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000/2021-2639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0-18
发布单位: 市社科联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1-10-18 16:15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杭州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的关键时期,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机遇期。根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强市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杭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咨政服务、社团管理、社科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社科事业蓬勃发展,学术氛围日渐浓厚,为“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重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

充分发挥“三个地”省会城市的政治优势,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杭州实践”“‘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等系列研究。市社科联会同市委宣传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交流,主动扛起建言献策的使命担当,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咨政研究成果。五年来,开展各类立项课题研究1883个,连续五年举办全市社科界学术和咨政年会。

2.社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等院校、党校、综合研究机构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53项,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1.67%,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出版中外著作约520部,发表论文2930余篇,312项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主办全国(国际)性学术会议159场(次)、省级专业性学术会议50余场(次)。深入推进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宋史研究中心建设,出版《南宋全史》等研究著作30余卷,完成省市重大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南宋史研究》编辑出版,进一步巩固了杭州国际南宋史研究的中心地位。持续编辑出版《杭州研究文库》《杭州学人文库》《创意城市文库》和《杭州发展报告蓝皮书》等系列成果。

3.社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课题研究为纽带,扎实推进12家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聘请国内45名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发展、党的建设领域的专家组建杭州社科智库,制定智库研究工作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杭州社科智库建设。成立杭州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搭建社会治理学术研究交流新平台。在杭州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中积极发挥市社科联的作用,精心承办“钱塘大讲坛”,每月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着力打造理论宣讲高端品牌。每月举办“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研讨会,辐射带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新风尚。

4.社科人才队伍持续夯实

全市高等院校、党校、综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达2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占45%。认真贯彻落实《杭州市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持续实施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五年共培育社科优秀青年人才113名,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富于创新的社科研究生力军。提高社科人才在全市人才工程评选中比例,新增“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等四类社科优秀人才列入全市各类别高层次人才目录。建立市社科联领导班子联系基层社科联、社科社团、社科人才工作机制,引导和带领社科专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社科普及工作亮点纷呈

深化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市级社科普及基地达到100家,其中43家被评为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坚持全市社科界联动,形成了分布广泛、特色鲜明、惠及基层群众的社科普及网络体系。每年举办“社科普及周”活动,共举办广场咨询服务、社科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1210多场次。加大网络科普力度,采取直播形式举办2020年杭州市社科普及周活动启动仪式,吸引163万网友观看。组建“杭州社科能人讲师团”,探索基层社科宣讲工作新模式。策划开展“寻找家门口‘最美社科普及基地’”活动,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省社科普及创新示范项目。利用杭州电视理论宣传栏目、基层哲学社会科学宣讲点和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阵地,组织开展基层宣讲930余场次,面向大众宣传社科知识,社会影响广泛。

6.社团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以社团党建引领社科社团建设,实现市社科联21家业务主管社团党的组织或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全覆盖,推动组建“六大社团联盟”。修订《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管理办法》,出台《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学术活动管理的办法》,定期举办社团工作者培训班,加强对社团会员的规范化管理与工作指导,强化社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提升规范化管理业务水平。

7.社科组织体系更加健全

成立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十三五”时期,杭州市社科联已形成了由13家区县(市)社科联、8家高校、党校社科联组成的组织网络,实现了区、县(市)社科联机构全覆盖。各级社科联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广大社科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杭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与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的城市发展导向和目标定位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质量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与全国副省级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学术人才总量略显不足,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名家大师较少,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强,有深度的重大理论成果、学术精品还不够多;社科事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还需要改善。

(二)面临形势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进入新发展阶段,“两个大局”深度联动构成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的主基调。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十四五”时期,杭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浙江“三个地”的政治优势和杭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的伟大实践,为杭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杭州正处在“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面临的不稳定性更多,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从社会发展任务来看,杭州进入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迫切需要提供能够回答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高水平成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产品。这些都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领域、新对象、新课题,也提出了更多的新挑战。

杭州社科战线必须立足现有的基础,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强化使命担当,创新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层次与水平,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要求,自觉扛起“三个地”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主动对标建设“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目标新定位,以深入推进社科强市建设为根本任务,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深入践行“真”“情”“实”“意”总要求,深化改革,守正创新,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努力锻造一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可靠、理论上有创见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咨政育人、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奋力展现“头雁风采”贡献社科智慧和社科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举旗帜、把牢方向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力,提高学术原创能力,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自觉,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聚焦杭州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全局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围绕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与助推“十四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

