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76637527/2021-26386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1-10-14
发布单位: 市国资委 主题分类: 其他
杭州市国资国企发展“十四五”规划
时间:2021-10-14 17:03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国资监管部门、发改部门,各市属国有企业:

现将《杭州市国资国企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国资委           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14日



杭州市国资国企发展“十四五”规划

依据浙江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推进杭州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1.国资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关键财务指标实现大幅度增长,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杭州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以下简称“市属国有企业”)共计 857户,资产总额 19579.49 亿元,所有者权益4021.45 亿元,分别是2015年末的 2.04、1.97倍,2016年至2020年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966.38 亿元、利润总额933.82 亿元、净利润 778.18 亿元;其中,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618.68 亿元、利润总额 210.69 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 2.09、1.94 倍。

2.战略使命担当愈发有为。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地铁运营总里程突破300公里;建成全国最长城市隧道群——紫之隧道,完成千岛湖引配水工程;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元首接待等服务保障任务;杭州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成功列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打好迎亚运综合交通大会战,开工建设运河二通道项目、千黄高速等战略性引领性项目;承担全市80%以上高速公路建设,96%以上公共交通,主城区100%饮用水供应和污水处理、84%以上天然气供应,以及90%以上放心肉、80%以上冷冻食品供应;完成10家市属国有企业10%国有股划转工作,充实社保基金165.52亿元;“疫情期间”为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高速通行费等24.19亿元。

3.国资布局结构加速优化。组建首家市属“两类公司”——杭州资本,组建杭州城市大脑公司,助推城市智能化;建立市属国有企业大统筹机制,推动企业组团合力推进杭州会展新城开发;推动热联集团与杭实国贸大宗交易资源整合,整合水务集团和原水公司,成立配供水一体化的综合型新水务集团,完成西湖电子和杭州信息科技公司重组;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助推中电积海芯片、中欣晶圆半导体、航空大部件、5G产业园等全市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4.改革创新步伐大幅迈进。出台杭州市深化国企改革实施方案,列入全国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现青春宝集团、王星记扇业等企业混改,指导杭州资本参与央企混改;全面完成市区两级54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改制;加速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积极实施“凤凰计划”,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4家增至7家,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不断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中,杭氧股份大型、特大型空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产量和销量全球第一;杭汽轮集团成为全球功率最大的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商和“单项冠军”,工业汽轮机市场占有率70%以上。

5.国资监管体系日益完善。修订“三定”方案,出台国资监管履职清单,加大产权交易等简政放权力度,突出战略引领和主业管控,通过管投向、管程序、管风险、管回报,严控非主业投资;打造规范高效、运转有序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和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监管函制度;坚持分类监管分类考核,积极推进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快智慧国资系统开发。

6.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研究起草党委作用发挥及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指导意见,深化国有企业抓基层党建问题整改清单、党委研究讨论事项清单、“三重一大”事项清单等“三张清单”建设;全面推进党建要求进章程工作,市属国有企业和控股以上二级企业章程修订完成率达100%;深化“一企业一品牌”创建,实施“国企英才汇聚”计划,探索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出台加强清廉国企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守好国资国企监管底线的长效机制。

(二)“十三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资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行业龙头企业偏少。企业间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自我造血能力偏弱。沉淀资产较多,资本流动性不足。上市公司平台作用未得到有效运用。

2.国企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产权多元化进程和质量有待提升。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企业专业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3.国资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国资监管权力责任清单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清单有待建立。国有企业分类监管及重点领域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进一步强化。国资交流、信息共享、协同合作体系有待完善。

(三)“十四五”面临的外部环境

从区域发展环境来看,一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自贸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和省市战略带来重大机遇,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环杭州湾大湾区与杭州都市圈建设升级,有利于国有企业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和民生保障功能,进一步抢占市场高地。

从产业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将处于科技革命加速向产业变革渗透的关键期,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杭州市国资国企要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打通从科技研发向产业效率提升的创新链条、完善成果转化应用与服务配套等领域,进一步集中资源、勇挑重担,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提供更坚实支撑。

