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 2019- 07- 11 15: 48 来源: 浏览次数:


(2001年2月20日在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杭州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王梓祥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发展总揽全局,加快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社会生产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4%、12.6%和11.8%。财政总收入完成14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19亿元,增长53.9%。财政预算支出73.43亿元,增长30.3%。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业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经济总收入1600亿元,增长12%。全年粮食总产量153.08万吨,完成了预期目标。全市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比上年增长6.7%,9.3%和13.8%。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5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53万公顷,获得省“大禹杯”金奖。全年绿化造林8600公顷。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部工业销售产值2341.2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3.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16%。移动通讯、中西药品、食品饮料等市场适销产品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个私经济增势强劲,县(市)工业增速继续攀升。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9.1亿元,其中实现利润76.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6%。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际游客70.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和23.4%;接待国内游客23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0亿元,分别增长4.4%和14%。房地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0亿元,增长17.9%。商品房销售活跃,全年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持续发展。全市完成货运量11457.92万吨,客运量18606.23万人次。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4.3部/百人,其中,市区达到69部/百人;全市注册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1.49万户,其中市区9.23万户。

——国内需求持续回升。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超额完成了增长16%的预期目标。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全市43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2.58亿元。建成杭州萧山机场、千岛湖环湖公路、320国道(建德段、桐庐段二期、富阳南线)等一批重大项目。水涛庄水库、杭宁和杭金衢高速公路杭州段、杭州绕城公路、运河截污处理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市区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27.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91万平方米。21条道路和7个入城口整治顺利完成,城市河道整治进展良好。各县(市)也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市区和各县(市)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

消费需求继续回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95亿元,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卫生保健和社区服务业等服务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部分。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结构调整跨出了重要步伐。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有计划地调减了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趋于改善。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名特优新农产品不断增加。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特种水产、绿色蔬菜、良种畜禽、花卉苗木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推进了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农业的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393亿元,比上年增长38.2%。传统工业加快升级改造,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竣工技改项目951个。通过实施重大技改项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在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进展。同时,坚决淘汰压缩落后生产设备和过剩生产能力,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189家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对外开放保持良好势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69.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市级外贸出口额为29.61亿美元,增长57%,增幅继续居全国和全省前茅。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15个,比上年增加103个;协议利用外资6.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3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2.5%。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协议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9亿美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8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税51.02亿元,增长60.6%。各省级开发区和各县(市)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改革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围绕率先实现“三年两目标”的战略性任务,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到年底,全市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到85.6%。全市11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04%。通过改制拍卖,加快了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最大化增值。

政府职能转变和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建立了企业工商登记并联审批制度,开设了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机关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确立了以“两港三区”为重点,建设“天堂硅谷”的“一号工程”,推出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技术创新的新氛围。在吸引人才、建立风险投入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建立完善创业“孵化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去年,杭州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萧山、余杭两市被列为全省技术创新试点县(市),全市13个区、县(市)均已成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完善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调整了市属中学、中专布局和结构,杭二中新校、淳安中学等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初中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83.67%,其中,重点高中招生人数比上年增长50%。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市高等教育入学率突破20%,在杭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到12.24万人,比上年增加3.33万人,其中,市属高校招生数增长1倍。完成了杭师院、杭教院、杭师校合并办学。浙大城市学院建设加快,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继续发展。市区有线电视网改造升级和高速宽带信息网铺设正在抓紧实施,标志着建设“数字杭州”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市建立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6个,乡(镇)初级卫生保健达标率85%。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事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红星文化大厦、老干部活动培训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使用。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市计划生育率98.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7.4%、91.4%和85.9%,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改善。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496元,比上年增长6.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8元,比上年增长6.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条保障线”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养老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净增9.13万人和7.75万人。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2.9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9%。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一是我市经济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部份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还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农产品价格仍在下降,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三是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不正当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比较突出。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调控目标的安排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保持今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望2001年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比较有利。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仍可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我国加入WTO在即,这为我市进一步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经济运行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今年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从我市情况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区域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等等,这些将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二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形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三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高取得初步成效,这必将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当然,今年我市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国际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等等。因此,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还需作出很大的努力。

200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

——农业总产值增长5%;

——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

——财政总收入增长1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1‰以内。

上述指标是指导性、预测性的,这样安排,体现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市发展应适当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全国和全省经济增长多作贡献的要求;体现了既与“九五”发展相衔接,又为“十五”计划实施开好头的要求。