坚持更新发展观念,注重创新引领,着力解决社科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激发社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先发优势,着力以数字赋能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法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系和话语体系,进一步扩大杭州社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4.坚持遵循规律、统筹推进

探索、总结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着力形成有利于更好激发广大社科工作者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协调、高效、有序的管理服务新格局,营造宽松和谐、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统筹做好组织领导、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投入保障等各项工作,坚持部门联动、多管齐下,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社科强市的强大合力。

(三)总体目标

围绕“十四五”时期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大力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和社团管理创新,加快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努力打造忠诚于党的红色群团、唯实惟先的实干群团、共建共享的为民群团、高效协同的数智群团、创新创优的品牌群团,基本建成与“重要窗口”相适应、总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哲学社会科学强市。

(四)具体目标

1.智库功能充分发挥

研究成果和影响力明显提升,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显著加强,科研整体实力继续走在前列。完善市级重点专业智库建设,支持企业研究院、民间智库、民非机构等发展,努力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杭州新型智库体系。

2.学术平台快速发展

支持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平台建设,助力争创国家“双一流”高校。鼓励创办特色学术期刊,加强学科建设规划,鼓励跨学科、前沿性理论和实践研究。建设20家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争取更多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落户杭州,在全市建成一批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辐射引领作用明显的高层次学术平台。

3.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总体格局,制定实施《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依托高校、党校,加快引进培育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4.社科普及便民有效

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区县(市)两级联动的大科普机制,开展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主题科普活动,打造一批“指尖上的社科普及”品牌。“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全市公众人文社科素养。

5.社科服务精准高效

推进数智社科联建设,完成社科数据驾驶舱、“杭州市云上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改版升级社科业务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社科管理服务的功能和实效。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资源投入保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成果宣传和转化机制,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社科研究和管理服务新格局。加强对社科社团的指导、服务与管理,推动社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

始终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

三、主要工作计划

(一)理论研究阐释计划

1.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阐释

组织引导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掌握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充分认识杭州作为浙江“三个地”省会城市的重大责任,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杭州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深化“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研究,充分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活动,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培育打造社科宣传宣讲工作品牌,助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2.加强社科组织与阵地管理

坚持以党建引领社科类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社团会员的规范化管理与工作指导。严格落实事前申报、归口审批、备案管理、学术活动课堂听课抽查等制度,强化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社团学术活动的导向管理。

(二)学术平台优化计划

坚持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牵引,进一步优化各类社科研究平台,加强社科研究动态管理和指导,加大重大和重点项目研究,强化整体统筹、科学布局、分类指导,打造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学术研究平台体系。

1.深化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持续深化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使“十四五”时期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0家,基本覆盖全市社科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城。加大对各类社科研究所、学会、研究会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杭州社科研究体系。

2.深化杭州社科智库建设

加强智库研究工作运行和保障机制建设,探索智库专家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智库论坛交流、智库名家分享等载体,提升社科智库建设总体水平。加大智库研究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智库团队市、区县(市)两级共建共享,凝聚全国、全省、全市更多的社科界专家和人才为杭州发展服务。

3.深化特色专题系列研究

深入实施文化杭州研究工程,进一步深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钱塘江文化等重大历史文化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大宋韵文化研究力度,深化南宋史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强化学术成果翻译与对外推介,继续编撰出版《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形成杭州重要的学术品牌。扎实推进杭州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建设,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平安杭州”提供更加有力的学术咨政服务。

(三)科研项目提升计划

坚持以重大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交流为抓手,加大社科研究攻关力度,提升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能力。

1.强化社科规划引领

以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研究方向为指引,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强化应用对策研究,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培育学科优势,彰显杭州社科研究特色。完善市规划课题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级规划课题平台的优势,提升科研工作服务保障水平。继续实施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圈选出题的院级课题立项制度,大力支持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课题,推动社科研究进一步围绕中心、聚焦中心、服务中心。

2.实施重大项目攻关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以建设“重要窗口”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核心的发展定位研究、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和杭州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研究、以塑造古今交汇文化盛景为核心的文化研究、以美好生活为核心的民生问题研究等系列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前瞻性强、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

3.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进一步办好杭州社科智库论坛、全市社科界学术和咨政年会、南宋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活动影响力。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杭州特色的学术活动品牌。

(四)社科杭军建设计划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为要的理念,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社科领军人才、一批社科青年骨干、一批社科创新团队,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形成一支与建设“重要窗口”相适应的高素质社科人才队伍。

