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杭州建设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时间: 2019- 07- 12 15: 29 来源: 浏览次数:

 

市委〔1999〕11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机关各单位:

现将《关于杭州建设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1999年8月18日        

 

关于杭州建设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

1、建设经济强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体制改革由重点突破、单项推进、以破除旧体制为主要特征,进入整体推进、综合配套、体制创新的新阶段;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为主的快速增长,进入追求质量效益、提高整体素质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稳定增长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由部分行业、部分领域的局部开放,转向平等竞争,全方位、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由被动协调,转向主动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任务和省、市党代会的部署,抓住不可多得的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建设经济强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建设经济强市的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立足杭州,服务全省,接轨上海,面向全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依法治市方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四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到201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综合效益好、整体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的经济强市。

3、建设经济强市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保持领先。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省的增长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结构比例调整到4∶44∶52;产业层次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增长以效益为中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有明显提高。

——体制新优势基本确立。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有新的较大发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社会保障制度、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

——开放型经济形成新格。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外贸出口依存度达到35%左右;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地优势企业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加大,与上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不断扩大。

——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大为增强,基本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设施优良、管理有序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二、建设经济强市的主要任务

4、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实施“种子工程”,提高农林牧渔的良种覆盖率;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业适用先进技术、新型适用农机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水平;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培育一大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城市郊区、东部平原地区、中西部丘陵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新格局。按照以特取胜、以优取胜、以精取胜的要求,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加快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经济效益;多种经营要按照资源条件,积极调整布局,优化品质,培育特色,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发展粮食、蔬菜、渔业、畜牧、竹笋、茶叶、水(干)果、蚕桑、蜂业、花卉等10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和出口创汇的龙头基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扶持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销售龙头组织,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主要水系的防洪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积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要抓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积极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成为全国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之一。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东方通信、数源科技、大自然、华东医药、杭汽、杭氧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优势,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立科技人员的个人创业机制,积极实行个人创业计划,同时实施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计划、与浙大共建杭州硅谷计划,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产业化基础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在全国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以及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形成产业化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产业。电子信息类的发展重点是移动电话基站、数字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终端、计算机及软件产品、新型元器件、高技术消费电子产品等;生物与医药类的发展重点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新型制剂及高效复合制剂、新一代抗生素等;新材料类的发展重点是光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现代功能材料和新型工程材料等;环保设备类的发展重点是高效污水处理、垃圾焚烧成套设备等。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之江区块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引进人才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杭州的环境、人才、政策、基础条件等优势,加速软件产业的发展。到2005年,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新软件园区。

杭州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要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加快发展信息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呼应上海信息港建设,推进我市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信息服务业,使信息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把我市建成为服务全省的信息中心港和网络枢纽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信息中心之一。

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信息平台。建设宽带(高速)主干网,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合一,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中继平台,实现各种公共和专用网络的快速互联和转换。

加速普及企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系统、电子金融系统、电子税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教育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系统等,积极发展网上可视电话、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网上医疗、网上图书馆、网上社区服务等网络服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政务运行、城市建设管理、居民生活服务等初步实现信息化。

加快形成信息产业基地。跟踪世界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培养信息化专门人才,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实验室,力争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产业优势。

6、加快第二产业的升级优化,提高整体素质。

——实现传统工业的战略性转变,加快形成新优势。要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工业的力度,推进工业技术升级,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结构优化,提高我市工业的竞争力,增创我市工业新优势。大力振兴装备工业,主要是大型成套设备、动力设备、数控机床等;扶持壮大家电、精细化工和医药行业,主要是新一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纺织助剂、染料中间体和全新生物药品、天然药物等;积极发展能有效促进就业、无污染、有效益的都市型工业,主要是食品、服装、包装设计、工艺美术、旅游产品、健身器材、附加值高的手工业制品等;进一步优化调整轻工、建材、汽配等行业。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巩固发展娃哈哈、张小泉、青春宝、农夫山泉、金松等名牌产品。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争创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产品。鼓励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集聚,实现优势名牌产品的低成本有效扩张,提高杭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快企业组织制度创新,通过兼并联合、扶优扶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形成少数大企业、大集团为骨干,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工业企业群体优势。

——进一步发展现代建筑业。重点发展建筑设计、装修装饰等行业,土木工程建筑和设备安装企业要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大力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运用新材料,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放建筑业市场,积极发展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市场,培育和健全建筑业中介机构,吸引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参与我市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提高我市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

7、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确立我市旅游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要着力培育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功能,优化发展大旅游的环境,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杭州交通枢纽的优势,以西湖、千岛湖为依托,与黄山、普陀山等名胜区实行旅游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黄金旅游线,把我市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旅游中心之一。

加快建设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展示杭州现代形象的新景点(区)和大型旅游项目。重点培育和发展会议、展览业,以开发西湖博览会品牌为起点,争取经常举办大型国内国际会议、展览和经济文化活动,把杭州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会展中心之一。

充分发挥我市观光、休闲度假、宗教等传统旅游优势,加快开发人文、体育等旅游新品,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要。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提高客源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旅行社、宾馆饭店和景点的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形成现代化的商贸流通格局。按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推进商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加快流通体制和企业的改革,增强商业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引进外资和外地优势商业企业,形成繁华、开放的商业新格局,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与上海互补的区域性购物中心。

