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20-25236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农提〔2020〕14号 成文日期: 2020-07-29
发布单位: 办公室 主题分类: 农业、水利
关于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桐8号建议的复函
时间:2020-07-29 09:54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王晓桢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近年来,杭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充分把握“三化融合”行动和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加快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扎实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2019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2020年杭州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实施方案》,明确五大建设目标、分解成十四项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

一、总体工作进度

通过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市创建工作,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实施,整体框架初步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序推进:农村4G网络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益农信息社数量已超行政村总数;农业农村主要业务数据资源加速归集,市级农业农村数据中心和数字农业综合平台框架初步搭建;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创建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数字工厂,电商示范村和示范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电商累计销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19.4%;“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并向村(社区)延伸,网格员上报事件办结率达98%;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统一事项审批标准、简化流程,行政许可实现100%网上办;数字乡村与城市大脑协同融合,临安、淳安等地积极探索城市大脑乡村应用场景,开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新局面。

二、重点工作成效

(一)数据汇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积极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促进4G网络深度覆盖和光纤宽带提速,加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完善网络安全架构,行政村4G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百兆光纤接入率达90%以上。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和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领域5G数字化示范应用,淳安县下姜村5G远程医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累计建成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园区)19个、示范基地57个。围绕打造开放、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目标,深入完善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益农社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站比例达72%,促进站点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2、乡村要素资源数据编目归集

整理全市乡村要素资源数据目录,目前已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地理信息、农业土壤资源、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精品村、风情小镇、“菜篮子”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乡村产业大师工作室等内容。通过标准化的要素分类、数据标准化,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乡村要素资源进行规范、整合,初步整理形成全市乡村要素资源目录体系。以省、市、县三级联动和数据开放共享为目标,构建市级农业数据资源中心,截至目前已累计归集数据1471.97万条,纳入归集库数据709.81万条,纳入共享库数据231.42万条;搭建杭州数字农业综合平台,建设统一用户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农业资源要素管理和“菜篮子”数字监管服务等系统,实现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多源数据融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调度,助力提升农业监督管理智慧化、服务人性化、应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

(二)数字化生产经营应用示范扎实推进

1、智能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围绕提高技术研发和行业带动能力,引导数字农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研发实力、行业带动能力居全国前列的数字农业创新领军企业。推荐托普智慧农业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和天演维真数字农业云服务产业技术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申报2021年浙江省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为更好开展数字农业科技研究、服务数字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加快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筹备开展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研项目征集与评审,重点突出数字农业研究方向,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大数据、智慧农业相关领域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助力企业开展数字农业创新研究,为杭州数字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2、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加快建设

以示范带动全市畜牧养殖业环境改造与设备设施数字化提升为目标,持续加快推进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创建,今年新立项创建项目4个、待验收项目4个,重点开展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及设施设备,对养殖全程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建立配种、喂料、饮水、免疫、生长等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示范应用国内一流的自动喂料系统,具备节水、防漏功能的自动化饮水设施,粪尿自动清理、收集和分离设施,栏舍自动化控温、控湿、通风和防除有害气体的设施,实现养殖场环境、生猪体温智能监测与预警,仔猪繁育、种养循环数字化管理等。

3、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持续开展

通过政策扶持、集中要素培育,持续推进2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创建,重点推进数字化技术、装备与农作物生产、畜禽和水产养殖过程作业与管控深度融合,加快普及基于作物生长周期的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与决策;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应用模式,全市新申报市级示范创建项目5个、省级数字工厂创建项目18个,通过项目实施扩大数字技术应用覆盖面,带动全市农业种养大户、农创客、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深入完善

1、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全面启动

以“一个基础数据库、一个服务平台、一个客户端”为核心建设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二维码、GIS地图、短信网关、5G技术实现西湖龙井茶生产、加工、销售及市场运营的全流程追溯。以地理信息系统测绘数据为基础建立西湖龙井茶基础数据库,春茶上市前核定茶园21558.5亩,涉及茶农10263户、茶企122户,核定产量515.8吨。依托数据库信息,建立茶农和茶企独立电子账户,同步核定电子账户的茶叶数量,为茶农和茶企生成唯一的云身份证,截止6月17日,9908户茶农申领茶标,茶农自销总量333.06吨,90.22%茶农已售罄茶叶,首次实现西湖龙井茶产量核准、电子标划转、证明标申领、贴标销售、防伪追溯的全站式闭环管理。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靶向更精准

围绕“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违者可追究”的目标,聚焦“数字智能”方向,运用“1+1”(1个平台和1个APP)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的监管。建设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市3238家规模主体纳入主体信息库管理,1181家规模主体实现二维码追溯, 245万余条信息上传平台。开发“数字农安”监管APP,实现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库,县、乡镇、村三级巡查数据的互联互通,全面建成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智慧监管”网格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对农业主体开展巡查3802次,进一步织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四)农产品营销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深化

1、农村电商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扶持壮大“网上农博”平台,目前已入驻商家101家,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超1700吨,带动经营主体销售农产品超1000万元。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淳安县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落地见效,引导广大农民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开展“电商助农·杭州行动”系列活动,汇集全市13家知名电商平台、34个重点助农项目合力推进,系列活动之一“春播计划”在余杭区永安稻香小镇举行,当日活动直播间观看量128万、点赞298万,销售订单达8000多笔。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工程,制定杭州推动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方案,不断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新蓝海。对全市153家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及网上市场等开展专题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促进各地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等服务模式,积极支持邮政、生鲜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社区与各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开展紧密合作,探索构建农产品直供直销电商模式。

