弹性工作制、错峰上下班等措施。对于重点风险区域,市、县级要对基层实施点对点调度,实现高效精准处置。强化涉灾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对于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及时通过权威途径向社会发布,并根据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充分整合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大屏等资源,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及时核查处置网络谣言和煽动性信息。

5.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机制。利用极端天气情景构建、历史灾害分析等手段,细化防范应对措施和责任清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气象灾害等应急预案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超标准洪水防御等专项应急预案,在预案中健全应对极端天气的指挥机制、工作流程和保障措施;要根据预案细化本行业本领域本地区的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措施,制定专门的防御方案或工作指南,形成实用可操作的预案体系。加强重点环节和重要目标的应对方案制定,编制“四停”和停止户外集体活动等工作指引,市政隧道、地铁、大型地下空间、重要低洼易涝点等重点区域“一点一策”。完善极端天气条件下地铁、公交、火车停运和飞机停航等应急保障方案和运力调度机制,妥善安置滞留人员并确保安全有序疏散。按照每年至少一次的频次,组织极端天气应对专项演练或将极端天气应对纳入灾害应急演练的内容,重点检验监测预警、风险研判、指挥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和措施有效性。积极推动开展桌面推演、无脚本演练、“双盲”演练和多类型极端天气应对综合演练,强化演练评估,支撑应急预案方案的不断完善。

6.提升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能力。按照“抗大灾、抢大险”的标准,提升防汛抢险、城市运行保障等市、县级专业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分行业、有针对性配备应对极端天气的先进装备设施,提高应急处置的专业能力。整合消防、民兵、森林防火、防汛、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力量,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并延伸至各村(社区)建立应急小分队。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将其纳入全市应急救援体系,强化联演联训和区域联动。进一步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优化储备结构和储备点布设,合理确定物资种类、数量,在高风险区域预置队伍和物资。做好应急队伍和物资的资金保障工作,建立抢险救援备用金制度。

7.增强城市设施防灾抗灾能力。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分析城市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等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和城市综合减灾水平。定期对城市重点区域、重要部位和重要设施开展极端天气应对能力评估,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和专项整治等方式,减少高风险区和消除重大隐患点。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相关设防标准,局部提高高风险区设防标准。针对城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利用体育文化场馆、学校、公园广场等场地,分级分类设置应急避灾场所。增强电力、通讯、供水、燃气、交通等城市重要生命线抵抗极端天气的韧性,推动建设分布式、模块化、小型化、并联式生命线系统,提高城市生命线抢修恢复的能力。

8.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制定极端天气社会公众防御指南和联动机制,指导社会公众开展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系统化开展极端天气风险科普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普及极端天气灾害特点、风险隐患、紧急避险等相关知识,提高广大群众遇险不慌、积极自救、配合营救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范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宣传活动,积极组织社会公众开展避险避灾逃生演练和极端天气情景体验。

9.落实灾后复盘总结提升机制。根据极端天气强度和影响程度,灾害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复盘评估工作。对于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组建复盘评估工作组开展复盘评估。复盘评估紧扣“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仗进一步”的目标,重在查弱项、补短板、破难题。各有关部门同步开展专项复盘评估,对致灾因子、成灾过程、防御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极端天气应对处置闭环机制,复盘总结成果要用于完善预案和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提升。

10.完善整体智治的数字赋能机制。发挥我市全国领先的数字化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全链条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综合风险一张图”在极端天气应对工作中的应用,建设防汛抢险救灾数字化多跨场景,并接入感知设备、流域性洪水模型和城市内涝模型、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电力通信等多部门信息。加快气象、水利、城市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感知设施布设,加强可视化和数字孪生应用,建立高分辨率气象数值预报模型,加快流域性洪水预报模型和洪水预报调度决策系统开发,提高智慧防御的能力。乡镇(街道)将防灾减灾要素实行数字化管理,加强“综合风险一张图”的应用和信息维护,提升乡、村级“掌上应急”“安全码”的使用和覆盖率。

11.加快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加快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5+1”(组织责任网、风险防控网、抢险救援网、灾后恢复网、运行保障网+数字化平台)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极端情况下“乡自为战、村自为战”能力。在完成桐庐县省级试点的基础上,2022年主汛前全面完成全市标准化建设。

四、突出做好极端降雨应对和防洪排涝

12.加强极端降雨风险隐患分析识别。落实防汛防台到边到底的风险隐患排查制度,风险隐患排查不留死角。利用情景模拟、模型构建、现场排查、历史资料分析等手段,加强易洪易涝高风险区和隐患点的识别,完善动态管理的极端降雨风险隐患清单。加强重点区域和部位的防御洪涝能力的调查和评估,更新完善洪水风险图,形成不同等级强降雨下淹没范围、水深、时长和损失等成果。按照“八张风险清单”强化临灾排查,极端强降雨发生前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进行再检查、再落实。

