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
实施方案》解读
时间: 2020- 12- 29 09: 09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此次塑料制品禁限种类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九大类。一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三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四是一次性塑料棉签,五是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六是不可降解塑料袋,七是一次性塑料餐具,八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九是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一次性塑料用品(六小件)。

塑料制品禁限管理细化标准可参照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20〕1146号)相关塑料制品禁限管理细化标准(2020年版)。

二、是不是所有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和一次性塑料吸管都不能使用了?

答:不是的。此次禁止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指的是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展会活动等用于盛装及携提物品的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不包括基于卫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

禁止使用的一次塑料餐具,指的是餐饮堂食服务中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不包括预包装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

禁止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指的是餐饮服务中用于吸饮液态食品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不包括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上自带的塑料吸管。

三、全市不可降解塑料袋禁限时间节点是不是一样的?

答:不一样。我市的实施方案对不可降解塑料袋在禁限区域和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底,市区建成区〔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高新区(滨江)〕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农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区、县(市)。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区、县(市)建成区农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覆盖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农贸市场。

四、目前不可降解塑料袋有哪些替代产品?

答: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可降解塑料袋,目前主城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将陆续供应,第二种就是布袋、纸袋和菜篮子等传统替代产品。

五、此次杭州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对2022年举办亚运会提出哪些要求?

答: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结合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专门提出,制定并全面实施绿色亚运行动方案,将“绿色亚运”作为杭州亚运会重要宣传口号。设计并推广绿色亚运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到亚运会前,全市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六、杭州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我市《方案》最大特点在于“抓落实”,特别是结合我市实际,聚焦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将塑料污染治理重点放在前端源头减量、中端回收处置、末端污染治理等全链条管控以及全过程宣传引导等方面,并逐条明确了操作性强的举措。

七、杭州市对塑料源头减量有那些方面考虑?

答:源头管住了,塑料污染治理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方案》根据国家、省里要求以及我市实际,提出了开展生产和销售环节准入、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专项治理、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治理、实施绿色快递之都专项行动、绿色亚运行动方案、农膜减量行动、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等7项重点任务,涵盖了商场、超市、农贸市场、书店、药店、宾馆、饭店等重要场所、快递电商物流等新兴领域以及亚运会等重点赛事、展会活动。

八、下一步如何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中小学生教育引导?

答:下一步,结合垃圾分类进校园专项行动,将采用课题教育、主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牢生态责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九、各区、县(市)农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时间节点是什么?

答:到2020年底,市区建成区〔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高新区(滨江)〕农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区、县(市)建成区农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覆盖城乡结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农贸市场。

十、下一步如何组织专题宣传?

答:结合生活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学校、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地铁、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大流量区域,通过户外大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动漫、长图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入介绍各领域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

(市发改委、“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