1.制定社科人才建设规划

制定实施《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总体格局,明确社科人才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自身规律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2.加大社科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高层次社科人才的推荐选拔和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充实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队伍。做好“十四五”哲学社科专家库建设工作,适当提高优秀中青年学者比例。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我市中青年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通过项目扶持,定向培养一批既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学科带动能力、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学风的中青年社科研究人才。

3.强化社科创新团队建设

按照“学术带头人+创新研究团队+重点研究课题+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模式,依托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一批优秀的社科学术创新团队,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社科创新团队。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一步在全市社科界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五)社科组织提升计划

以加强社科组织建设为基础,持续深化群团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社科组织网络,为哲学社科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市社科联自身的建设

优化代表、理事和常务理事人员结构,进一步加强社科联常务理事会日常工作,丰富拓展常务理事履职渠道。全面加强市社科联机关建设,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优化队伍建设管理、机关作风建设、清廉机关建设等各项制度,深化“红社智联”党建品牌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知识的学习培训,推进机关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责任强、业务强的社科联干部队伍。

2.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

加强对区县(市)社科联、高校社科联工作的支持帮助和服务指导,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县(市)社科联工作的意见》,更好地发挥区县(市)、高校社科联的作用,凝聚团结广大社科工作者,推动社科研究与社科普及,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

3.加强社科类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以党建引领社科社团管理和建设,落实《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管理办法》《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团体学术活动管理的办法》等制度,严把社团学术交流和涉外活动的主题关、内容关、导向关。加强社科社团党建工作,建立完善领导联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等长效机制,定期举办社团工作者培训班,提升社团联盟活动活跃度,推动党建工作和社会组织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把社科社团建设得更有灵魂、更有品质。

(六)社科普及创新计划

牢固树立大科普意识,努力构建市、区县(市)、高校、社科普及基地、社团一体化联动的大科普机制,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推动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提升。

1.做强社科普及主阵地

加大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质扩面、创新手段、做优活动。进一步优化社科普及基地布局,遴选培育一批具有杭州特色、宣扬杭州精神、辐射能力较强的社会科学普及重点基地,形成以重点基地为主干、普通基地为补充的社科普及基地网络体系。

2.做精社科普及主载体

精心举办“社科普及周”活动,进一步提升覆盖面与影响力。加大科普活动、科普作品创作扶持力度,推出一批形式新颖、广受群众欢迎的科普活动和科普佳作。深化“杭州社科能人讲师团”师资及课程建设,完善市级社科宣讲点体系,推动社科普及进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线上线下、覆盖城乡的社科宣讲新格局。围绕迎接亚运会,发挥社科界优势,策划开展主题社科普及活动,发出杭州社科新声音。

3.拓展社科普及主渠道

大力推动数字赋能社科普及工作,推进“杭州市云上社科普及基地”建设项目,发布杭州市社科普及基地手绘地图,扩大青少年与社科普及基地的互联互动。坚持线下线上结合、联动发声,大力推动社科普及走向移动端,加速推进“云上科普”“指尖科普”,让社科宣传传播更加年轻化、更具“圈粉力”。

四、重点研究领域

紧扣杭州“十四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重大任务,围绕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问题、长远问题、重大问题,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需求,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解读杭州现象、提炼杭州经验,努力打造一批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杭州实际、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高水平咨政成果。

(一)实施建设“重要窗口”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研究

“十四五”是杭州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的关键时期,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杭州溯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组织理论研讨、解读实践样本,展示头雁风采。深化以推进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研究,助力提升杭州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增强集聚辐射全球人才、资源、要素、产业的能力。开展如何办好2022年亚运会及后亚运时代杭州发展研究。深入挖掘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叠加优势,加强杭州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助力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继续开展国际化人文和商务环境研究,助力杭州强化国际化通道建设,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二)实施以“数字化改革”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第一城研究

牢牢把握数字化改革的关键变量,锚定“数字化改革先行市”总目标,总结数字党政智治区、数字服务标杆区、数字经济领跑区、数字生活引领区、数字治理示范区的杭州经验;深入研究杭州数字赋能改革的内生性、数据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丰富“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内涵,探索“数字杭州”的形成机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的技术优势、基础优势、先发优势,助力实现从技术理性向制度理性的内涵跨越,从单一领域、零敲碎打向全方位、全过程的跨越,从单纯的运用数字化技术、顺应数字化浪潮,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的跨越。提炼高起点建设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的杭州实践。