13.强化重点区域和部位灾害监测预警。根据风险隐患识别成果,加强对市政隧道、地铁、大型地下空间、建筑工地、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或风险防范区等重要区域和部位洪涝的监测预警。探索布设市政隧道、桥涵、易涝点积水实时感知设备,弥补易涝点水深监测盲点。加快推进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增强雨量、水位、流量等要素的监测感知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水位的山洪灾害声光电预警设备,提高预警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加快地质灾害智慧感知系统建设,提升对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的能力。

14.建立扁平化预警和主动叫应机制。强化强对流天气扁平化预警直达基层,预警信息快速到村到户至人。县级气象预警直达县级防御指挥机构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乡级、村级有关责任人;县级地质灾害预警直达县级、乡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和地质灾害巡查员;小流域山洪短临预报预警、实时预警直达县级、乡级山洪防御责任人和村级主要负责人、山洪预警员。建立台风、暴雨、暴雪和短时临近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主动电话叫应服务工作机制,明确叫应规则,落实各类型极端天气情况下的被叫应人和叫应责任人。

15.加强重点地区、重要部位和设施的安全防护。加强地铁、市政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防倒灌、应急疏散和应急抢险措施,加强地下空间出入口周边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加强人员值守,设立警示标识,落实安全管控责任。提高供水、电力、燃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的防洪防涝标准。提高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冗余,加强重点地区双路双电源、应急备用电源、卫星通讯、移动基站等保障。完善机场、火车站、医院、学校、养老院、福利机构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极端降雨应急疏散和应急抢险措施。强化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和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企业等的生产设施防洪防涝措施,严防次生衍生灾害。

16.完善极端降雨应急处置机制和措施。对于长过程的系统性极端降雨,注重统一指挥和及早部署。提前组织会商研判和工作部署,高标准制定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在建工程、城市低洼易涝点、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等重点对象的检查,落实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置措施。统筹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重点区域提前预置应急救援力量。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严格执行控运计划,科学实施水库、河网的预泄预排。对于局地突发极端降雨,注重分区分级响应和一线临机处置。县、乡、村三级按照预案和现场实际迅速响应,加强重要危险区和隐患点的巡查,强化人员转移避险和突发险情处置。

17.加快补齐防洪排涝工程短板。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屋顶山塘的提升整治,推动八堡排涝站、西险大塘提升工程、里畈水库加高扩容工程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和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西部通道工程前期规划,推进西部地区重点山洪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治。加快城市低洼老旧小区排水设施提升改造,疏通排水系统和城市河道,打通城市断头河。加快城市积水内涝工程治理方案的实施,严格执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改造标准,在建工程配备应急排水设备和应急电源。地铁、大型公共空间、地下配电房、住宅小区地下室和车库配备沙袋、挡水板、抽水泵等设施,提升地下空间防涝能力。

18.加强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作用,巡查预警、人员转移责任人迅速进岗履职。加强雨前雨中雨后的巡查,严格落实预警责任,确保预警第一时间到户到人。强化危险区避险转移措施,根据转移指令和现场实际组织人员避险转移并妥善安置,严防转移人员擅自返回。加强危险区域识别和预警指标复核,完善预警方式,提高预警的精准性和直达性。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山区群众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山区重点村卫星电话配备全覆盖,保障极端条件下通讯畅通。

五、做好干旱、暴雪、低温、道路结冰等极端天气的应对

19.强化极端干旱天气的应对。落实抗旱目标责任制,制定科学有序的用水计划和供水方案,落实应急抗旱措施。加强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对抗旱水源和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进行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科学核减用水计划,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实行定时、定点、限量或分段、分片集中供水。积极寻找应急水源,实施跨流域应急调水,有序组织应急送水。密切监视和分析旱情发展,有条件的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适时向社会通报旱情信息,加强节水宣传,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支援抗旱救灾工作。