从国资国企改革环境来看,未来国资国企的改革方向和重点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推进“双百行动”“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杭州市国资国企需要从中找准发展定位,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从杭州城市发展环境来看,G20峰会后,杭州市着力引进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杭州市委要求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未来五年新旧动能将加速转换,国资国企需进一步转型发展,站在时代,担当新使命,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重构重塑,营造安全有序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主要目标,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决策部署,坚持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数字化为导向,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浙江杭州区域综改试验方案落地实施,突出产业归核、功能归位、空间归集,增强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把准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和发力点,围绕向“管资本”转变,持续提升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上下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各项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攻坚、重点突破,为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争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改革发展和优化调整,到2025年末,实现市属国资国企的“五个形成”:

1.形成更具竞争力和效率的国资质量与规模。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6000亿元,年度营业收入实现50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320亿元,中国500强企业达到3家,资产或营收超千亿企业达到6家。

2.形成具备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国企科创高地。建设运行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增至9个,省级科创平台、基地增至36个,引进培育创新型高端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3.形成治理均衡、活力释放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属国有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主营业务上市,“十四五”期间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实现零突破,国有上市公司达到11家。

4.形成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国资监管体系。形成权责明确、分工科学的国资统一监管体系,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工作体系,构筑内外协同、市区联动的全市国资“一盘棋”格局。

5.形成深度融合、全域提升的国企党建局面。打造一批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培养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创建一批特点鲜明、感召力强的杭州国资党建品牌。

到2035年,在完成前期目标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国有企业集团,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成长为多个产业和技术核心领域的市场新龙头,国有经济质量效益和国资监管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发挥。

三、着力优化资本布局,提升产业体系新生态

(一)巩固强化基建与民生保障

以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以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为抓手,积极推动国有资本投入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水务、环保生态、新城开发等建设和运营,做好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促进杭州城市高效治理。

1.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和城市开发建设为主线,推进杭州市交通服务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全力保障亚运会顺利举行;建成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全力支撑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加大TOD开发力度,推进核心场站上盖开发;强化城市开发建设功能,拓展重点区域开发新蓝海,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完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运航道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省际、城际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做好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

2.民生保障。切实履行市属国有企业在市政公用建设运营、民生保障与服务等领域的主体职能,重点夯实公共交通、能源供应、水务、环境、“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服务;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深化公交一体化融合,大力推进燃气业务一体化;加速打造数字水务、数字公交、数字环境、数字工地等数字化重点产品,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便捷度;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与战略保障功能,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功能作用。

3.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城市开发建设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推进古城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等重点工作。分层次谋划、推动、实施亚运村建设、大城北高品质规划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

(二)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对接浙江省和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现有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国资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千亿元规模的杭州市创新引领母基金为依托,构建“母+子”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打造未来产业新引擎;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构筑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产业格局,着眼做优企业、做高品质、做新产业,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技术、人、资金等集聚效应和资源整合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保障杭州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发挥产业主力军的引领作用。

1.数字经济。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为目标,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依托,构建服务民生、辅助决策、支撑数字社会体系运行的未来城市操作系统;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平台和服务平台,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撬动作用,加大5G、人工智能等产业布局,在重点行业形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标杆项目,推动国有企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助力传统国企产业链快速转型创新,打造产业数字化全国高地,实现数字产业化。

2.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以高端能源装备为抓手,聚焦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发电机及配套产业,加速融入世界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在节能环保、发电发热、分布式能源、海洋工程等领域寻求新机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升级和价值转变,聚焦集成服务,实现高端装备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做精做优高端装备制造,不断拓展和延长产业链,打造国家级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通过低碳清洁能源装备核心技术支撑杭州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3.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能力集成和资源整合优势,做大增量,调优结构,通过自主研发、收购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强化对产业带动效应强、技术突破潜力大、市场拓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布局,突出对产业发展空间、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的服务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支持国有资本重点关注支撑和带动功能较强的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夯实现有优势资源和能力基础,围绕补短板、强核心、扩能力,通过资源集聚与政策扶持,加快实现创新转型升级。

1.文化旅游。打造国内一流文化旅游产业企业,坚持文旅融合的区域开发运营,通过旗舰型、标志性项目开发,打造杭州文旅“金名片”和国际化消费新地标;围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杭钢遗址公园等遗迹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工业遗存改造,全面提升杭州城市生态、文化品位和公共空间。