(三)实施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研究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杭州“十四五”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治理、善治、智治、法治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科学必须承担起历史使命,在推进杭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作出贡献。坚持把服务决策、支撑决策作为研究基本出发点和主攻方向,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积极运用新的研究工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构建新的理论框架,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咨政决策,改进治理。强化战略性、前瞻性、专业性研究,扩大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实施以助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咨政建议研究

深刻把握杭州高质量发展的聚力点位,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力研究杭州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决策问题,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实践创新上。以服务决策需求为牵引,突出结果导向,既“顶天”做学问,又“立地”深扎根,对接需求,研以致用,加强对杭州高质量发展具体问题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有价值、可操作的思想产品和研究成果。

(五)实施以长三角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发展研究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担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阐释长三角一体化的科学内涵,科学认识与把握一体化的本质特征,研究上海对杭州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的关系,推动培育杭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动力主体和动力机制。围绕推进长三角空间布局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开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和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聚合研究力量,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杭州面临的机遇,从基础设施的初级一体化,到公共服务的高级的一体化,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深入研究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推动形成集区域产业链、区域市场链、区域创新链于一体的“双循环”新动力源。集中市内外研究力量,为杭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和重要智力支持。

(六)实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应用对策研究

研究创新城市建设的途径,助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以建设全国创意中心为目标,研究如何建设创意经济学学科,发展创意文化,建设创意城市,形成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研究创意经济统合、引领三次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创意向所有产业环节渗透,使创意经济成为杭州经济或“创意杭州”的引擎,形成包括经创意改造的效益农业、新型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在内的新经济体系。研究加快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局性、长远性和高端化产业的崛起和形成。探讨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七)实施以打造“人文杭州”为核心的文化研究

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自觉。以国家文化公园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杭州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促进合理有效利用与科学保护机制的形成。大力弘扬清廉文化价值理念,开展清廉文化建设研究。探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新途径,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兴盛。深化杭州特色文化研究,把握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优势,分析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机制,推动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研究创造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基础条件。以南宋史、民国史、杭州史、杭商研究等具有地缘文化研究优势的学科或研究方向为重点,开发最具完整性的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宋韵文化蕴藏的民族文化积淀,梳理宋韵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推进作用,总结与提炼宋韵文化对文学、美术、宗教、音乐、戏曲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开阔对宋韵文化回顾的视野,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研究浙江与杭州地域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继续挖掘宋韵文化内涵,为加快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支撑。

(八)实施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核心的民生问题研究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浙江被赋予的重大使命,挖掘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杭州案例,探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与方法,深入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等研究。按照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研究与改革相适应的民生问题解决机制,推动建立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支付、社会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形成健全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研究提出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的优化举措,促进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和养老事业、充分就业等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革的突破,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构建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促进建构历史遗留和新产生的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的突破,推动建立公平的利益保障机制。

(九)实施以健康杭州为核心的生活环境建设研究

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围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研究全面推进健康杭州建设、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区”的路径与举措,推动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研究深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新途径,推动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十)实施以“ 两山”转化路径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开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研究。深化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模式,加强资源环境重点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海绵城市等问题研究。加强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体制、打造生态政府等研究,推动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生态社会化。研究绿色GDP评价体系标准及其推行的可能途径,推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总结两山转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杭州样本,发展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并建设相关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形成全国性的学术优势。

五、组织保障

(一)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切实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功能完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哲学社会科学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社科工作格局。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纳入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努力推进《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纳入地方政府规章,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法治化保障。

(二)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财政投入

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且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课题、高端智库等各类研究经费的资助力度,加大各类社科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的资金保障。加大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全市社科学术研究和活动项目的支持力度,为著作出版、学术交流、基地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对事关杭州改革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支持各科研机构以开展合作研究、咨询服务、成果转让等形式筹措研究经费,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设立学术基金会等方式支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科研人员出成果、出精品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估,加强审计监督,确保科研经费合规、合理使用。

(三)推进数智社科联建设

积极适应数字化改革的时代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功能合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完成社科数字驾驶舱建设,推动社科联组织融入城市大脑整体智治。建成“杭州市云上社科普及基地”,吸引更多市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到社科普及基地接受社科知识教育。推动和指导区、县(市)社科联和市社科联直属社团建好所属社科工作媒体栏目、公众号以及移动端应用等数字化平台。

(四)加强社科管理队伍培养

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和“四力”教育实践,加强社科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和学术前沿知识的学习,组织全市社科骨干研修班、区(县、市)社科联负责人培训班等各类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批政治强、素质高、知识博、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社科管理人才队伍,提升社科管理人员服务社科事业发展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