20.强化极端降雪、道路结冰的应对。加强预报预警和会商研判,细化防范应对措施,提前下达防范应对指令。统筹调度综合性消防救援、专业救援、社会应急救援、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等力量,协调驻杭部队,作为防雪抗冻的主要突击力量。分部门组织本行业、领域的抗雪防冻应急救援突击队伍,配置抢险车辆、发电设备、融雪剂等装备和物资。强化避灾场所保障,提前转移安置危房、地质灾害等危险区域人员。发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除雪工作。做好道路、桥梁、行道路的积雪、结冰清除工作,强化交通疏导和管制,及时采取分流、限流、封道等措施。重点对桥梁涵洞、急弯陡坡、连续长坡、临水临崖、易结冰等高风险路段开展巡查,视情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加强乘客安全运输管理,做好因航班取消和火车、汽车停运滞留乘客的安置工作。

21.提高极端低温天气的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落实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等重要设施防雪抗冻措施,加强运行维护和隐患排查,保障管网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强化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正常生活需要。科学调配运力,及时调整公交和地铁运行计划,适当延长运营时间,保障市民出行需求。做好流浪人员救助和弱势群体防寒保暖工作。

六、统筹落实其他各类极端天气风险防范措施

22. 做好极端大风天气安全防范。实施极端大风预警全媒体发布,提高发布频次,提醒社会公众非必要不外出。针对户外易倒伏物体和易受影响的设施设备,督促责任单位开展大风风险安全排查和落实临时加固措施。停止户外高空作业、扬尘施工、户外大型活动和水上活动,及时组织施工用房、危旧房等区域人员转移安置。强化道路、水路交通管制,加强指挥疏导,必要时关闭高速公路和组织船舶停航避风。加强景区管理,适时关闭景区并做好游客疏散安置。强化与铁路部门沟通联动,妥善处置列车故障、晚点等引发的人员滞留情况。

23.加强极端高温天气应对。实施全媒体发布极端高温天气应对公众指引,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加大建设、环卫等领域的监管力度,督促落实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限制连续工作时间或停止室外露天作业。督促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运企业严格落实防热降温措施,防止发生爆燃、火灾、有限空间中毒等安全事故。科学做好电力分配,采取错峰用电措施,强化电力抢修恢复能力。密切掌握农业、林业受灾情况,组织开展抗灾救灾,严防森林火灾。

24. 做好雷电天气安全防护。按照规范落实建筑物、重要设施防雷装置的安装、维护和监测。加强雷电预警,实施全媒体发布雷电天气应对公众指引,引导群众远离危险区域,提高处置雷击事故的能力。强化应急准备和应对措施,加强应对雷击引发火灾事故的准备,及时开展雷击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5. 加强冰雹天气安全应对。严密监测冰雹天气,加密预警信息发布,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停止户外活动和作业。指导落实农业设施的加固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督促所有权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搁置物、悬挂物脱落和树木倒伏折断等安全隐患,严防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26.强化大雾天气下的交通管控。及时发布大雾预警信息,提醒驾驶员注意雾天行车安全。加强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山区道路、桥梁隧道等重点路段巡查,视情采取限速、分流等措施,必要时封闭高速公路。对危化品运输等特种车辆采取限制措施,禁止上路运输。大雾影响区域实施水上交通管制,船舶按规定就近选择安全水域停泊。加强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准备。

七、加强工作保障

27.强化组织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深刻认识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市、县、乡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落实,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灾后恢复每个环节制定和落实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措施,全面提升我市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和极端天气灾害科学防控水平。

28.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按照项目化方式抓好管理措施和任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力争汛前完成工作任务。市应急管理局定期通报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并不定期开展检查督查。

29.强化正面引领。加强示范引领作用,及时表彰奖励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各类媒体积极宣传,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各类抢险救援力量参与极端天气应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附件:杭州市各类极端天气的判定标准



杭州市人民政府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

2022年1月11日


附件

杭州市各类极端天气的判定标准

灾种

判定标准

台风

1、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阵风达12级以上,或6小时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或3小时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

2、气象台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已造成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暴雨

1、半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及以上,或3小时降雨量达100毫米及以上;

2、气象台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已造成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暴雪

1、6小时降雪量达15毫米以上,或6小时积雪深度增加10厘米以上。

2、气象台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已造成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道路积冰

1、已经出现道路结冰,预计低温和降雨(雪)还将持续,道路结冰可能加重。

2、气象台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已造成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高温

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摄氏度以上,或者最高气温已经升至40摄氏度以上并将持续,可能或已对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低温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降至-8摄氏度以下,或最低气温已降至-8摄氏度以下并将持续,可能或已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生产、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

雷电

2小时内,将发生强烈雷电活动,并伴有12级以上阵风或小时雨强大于等于60毫米的短时强降水。

冰雹

较大冰雹直经在2.0厘米以上,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大风

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9级以上,或阵风达11级以上。

大雾

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已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可能或已对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

全市发生重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或出现连续干旱45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