2、“互联网+茶”国际品牌优势初显

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国家级茶产业平台,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为契机,推进展会的数字化建设,打造“互联网+茶”新模式。完成“网上茶博会”1.0版建设,借助“国际茶日”活动,共吸引256家企业入驻“云商城”,303家企业进入“云洽谈”,累计上线产品数量1864个,其中“云商城”板块产品数量782个,“云洽谈”板块产品数量1082个,全平台累计实现交易额232550元。积极筹备“网上茶博会”,采用“云会议”为主的会议活动举办模式,通过 “茶展厅”、“茶店铺”、“茶商城”的建设,采用“茶直播”模式,实现展会+直播营销的传播最大化。完成中国茶行业“杭州指数”的编制,于5月21日“国际茶日”浙江杭州主场活动上进行发布,逐步形成包括价格指数、成本收益指数、消费指数等在内的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功能性的指数体系。

(五)乡村治理和服务数字化应用全域推广

1、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亮点纷呈

高标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和深度应用,基本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市区两级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重点公共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联网率、覆盖率100%,农村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覆盖率98.7%。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全面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向村级延伸,临安区青山湖街道、萧山区瓜沥镇、余杭鸬鸟镇、建德大洋镇等地已在积极探索“未来社区”等基层数字治理。依托省协同平台已打通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等13个省级部门系统,推动市级平台与市域治理数字化系统数据互通共享,基础数据与统一地址库关联工作,初步建立基层治理主题数据库。构建多元共治、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各区、县(市)网格员上报流转到村(社区)及以上层级的事件办结率达到98%;区、县(市)“基层治理四平台” 网格巡查任务完成率达100%;接入“基层治理四平台”的公众爆料事件量较去年同比增长100%。

2、公共服务窗口数字化提升加快

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融合,通过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业务协同,重点推进“先看病后付费”、“多游一小时”、“30秒入住”等应用场景向乡村延伸,促进全市域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消费水平同步提升。基于省市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城市大脑中枢系统,目前已接入了政府、社会共计317个系统,累计汇集69个部门1440亿条数据,实现数据需求方、供给方线上对接;依托数据开放共享数据库,有效整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信息服务资源,持续深化信息进村入户,推进益农信息社公共服务窗口建设,提升公益、便民、商务和培训等四大服务能力,全市益农信息社行政村覆盖率99.25%,扎实推进“移动办事之城”建设向乡村延伸,行政许可事项100%达成网上办、掌上办。

(六)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赋予新内涵

1、乡村应用场景开发有序推进

根据杭州“城市大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全市各区、县(市)乡村特色应用场景的开发,加快数字乡村融入城市大脑。围绕应用场景更加人性化、数据指标更加细化、大屏界面更加简洁直观的要求,对“基地叶菜应急保供”场景和部门驾驶舱系统功能进行持续优化迭代;积极推进临安农林“买新鲜吃放心”、淳安大下姜“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等特色应用场景开发,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打造更多民生直达、惠企直达、基层治理直达的特色应用场景,以“城市大脑”建设统筹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应用进程,推动农业生产流程及乡村管理数字化升级。

2、数字驾驶舱持续优化完善

数字驾驶舱是通过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数据资源管理和归集共享平台,对乡村要素资源进行规范、整合,依托城市大脑的算力、算法、存储容量和网络安全架构,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城市大脑平台和系统的主屏,目前已完成全市重点“菜篮子”产品生产数据驾驶舱,将生产规模、产量等关键数据通过AI转换成直观的几何图形、图表等直观形象方式,并根据产品保供要求设置三级预警,为部门领导决策和产业发展指导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场景和驾驶舱建设,积极探索一个更多元、更智能、应用更广泛的城市大脑农业系统,并以此来推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向着治理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迈进。

三、主要工作举措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顺畅工作机制。

杭州数字乡村示范建设作为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建立杭州市数字乡村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体制,制定《2020年杭州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实施方案》,统领全市数字乡村发展和重点任务落实;各区、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同步推进全市域建设和区县(市)示范建设,形成上下一盘棋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了杭州数字乡村示范建设的组织领导。

2、强化考核引领,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将数字乡村示范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通过数字乡村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组成的联络员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数字乡村示范建设工作绩效管理。参照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考核评价要求,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开展数字乡村工作日常监督和年终考核,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的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切实将数字乡村示范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3、强化部门协作,合力推进重点任务。

根据杭州数字乡村示范市建设重点工作任务,从基础设施、数据融合、示范应用、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分别确定了经信、数据资源管理、农业农村、政法、科技、商务等部门为牵头单位,负责相关领域工作的协调推进和分解落实;市、县(区、市)两级牵头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和实际,进一步细化编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通过强化日常统计、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工作合力。

4、强化政策引导,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在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建设过程中,根据政府管理、公益服务、产业发展等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扶持政策。深化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重点支持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维、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等领域,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000万元;强化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农业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在全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企业试点创新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示范类项目财政扶持资金71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7亿元,切实保障可持续发展,更好激发科研单位和企业探索推广数字技术的积极性,逐步培育、规范农业农村数字化市场,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化组合投入、相互竞争的格局。

5、强化人才引培,建立健全智力保障。

出台《关于加强杭州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2年完成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6万人,培养乡土专家1000名、农创客400名,引进农业高端人才1000人的目标,巩固我市“三农”人才引培大环境。深化实施“三培养”工程,市级开展“125”高层次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农村兴业带头人800人,其中重点突出对农创客、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半年全市累计组织“数字三农”知识培训2800余人次;进一步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推选活动,提高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积极发挥市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和“百名市级科技人才专家库”作用,引导区、县(市)组建人才服务队,深挖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资源金矿,在科技下乡活动实践中加速推进数字乡村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进程,促进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及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对标对表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强基础、补短板、促融合,加快提升杭州乡村产业、产品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五大领域数字化水平,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乡村数据资源中心、全国引领的数字乡村示范区、全领域统筹的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