2.现代商贸。坚持国际化推进、数字化提升,加大传统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力度,形成更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云服务、企业服务信息化平台、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网络渠道;围绕农贸市场、特色商贸等,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抓住“亚运兴城”的国际化机遇,积极推进新型国际化商圈打造;积极对接金融资本市场,推动商贸经济多元化发展。

3.现代物流。以成为具备长三角区域内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目标,以“现代、科技、智慧”建设为重点,整合依托现有物流载体,推动和服务城市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港口物流板块为载体,构建下沙港、东洲港、十里埠港等内河港口作业区为纽带的海河联运新模式。

4.现代金融。围绕杭州市重点产业发展,整合市属国有企业优质金融资源,做优地方特色金融服务体系,聚焦科技、绿色、效率等关键词,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风险防范,服务产业发展。

四、着力重塑空间布局,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促进全市域国资国企联动发展

深化“六大西进”、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搭建市、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围绕产业协同、城市治理、文化建设、生态功能、生活品质等领域,鼓励支持市属国资国企加强与区、县(市)国资国企协同合作、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属国资国企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搭建市、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市域国资国企协同融合发展;以项目合作为抓手,加快推进跨区域轨道互联、产业互融、民生互通;以平台共建为重点,推动建立各类研究基地、产业联盟和共性技术平台信息共享;以机制协同为保障,探索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强化规划、建设、开发、运营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长三角地区国资国企合作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围绕产业协同、科创研发、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杭甬双城”合作,积极参与杭嘉、杭湖、杭绍一体化发展,合力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对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与沪、苏、皖加大链接力度,以具体项目为纽带,深化区域内金融要素、科创资源和数据资源、技术资源的融合联动,主动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

(三)建立完善开放合作长效机制

把握“一带一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区域杭州片区等重大战略叠加带来的历史机遇,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之间沟通对接,探索建立资源信息共建或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把央企、省属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与杭州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推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五、着力强化功能布局,打造核心领域新龙头

根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要求,结合当前国有企业运营现状,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突出主业发展,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差异化发展,承担功能使命,培育和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推进整合重组优化总体布局

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打造一批大型优势企业集团;实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快清理退出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推动国有资本资源向优势企业、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形成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二)发挥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形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产业集团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市属国有企业格局;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更深层次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开展跨系统、跨领域、跨产业的重大战略性投资。 

(三)推动国企积极对接资本市场

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明确合理持股比例,通过“二次混改”适时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市场化并购上市公司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上市公司集中,使上市公司成为市属国资国企主要组织形式和管资本的重要载体。

六、着力推进全面创新,营造企业发展新能级

(一)优化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持续完善和创新各类考核机制;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探索形成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加快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及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确权,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牵头搭建或参与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企业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平台模式,引导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参与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科创型企业。

(三)推动开展数字赋能行动

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核心枢纽”;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产业体系生态化发展;积极推进国资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国资国企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打造市属国有企业级数据平台,盘活企业多年经营所积累的历史数据资产;加快推动数据融通与共享,为数据应用提供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

七、着力深化改革赋能,培育市场转型新动力

(一)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区域综改落地见效 

借助浙江杭州列入区域综改试验契机,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理念,深入推进改革攻坚,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区域综改试验实施方案各项任务;以国资国企“数字化、市场化、协同化”为着力点,在国资布局方面,推动国有资本在产业投资、金融投资、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城市服务五大板块的战略布局;在深化混改方面,积极鼓励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参与员工持股;在激励机制方面,优化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等给予更多支持,对特殊人才等薪酬实行特殊管理;在创新监管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投资的股权,探索按投资协议约定退出或市值退出。

(二)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明晰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权责边界;提升企业董事会决策专业性和独立性,加大对董事会规范化建设企业的有效授权;拓展外部董事来源,提升外部董事占比,市场竞争类企业外部董事要占多数;结合行业特点,推进战略与投资、薪酬与考核、审计与风控等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与构成,探索设立提名与公司治理等特色委员会。

