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云城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西湖尚未形成。这里的“钱唐”指杭州,“浙江”指钱塘江。
杭州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在城市发展史上,历经良渚文明、吴越国、南宋三个高峰时期,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步入新世纪,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实现“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历史性跨越。
站在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战略下、浙江开启“第二个高水平”建设的新征程中,面对资源要素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产业和人口流动分布变化等挑战,杭州的城市能级如何实现提升,成为“窗口中的窗口”“标杆中的标杆”?以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和变革的勇气,市委、市政府提出“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的发展思路。这是城市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迫在眉睫的一次大改革和大统筹,是探索未来城市发展之路的创新实践。10月15日,杭州云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西优”战略吹响集结号。
“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建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成为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和数字经济第一城特色的未来城市典范,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经验。”杭州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詹国平告诉记者。
建城
“城市”(city)一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拉丁语(civitas)中,意思是公民组成的社区。
最迟到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就出现了少数几座城镇,主要在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其三角洲地区(今天的伊拉克)。
水居江海之会,陆地两浙之间。由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著的《城市论》中写到,在5000年建城史中,杭州形成了三个高峰:
一是良渚文明时期,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已具城市的雏形;
二是吴越国时期,实行“保境安民”,扩城改制、控江保湖,坚持数十年,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使杭州从一个边远小州成为江南大市,人口从隋代15380户发展到“十万余家”,奠定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缔造了“地上天宫”的西湖时代,并影响至今;
三是南宋时期,扩大城市规模,深化“商业革命”,繁荣国际贸易,成为12-13世纪最为繁华的世界第一大都会。南宋后期(即13世纪中叶)临安人口曾达到150万-160万,此时,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10万人口。
千百年来,白居易、钱镠、苏东坡、杨孟瑛等一代代先贤致力于依水建城,共同孕育了繁华的“三吴都会”,成就了钟灵毓秀的人间天堂。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破局
常思将来,常敢破格。
受城市空间制约,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与工业两组矛盾一直困扰着杭州,在原来683平方公里老市区范围内拆老城、建新城,“螺蛳壳里做道场”。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使市区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理念,推进“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发展、跨江发展”,形成“一主三副、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
2001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在钱江新城打下第一桩,吹响了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号角;2008年9月30日,钱江新城核心区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如今,俯瞰钱江新城,“日月同辉”精致和谐,“天圆地方”大气磅礴,城市阳台横亘江面,诸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这里已经是杭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遥江相望,是正在建设的奥体博览城,主体育馆、国际博览中心、体育游泳馆、“杭州之门”等一幢幢建筑,构成了全新的城市封面。
2018年,拥江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之年。着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轴钱塘江,“三面云山一面城”被彻底打破,嬗变为“一江春水穿成过”的城市新格局。
挑战
“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也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B20峰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新中国成立之初,谭震林任市委书记兼市长,提出了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东方日内瓦”的奋斗目标。1949年,杭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2.55亿元,人均GDP89元。如今,全市GDP跃升到2019年的15373亿元,人均GDP提高到152465元。2019年,全市新增常住人口55.4万,常住人口达到1036万。
今天之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今天之杭州,城市国际化高歌猛进,数字经济蓬勃向上,是会展之都、动漫之都、赛事之城,是世界旅游的超级目的地,是2016年G20峰会、2022年第19届亚洲运动会的承办城市;今天之杭州,是最具活力的中国民营经济强市,涌现出鲁冠球、宗庆后、李书福、马云,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万向、大华、正泰等。
著名的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应当把城市建造成为适宜于生活的地方。”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高速发展的杭州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核心区人口密集、副城功能不强、组团连接较弱等。
以城西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龙是城西的中心;90年代末,边界从古荡一路开拓至西溪湿地;如今,边界一路向西延伸,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并列落定。同时,空间越来越稀缺,产城融合程度不够,交通拥堵、配套不足等问题显现。
今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明确要求杭州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方面为全国创造更多经验。
全国都在看浙江,浙江首先看杭州。杭州要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现“头雁风采”,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更多杭州素材、杭州样本、杭州经验。
答题
跳出杭州看杭州、服务全省看杭州、立足全国看杭州、链接全球看杭州。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机遇和新挑战,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的发展思路,选择若干重点区块精心打造城市功能平台。这是对各项资源要素的进一步统筹和整合,以发挥其最大价值,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
聚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这里已是全省最具吸引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科创热土和新经济增长极。启动建设4年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是全省的2.5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四分之一。目前,汇集了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4家省级实验室和60余家新型科研机构,集聚各类人才超50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6892名。但是,也存在城市功能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职住分离现象严重等问题。
9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袁家军调研城西科创大走廊强调,加快把科创大走廊建成创新策源地,以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打造“重要窗口”鲜明标志。同时,要求加快建设、确保质量,早日把云城建设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
杭州云城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是“一廊四城”之一,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生态人居环境优美,科技创新资源富集,自然山水田园与现代数字科技完美组合,具备宜居智慧新城建设先行探索条件。建设杭州云城作为“西优”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重塑城市与乡村、创新与创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补齐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城市功能短板。
这是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杭州之答”。
窗口
我们将建设一座怎样的云城,来为中国特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和城市群转型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杭州云城东起绕城高速,西抵南苕溪(西险大塘),南至余杭塘河,北达杭长高速,围合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规划区域东西跨度约10公里、南北跨度4-8公里。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强调,建设杭州云城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经验的实际行动,是提升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的迫切需要,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探索特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新路子的重大举措。
杭州云城建成后将有40余万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总的目标定位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聚焦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等复合功能,着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科创型郊区新城。
詹国平表示,云城建设指挥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和建设推进大会精神,坚持“规划引领、配套先行、产城融合、生态本底”,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在任务落实上钉钉子,一个目标、一个步调、一个声音,全力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G20杭州峰会后《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天下从此重杭州。”
遥想当年,无矿产资源、无港口资源、无政策资源,“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倒逼杭州不断思考变革。如今,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坐标上,我们继续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把云城打造成智慧之城、枢纽之城、田园之城和人文之城,形成更多可展示、可体验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成为“窗口中的窗口”。(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