合理布局商业业态,重点发展大型综合超市、连锁便民超市、专营专卖店和购物中心,调整和优化专业市场,建设一批规模大、有特色、辐射力强的大市场。

加强对市区商业中心和主要商业街的整体规划与综合开发,进一步增强商业中心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商业副中心,规划建设商业特色街,大力发展居住区商业网点,加快完善农村商业网络,形成市区、县(市)和乡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商品流通网络。

——加大金融保险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充分利用我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和邻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全省金融中心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增强在杭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规范发展保险、信托、证券、租赁等业务,扩大完善杭州的资本市场,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步发展,扩大保险品种和保险覆盖面,改善保险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险体系。

——高起点发展房地产业,形成“住在杭州”的优势。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进一步培育和激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健全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住宅供应新体制,扩大住宅的有效需求。建成一批舒适优美,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居住小区,提高住宅品位。完善住宅服务设施,强化社区物业管理,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和质量。

——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体育等产业,积极培育三产新增长点。积极培育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新兴第三产业,拓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其中市区和县(市)城要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积极探索与国内名牌大学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发展我市高等教育。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多种形式办学,形成现代化办学新体制,着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

大力发展影视娱乐、广告出版、文艺演出、金石书画等产业;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开拓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政府引导、民间投资、社会支持、企业经营的文化产业。

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份额,提高效益。

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财会、咨询、评估、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8、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率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把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到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上来。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有资本重组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本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实行产权多元化。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多种形式,全面放开放活小企业。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责,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搞好科学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9、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实行两个转变,发展对外经贸。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重点巩固和发展服装、丝绸等传统商品出口,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和附加值高的出口商品比重。在巩固和扩大欧洲、美国、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西亚、南美、非洲、东欧、独联体等重点市场,推动境外经贸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我市商品出口。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拓展对外贸易的领域和空间,扩大对外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和企业的改革,实现对外经贸由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主动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扬长避短,加强对外招商力度,努力开拓利用外资的新局面。要注重从欧美等发达地区招商,进一步吸引国际著名大企业、大集团来杭投资,建立产业基地,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促进外资企业同我市企业嫁接改造和产品配套协作,提高我市企业的竞争能力。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传统重点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运作高效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加快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为开发区的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食品、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纺织化纤、医药等工业园区的建设,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等为主体的产业框架;两个经济开发区,到2005年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到2010年达到800亿元,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开发区,为我市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各省级开发区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培育优势,尽快形成经济规模。

——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打开“城门”,改进服务,努力为外地企业和个人来杭投资、发展,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地优势企业把总部或技术开发中心、销售中心迁驻杭州。扩大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贸交流。鼓励我市企业以技术、管理、品牌等优势,与外地开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为企业自身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

10、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

——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实行“优二兴三”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江、跨江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促进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转变,进一步培育和增强生产和技术创新功能、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强服务全省的能力,更好地发挥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各县(市)要按照全市推进城市化的总体要求,从各自的基础和特点出发,把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与推进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县(市)城的城市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向小城市或中等城市目标迈进。

——培育发展重点城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择优培育一批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重点城镇,根据各自区位、地位、资源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主体产业,并加快形成块状经济;城镇建设与工业小区、市场建设等相结合,增强社会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地抓好防洪、防灾、道路、通信、供电、环保、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适应跨世纪发展要求的骨干项目,全面改善和提高全市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基础。

11、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市)综合实力。各县(市)要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要推进乡镇企业制度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信誉,注重培育品牌,努力培育若干个规模大、特色强、效益好的块状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水乡旅游、农家旅游等特色旅游。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山区、老区、库区的开发建设,继续鼓励市区和经济相对发达县(市)帮助淳安等地发展经济,巩固发展脱贫成果,促进全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建设经济强市的政策和措施

1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建设经济强市奠定思想基础。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是我市的历史性跨越。面对这一历史重任,全体共产党员、全市人民应该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进一步弘扬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抢抓机遇、争创一流、加快发展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和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克服消极等待的畏难情绪、“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和贪大求快、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坚持从杭州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杭州特点的发展新路子。

13、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的科技创新体制,完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强化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主体。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重点予以支持、培育。加强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科研难题和关键技术,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贯彻实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基金,加大对科研开发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专利发明、技术成果入股或创办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4、完善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要继续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宏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坚持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建立完善个人创业的激励机制,努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在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要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构筑人才高地。围绕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内外实行公开招聘,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级人才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形成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15、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内、对外开放。要在进一步完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高度重视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加强内联、扩大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政策,建立和健全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16、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拓展间接融资,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国外政府贷款和其他优惠贷款。对部分重点扶持项目,通过政府贴息,争取银行信贷投入。扩大直接融资,使直接融资成为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发行股票、债券。要积极争取创办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把国有资本集中到我市重点扶持的产业上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步伐,积极采取项目融资、BOT等多种形式,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发展的项目和领域。放开各种限制,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17、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继续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乡镇企业转制与调整优化结构和提高经营者素质结合起来,以培育优势产业和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为重点,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关键,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市委〔1998〕16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宽限制,加强引导,拓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领域,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采取租赁、承包、兼并、参股、购买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扶持发展势头好的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向多元投资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增强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切实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努力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18、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加快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行多种用工形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中心,在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同时,抓好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并完善覆盖全社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9、切实加强对建设经济强市的领导。建设经济强市,是我市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形成合力,切实把建设经济强市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联系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确立目标,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意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杭州建设经济强市主要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