(三)加大授权经营体制建设

以“管资本”为导向,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授权经营制度,下放、授权一批监管事项;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调整优化总部职能定位和管控模式,对所出资企业实行更加市场化、个性化、动态化的管控,有效发挥其在授权经营、结构调整、资本运营、激发所出资企业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四)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

市属国有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严格考核、实施聘任或解聘、兑现薪酬;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在下属子企业中加快经营班子职业经理人选聘,推行强激励、硬约束,强调刚性兑现,落实企业领导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全面构建短中长相结合、符合市场惯例、契合公司战略发展、激励约束并重、多元复合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五)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切入点,提升国资国企战略功能;稳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引入高认同感、高匹配度、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实行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加大上市力度等,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着眼发挥员工持股的激励约束作用,适度放宽企业单一员工持股比例;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环节和全过程的监督;支持国有企业以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混改。

八、着力优化监管方式,完善国资监管服务新体系

(一)深化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

完善国资委履职清单,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履职重点,厘清职责边界,推动国资委内部职能的优化调整;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覆盖,落实国资监管主体责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分类推进国有企业监管考核

优化国企分类标准,突出企业市场属性,兼顾功能定位、产业特征与发展阶段,将市属国有企业划分为市场竞争类和功能保障类,其中市场竞争类企业区分为平台类、产业类和金融类,并实行年度动态调整;深入落实国家薪酬制度改革精神,综合考虑国有企业功能分类、产业特征、行业特点、股权结构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责任追究、改革目标、考核以及激励措施;建立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突出战略管理、股东回报,“一企一策”构建个性化可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增强考核指标的精准性,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企业家精神。

(三)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

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引导市属国企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合规管理体系,明确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合规管理职责,设立合规委员会,指导、监督和评价合规管理工作。强化市属国企海外投资经营行为的合规管理,定期排查梳理海外投资经营业务的风险状况,重点关注重大决策、重大合同、大额资金管控和境外子企业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的合规风险。

(四)打造智慧国资监管信息平台

搭建平台整体架构,重点做好“三重一大”决策运行、大额资金支出动态监测、财务、产权、投资、责任追究等应用建设,促进形成上下联动的信息化监管格局;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主动对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增强国资监督信息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增强持续运作能力。

九、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重大政治原则,进一步确立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重大经营事项“前置程序”要求,明确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逐级压实责任,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优化组织设置,探索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科研链、学科链等创新平台、科研团队上;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结合点,坚持党建工作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着力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探索开展数字化党建工作,整合系统党建资源,建立数字党建云平台。

(三)加快企业人才培育和引进

打造全市国资国企统一人才工作品牌,发挥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构建分层分类培训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库,注重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国资国企人才招引,积极破解人才招引难点问题,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关键技术、资本运作等领域加快紧缺人才引进;优化工资总额和绩效弹性管理方式,对特殊人才薪酬试行清单式管理。

(四)全面深化清廉国企建设

全面实施政治建设“强根固魂”工程、重大决策科学规范工程、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程、监督格局完善提质工程、作风建设巩固提升工程、清廉文化进企入心工程,纵深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嵌入企业管理链条,督促指导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内部巡察、审计等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重点、立整立改和监督执纪,提高巡察内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配套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一是充分发挥深化国企改革联席会议作用。深化国企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联系副秘书长和市国资委主要负责人为副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统筹和决策,协调解决规划推进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统筹跨行业、跨部门资产、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

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市属国有企业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单位,落实具体责任人;建立健全督查落实、进度通报、评价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企业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二)鼓励创新,构建改革氛围保障

一是加大宣贯力度。在市国资委和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层面认真宣传贯彻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举措,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思路,凝聚人心,积聚智慧,创造干部员工关心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是构建容错机制。落实容错纠错相关文件和政策精神,对于企业在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以改革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分清主次,形成鼓励加大创新、积极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把握政策界限和法律尺度,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

(三)科学统筹,推动落地实施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支持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完善配套措施,出台支持政策,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积极争取发改、组织、财税、国土等部门支持,在国企改制、融资平台转型、职业经理人试点、董事会考核评价、资产整合重组、治理机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

二是做好中期评审。对照规划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任务分工表和具体的落地举措,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做好中期评审,定期督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找出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严肃规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