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0-01-10 15:59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1日





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20-2025年)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杭州市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及《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全市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部署,推动全市青年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杭州正处于“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青年是杭州城市国际化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广大青年建功立业,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但是,全市青年发展事业的水平,与杭州城市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与广大青年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要抢占杭州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激励全市青年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杭州篇章注入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团十八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坚持以青年为中心,以建设“青年成长型城市”为引领,推动杭州对青年成长更关心、青年对杭州发展更有为,在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努力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中展现新担当和新作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青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把服务青年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激发青年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热情,促进青年在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杭州篇章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全面发展。

  3.坚持全面统筹。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协同施策,共同推进青年发展事业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以“青年成长型城市”为引领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青年发展事业全国领先;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青年勇于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杭州篇章的历史重任。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化党史和国情政策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开展各类面向团员青年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加强仪式教育、文化熏陶。强化实践育人,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最美”为重要抓手,挖掘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激励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阵地作用。完善深化军地团组织共建共育长效机制,加强青年国防教育,号召适龄青年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在校青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引导企业青年树立劳动创造生活、奋斗成就人生的观念。引导农村青年心向党,在生产实践中勤劳致富。加强新兴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借助政策扶持,引导创业青年和青年企业家强化信誉诚信、履行社会责任。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实现精准推送。注重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持续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完善预警处突机制。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善用网络、安全用网、阳光用网和理性上网。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网络治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美好教育”有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青年受教育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到2025年,“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5%。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将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和艺术修养,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力实施青年海外学习、实习、交流计划。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现代产业技术工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化教师评价管理体系改革。加强青年学研究,形成青年学研究的杭州品牌。

  2.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完善入学政策,依法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推进普通校、边远校、新建校、民办校协同发展。办好特殊教育。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逐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全面加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实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统筹推进各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社会化引才,不断拓宽青年人才引进渠道。深入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拘一格创新青年人才发现和培养体系,完善青年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实施青年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身心健康水平,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杭州建设。到2025年,青年健康素养总水平不低于50%,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5%;青年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0%,社区心理咨询开设率达到95%。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以举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大力普及健康知识,组织青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培育终身锻炼的习惯。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扎实开展以“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学校营养健康工作,制定出台学校膳食营养标准。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15分钟健身圈”。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运转能力。

  2.提升青年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引导青年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水平。重视和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支持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规范发展。加快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心理救援队伍,加强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和灾害事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加大残疾青年康复支出救助力度,探索“社会+专业+家庭”的残疾青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扩大受益覆盖面。广泛开展各类课外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降低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和社会化专业互助服务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严格执行《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健全戒毒医疗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恋自由权等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性健康教育和青年的生殖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良好的家风、家训文化有效促进青年婚后家庭和谐。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正确婚恋观教育和引导。倡导正确婚恋观,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鲜明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将婚恋文明内涵融入社区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宣传等群众性活动中。

  2.构建新型婚恋关系和良好家庭氛围。加强男女平等方面的婚恋观宣传,倡导男青年改变传统“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构建新型的正确婚恋关系;倡导女青年自觉抵制婚恋中的错误观念,改变传统“相夫教子”和“自卑自弱”的观念,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育家庭文明。

  3.提高服务青年婚恋交友能力。有效整合共青团、民政、妇联、工会、新闻媒体、婚恋中介机构等资源,为青年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改善因互联网过度使用导致的青年男女婚恋交友热情降低的问题。加大大龄未婚、新杭州人等青年群体服务力度。实施婚恋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执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婚恋咨询与指导,为青年婚恋交友创造条件。

  4.加强青年性健康教育,保障女青年生殖健康。重视青年性健康教育,加大生命和性知识教育普及力度,帮助青年掌握性健康知识,防止性病对青年健康的影响。积极维护女青年生殖健康的权利,防范意外怀孕对女青年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5.保障青年享有的法定权益。加强对青年婚恋自由保护,依法严厉打击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妨碍青年合法婚恋自由的行为,以及婚恋过程中的各种暴力加害行为。遏制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为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婚恋观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充分,到2025年,青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高于2.5%,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保持全国领先;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创业活力更加显著。

  发展措施:

  1.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普及“一站式”创业服务,推进青年创业金融服务落地。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陪跑空间、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等青年创业平台建设。搭建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促进更多创业项目在杭落地转化。鼓励、支持社会机构承办、主办各类创业大赛、创业活动,整合创业导师、创业园区、创业投资机构等力量,优化青年创业生态。支持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2.提高青年就业服务质量。构建青年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创新“指尖上的就业服务”等信息化服务模式。采取“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搭建“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实习平台。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领工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广“订单班”、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等模式。深化贫困家庭子女、女性青年、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行动。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3.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坚持“创业带动就业”理念,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业导师制和就业创业“师友计划”,提高青年创业能力。重视新生代青年的培育和引导,打造新一代杭商。支持青年返乡创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增强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数字经济第一城”等相关创新创业政策,鼓励青年投身新经济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加强对留学回国创业青年的服务,帮助熟悉创业环境、交流创业经验、获得政策扶持。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抓住杭州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关注青年就业质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大学生创业各项社保补贴政策。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青年就业权益保障机制,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保护框架。适应多层次就业需求,将就业政策向网络平台和非传统劳动关系中的网约工延伸,建设“网上工会”。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引导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积极参与文化兴盛行动。青年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具有杭州特色的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文化环境和服务更加优化完善,文化兴盛行动中的青年力量更加凸显。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实施项目带动计划,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了解青年精神动态与文化需求,创作一批文艺精品。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杭州文化研究与文化创造,推出一批讲述杭州故事、突出杭州特色、表达杭州城市精神的文化精品。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鼓励青年在微电影、短视频、动漫游戏、网络创作等方面进行内容创新,形成网络文化创造的杭州品牌。鼓励各类文化资金和基金向青年题材、青年创作者倾斜,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杭州“中国网络文艺之都”“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名城”“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核心区”建设,在创作、制作、发行、推广、产业化等方面给予青年作者支持。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鼓励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系统开展适应青年需求的文化活动。引进国内外高端文化展演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满足青年多层次文化需求。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钱塘江文化带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杭州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参与杭州文化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承计划,鼓励青年从事丝绸、青瓷、茶叶、中医药等杭州非遗品牌的保护与传承。深化“互联网+”理念,依托社团、社区、校园、企业等各类实体,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组织开展展示、共享、合作、创新等文化交流活动。

  3.培养青年文化人才。依托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类领军人才等人才资助项目,专项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培养一批高端文化人才,发现并培养一批专业文创人才。针对微电影、短视频、网络创作等文化新类型,不断充实文化创新人才队伍。针对有志于从事文化生产、传播、研究的青年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多样化培训,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报刊、网站、电视台等各类媒体设立青年栏目,制作和传播适应青年需求、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节目,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深入实施“青春悦读•满城书香”行动、网络文化家园建设计划、杭州优秀文化传播计划等专项工程,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传统文化素养和网络文化素养逐年提升。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演出。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环境与服务功能,推进青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外来青年建设者等开展专项服务。

  5.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青年文化社团、文化联盟、文化阵地,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为青年文化组织开展的培训和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补贴与场地支持。鼓励青年文化团体提供社会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青年文化团体成长壮大。鼓励文化单位定期开展面向青年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鼓励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扶持以服务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报纸、刊物、新闻出版和网站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完善青年组织体系,有效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丰富和畅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引导青年积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推动青年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展措施:

  1.完善青年组织体系。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根据青年集聚特点,不断创新组织形式,扩大组织覆盖;坚持青年为本,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组织依托。充分发挥青联团结各族各界青年的作用,强化共青团在青联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共青团对学联学生会组织的指导,充分发挥学联学生会组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合法权益。发展培育青年社团,加强对各行业青年的凝聚和服务。

  2.增强青年政治参与意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渠道引导青年参与政治生活。定期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一把手与青年面对面”等活动,加强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引导,不断完善青年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支持青年积极参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建设和民主管理。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3.促进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机制。完善青年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加大政府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鼓励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兴办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群团组织协同发挥作用的青年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构建青年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体系。

  4.引导青年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训青年志愿者,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专业型志愿服务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吸引和鼓励青年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大型赛会、乡村振兴等各领域公益事业。广泛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推动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课程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政策。

  5.推动青年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积极促进外地来杭求学、就业的少数民族青年、进城务工青年、残疾青年和刑满释放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融入。完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营造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社会氛围。

  6.加强青年智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线上发动+线下跟进”的工作方式,推进“网上共青团”和“青年之家”融合,逐步实现网络团建和共青团各项工作的相互促进,畅通联系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青年服务全覆盖。加强青少年综合服务阵地建设,整合“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线下实体、志愿服务站、社区青少年俱乐部、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社区等各类服务资源,打响“杭州青年之家”服务品牌。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保护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依法打击和有效遏制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大权益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措施:

  1.贯彻实施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青少年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杭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涉案未成年人处理制度,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法律援助、救助帮扶等标准规范,监督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2.健全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着力保障青少年的发展权与参与权,完善青少年网络保护、福利保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制度规范。完善杭州青年舆情监测体系。完善青少年权益维护工作网络,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普法教育基地和社会观护基地,设立“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延伸服务站,推进青少年权益工作专业化、社会化。加强针对困难青年群体、外来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权益维护工作。