三、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效益农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继续重视抓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改善粮经作物比例。二是坚持“科技兴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禽工程,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继续扶持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农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扶持培育农业龙头组织,积极推进“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四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计划水利建设投资9.54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公顷,加快10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其他非农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拓展增收门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工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大力实施“一号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以上。进一步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并带动一批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切实抓好技术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快华大南方战略发展(基因)基地、士兰电子有限公司六英寸芯片生产线、东方通信城二期、华东医药集团20吨/年阿卡波糖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大科技园建设。按照“一区多园多点”的格局,积极支持各区、县(市)的科技(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技改力度,加快纺织、食品、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80亿元。抓好电化集团年产1万吨PVC掺混树脂项目、民生药业集团综合技改、杭氧集团大型空分设备技改等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培育服装、印刷、包装、工艺品、旅游产品等都市型工业。同时要进一步压缩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

3、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争取全年接待境外游客7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3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400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20亿元。精心组织好2001年“西湖博览会”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发挥“西博会”品牌效应,推进会展、会议、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发展。积极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快灵隐景区扩建、重建雷峰塔景区、钱王祠复建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西湖和良渚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快开发西溪景区、龙坞景区以及各县(市)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建设杭州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中心,不断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

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大商贸流通领域的体制、机制、业态、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进组织结构、经营结构、业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等新型的业态和服务方式。继续加强商业流通设施建设,加快浙江农展馆、延安路商业特色街区等建设。加快农村销售网络和商品市场建设,形成市区、县(市)城镇和农村三级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扩大商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欧尚、麦德龙等外商投资商业项目。进一步实施鼓励和促进消费的对策措施,继续清理取消限制消费的规定,引导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运用价格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促进住宅消费。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打响“住在杭州”的品牌,努力促进房地产业更快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交通、通讯、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卫生保健和各种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努力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保持高强度的投资力度,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96亿元,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保持投资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继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抓好“三江”标准堤塘、西险大塘、分水江水利枢纽、水涛庄水库等重大水利设施项目;杭金衢、杭宁高速公路杭州段和绕城公路以及市境内国道、省道改造等重要道路交通项目;钱江四桥、望江路立交、文晖路跨铁路立交、上塘高架路、灵西隧道等城市主要道路工程;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垃圾焚烧处理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一期)工程、运河和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城市绿化工程等重点环境治理项目;拱宸桥地区、复兴地区、东河沿线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市东扩”和跨江沿江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钱江新城建设。继续加快各县(市)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等重要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进杭等“十五”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开工建设。

要完成今年的投资任务,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确保国债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积极引导银行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二是要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地扩大民间投资。三是要努力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确保重点建设用地需要。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盘活土地存量。继续推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应土地,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农村私人建房用地管理,结合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5、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营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要认真分析研究我国加入WTO后对杭州的影响,抓紧制定对策措施。一是要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继续加大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力度,培育和扩大外贸出口队伍,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增强出口创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着重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二是要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积极探索在基础设施转让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领域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引导外商以股权收购和企业并购等方式对我市国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切实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的联系,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杭州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对外开放新的基地。

努力加强国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立足优势互补,主动接受辐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的项目投资与开发建设。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吸引内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大力引进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科技人才来杭投资创业。

6、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有序退出的进度,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的改制,抓好已改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完善工作。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互相参股等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型所有制经济。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国有控股公司的改革,减少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增强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营运能力。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和其他经营性社会事业改革步伐,采取拍卖转让、有偿使用等形式,引进外来资本,开展竞争,提高效益。继续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重组,不断改善个私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保险基金征缴,多渠道筹集保险基金,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推进非正规组织就业,发展弹性就业形式,继续实行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多种形式的再就业。

积极稳妥地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坚持和完善投资审批集中办理中心和企业工商登记并联审批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我市具有新的竞争优势的发展环境。

7、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实施“一号工程”为抓手,建设“天堂硅谷”,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扶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群体。建立完善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扶持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公司,积极推荐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组织和科技信息网络。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在杭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业、大专院校创办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进一步发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各类孵化器的作用。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浓厚的创业氛围,灵活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杭创业。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83%以上,其中市区达到95%以上。完成学军中学改造,加快杭州高级中学二期改造和蒋村中学、城北中学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整合市属高等教育资源,加快组建市属综合性大学步伐。加快浙大城市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加快建设下沙、小和山、滨江等高教园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围绕迎接建党八十周年和承办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的全面繁荣。完成市区有线电视网的改造,加快高速宽带信息网的建设。抓紧建设杭州大剧院、西湖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建筑。进一步加大卫生综合改革力度。进行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机构的结构、布局、功能调整,进一步完善预防、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快市一医院改造、市中医院和市六医院医疗综合楼建设。加快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改善体育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稳定我市低生育水平。重视和加强社会福利工作。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4%,100%和86%。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做好节水、节能、节材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是我们在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基础上迈向新世纪的开始之年,我们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1、200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调控目标(草案)

2、2001年杭州市重要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