  3.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青少年权益保护法规制度宣传力度,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中小学校园综合治理,加大网络治理力度。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加大对青少年文化教育、消费权益保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青少年用品质量抽检等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反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等违法行为。依法加强对包括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内的各类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疫情监测和处置、心理健康教育及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等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4.完善青少年社会保障。加强贫困家庭未成年人保障工作,制定并实施救助补贴的杭州标准。完善残疾青年就业保障金信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以残疾青年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机构和设施。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完善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救助服务措施,探索建立集身体康复、心理疏导、转移安置、技能培训、经济帮扶等为一体的综合救助基地。加强青少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安全意识和能力。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治信仰。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法治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普及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预防家庭虐待、忽视和暴力等事件。加强巡逻防控、校警联动,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营造安全阳光的校园环境。依法查处含有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内容以及非法出版、侵权盗版的青少年出版物,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吧、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等上网服务场所的监督和管理。

  3.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帮扶。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职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台账,探索建立依托“大数据”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着力加强临界预防工作,明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人群、场所。构建“服务链”,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实施救助。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社会专业力量作为协同服务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工作衔接机制,统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以及教育、帮扶等工作。注重对未成年人特殊司法权益的优先保护,强调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权益维护。推进并继续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提升惩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性,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创新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新模式,提升帮教工作社会参与度,面向社会组织购买未成年人帮教服务,探索异地化帮教机制。

  (十)青年与杭州世界名城建设

  发展目标:拓展青年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拓宽青年国际视野,加强开放合作,动员青年积极投身城市发展,促进杭州世界名城建设。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对外友好交流。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渠道。深化青年互访活动,组织杭州青年友好代表团定期访问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青年的交流。鼓励以住家互访、青年游学、学术交流、名企互访、人才培养、旅游观光等方式,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青年国际交流。提升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深化“杭州青年对外宣传与推广国际化”行动,提升杭州青年国际形象。

  2.动员青年投身美丽杭州建设。引导青年立足杭州、放眼国内外,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市场开发,围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亚运会举办等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形成青年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杭州建设强大合力。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开展“双百双进”“三支一扶”、“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等工作,深入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工程,组织动员各界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助力美丽杭州建设。

  3.动员青年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青年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和普及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大力提倡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等文明行为,促使青年养成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打造生态环保主题教育实践基地。

  4.动员青年参与杭州城市治理。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开展青年文明号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青春助跑服务改革活动。深入开展“西湖金奖进青年”等活动,动员青年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青年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导青年投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重点工程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以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为阵地,重点在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鲜明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政治性、突出思想性、注重实践性,加强学员党性修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系统化培养,进行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市级层面每年培养骨干100人,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每年组织培养1000人。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生态文明及国情省情市情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以及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传播主流价值。积极挖掘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和文化礼堂等教育资源,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最美”为重要抓手,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青年就业见习工程。落实《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实施办法》,进一步深化青年见习训练工作。深入实施企业实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以及服务外包、商贸服务、跨境电商、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的青年实训项目。探索青年职业训练营等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将就业见习政策对象扩展至16—24岁的在杭登记失业青年,并根据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充分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力量,为青年参与就业见习提供补贴与支持。

  (四)青年创新创业工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杭就业创业。开展普及性培训和“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创业培训活动。抓住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平台建设契机,鼓励支持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打造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完善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管理咨询、财务指导和投融资对接等孵化功能。

  (五)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支持青年文化精品创作推广和创意人才培养,讲述杭州故事、传播杭州声音、展示杭州形象。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网络新媒体产品展播平台,开展青年互联网创新创意活动。每年向青年推荐优秀影视、网络、动漫等视频类文化作品不少于20小时,图书、报刊文字量不少于80万字,应用类网络游戏不少于1部、网络音乐不少于3首。

  (六)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工程。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研究,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服务激励政策,把志愿服务纳入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和大中小学校德育内容。依托“1+5+1”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强化志愿服务平台管理,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建设,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发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探索推动在大中小学校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小组。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造更多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到2025年,青年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青年志愿者年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

  (七)青年安居工程。贯彻落实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构建和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青年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青年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青年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需求,精简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申请材料及流程,力争基本实现青年“住有所居”目标。加速推进“蓝领公寓”建设,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问题,切实扩大城镇住房保障的青年覆盖面。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的领导下,建立杭州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团市委承担协调、督促职责,推动形成支持“青年成长型城市”建设工作合力。各区、县(市)党委和政府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区的落实,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区、县(市)团委具体承担协调、督促职责。

  (二)建立健全规划的推进机制。建立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机制,切实推进落实。各区、县(市)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强化工作督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青年工作纳入督查考核体系,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将本规划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和场所等,按照国家规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资金使用评估,确保取得实效。

  (四)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完善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政府部门统计序列,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实现动态监测。适时、适势调整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进度安排、过程控制,推动本规划实施和完善。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导广大青年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

  (五)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及时宣传推广杭州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本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