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时间: 2019- 07- 11 15: 04 来源: 浏览次数:


(2001年2月20日在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杭州市副市长 马时雍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杭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提请大会审议的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向大会作几点说明,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九五”计划目标。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0亿元,是1995年762.01亿元的1.75倍;“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倍以上,比全省平均高1000美元左右。财政总收入近几年快速增长,2000年达到142.85亿元,是1995年55.13亿元的2.6倍。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5年的9.1∶53.8∶37.1调整到2000年的7.3∶51.6∶41.1。

——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九五”期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约450亿元,是“八五”期间93亿元的4.84倍,一大批与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五年中,房地产开发的房屋竣工面积达187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603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长度316公里,日供水能力增加63万吨。旧城改造、街道整治和新区建设步伐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各县(市)中心城镇建设和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攻坚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以企业产权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中小型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加大。外向型经济逐步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2000年外贸出口额(不含省外贸公司)29.61亿美元,是1995年的3倍;出口市场达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138个,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2000年,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87.56亿元。

——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日渐突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城市试点工作逐步深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五年前的54.2%提高到83.67%以上。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9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8.56亿元,比1995年末增加446亿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与“八五”期末相比,下降7.5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95年的8.3平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0.6平方米。2000年末市区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69部。休闲、旅游、健身在市民中不断普及,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我市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成功举办“西博会”,打响了杭州的城市品牌。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医疗卫生和群众体育事业都有新的发展。依法治市不断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得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维护了社会安定。

“九五”时期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总体质量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所有制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快,利用外资的水平不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与现代化要求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十五”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关于《纲要》的形成过程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对于杭州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历时近两年。1999年初就开始着手“十五”计划的前期工作,9月,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开展杭州市“十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市“十五”计划工作会议,成立了市政府“十五”规划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根据我市编制“十五”计划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2000年组织研究了15个“十五”计划发展思路重点课题,市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也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工作,组织编制了重要专项规划、行业规划,为编制全市的“十五”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2000年10月,在市委制定市“十五”计划《建议》的同时,根据《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市计委在完成市“十五”计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开始编制“十五”计划《纲要》。今年1月,《纲要(送审稿)》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后,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的意见,书面征求了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并根据所提的意见,进行了多次认真修改。可以说,这份“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是在市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杭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关于《纲要》编制的指导思想、结构和主要特点


《纲要》在指导思想上,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杭州市委的《建议》,主要贯穿了“六个体现”:

一是体现加快发展的要求。《纲要》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求全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和措施。

二是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可行性。《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在贯彻市委《建议》、认真总结“九五”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十五”期间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市既定目标的深化、补充和完善。

三是体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纲要》提出了“十五”期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调整优化的方向、任务和措施,其中突出强调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

四是体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要求。《纲要》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提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科技、教育、引进培养人才的方向、任务和措施,努力争创新的发展优势。

五是体现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要求。《纲要》强调,要着力扩大就业,重视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医疗、卫生、体育等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六是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纲要》不仅提出了我市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任务,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任务。

《纲要》在结构安排上,力求在规划体系完整合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内容安排上,尽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了由政府发挥作用领域的规划内容,主要是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对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工业生产,规划内容适当减少。

二是突出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如用较大篇幅阐述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提高人民收入、扩大就业、开发人才资源、环境治理等重大问题。

三是突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任务,如信息化、城市化、“文化名城”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四是突出可操作性,增设了保障规划实施部分内容。


四、关于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预期指标


《纲要》分析了“十五”期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强调要进一步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机遇,争取时间,加快新一轮发展。《纲要》提出杭州“十五”期间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提高市场化、国际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打响“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品牌,为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而奋斗。《纲要》提出杭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是:第一步,到2005年,六个城区和萧山、余杭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们认为,这一奋斗目标对于动员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奋斗,是积极的、可行的。根据奋斗目标,《纲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重点发展领域的预期目标和指标,主要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达到22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以上(约4000美元)。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5∶48.5∶46,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

——经济体制确立新优势。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到2005年,全市新批协议外资额五年合计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五年合计力争达到38亿美元;当年进出口总额(不含省)达到10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

——城市化有新突破。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全市总人口65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平方米。

——社会文明实现新进步。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文化产业和体育、卫生保健有较大发展;环境保护、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市区和各县(市)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市民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民主法制意识有较大提高。

《纲要》的指标设置,与“九五”计划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综合性指标为主,不再设定产品产量指标。《纲要》提出,“十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美元,既考虑了我市现有的基础,又体现了建经济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二是指标新。新增加的指标占指标总数的近一半,主要是增加了经济素质、新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并努力体现杭州城市特色,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信息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三是内容实。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占到了半数。


五、关于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我市“十五”计划的主线,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的思路,尤其要注重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为此,《纲要》提出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以效益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是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针对这种情况,《纲要》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科教兴农和农村改革四方面提出了要求,要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养殖业比重;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健全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头组织,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形成和发展特色农业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广国内外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机械化生产;要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健全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十五”期间工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仍占主要地位,杭州现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因此还要大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既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更要推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快现有优势产业的升级。《纲要》提出,要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工业整体竞争力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大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有优势产业为支柱、新型都市工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工业格局。要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信息港”和“新药港”建设,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医药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和环保设备产业;要提升发展现有优势产业,突出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扶持壮大机械、食品、纺织、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要加快培育和壮大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创建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集群优势,优化工业布局。

3、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1%。我市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提高杭州的综合竞争力,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纲要》提出,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房地产、金融、会展、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为重点,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开拓发展新兴服务业,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打响“游在杭州”的品牌;优化流通结构,推进商业服务业升级;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加快“住在杭州”优势的形成;发展现代金融业,增强全省金融中心作用;以西湖博览会为重点,大力发展会展业;发展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其他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

4、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纲要》强调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高起点地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把我市建成为服务全省的信息和网络中心。


六、关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工业化、加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市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非农人口比重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6.5%。“十五”期间,我市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我市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十五”期间,必须防止这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促进全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这些问题,《纲要》都提出了思路和发展要求。

1、基础设施建设。《纲要》提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前期研究,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信息、交通、水利、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当超前;电力、市政公用、市容环卫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要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重要建设项目。

2、加快城市化进程。《纲要》提出,要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加快建设杭州都市区,完善以市区为中心,县(市)城为骨干,地方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要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建设钱江新城、下沙副城、滨江科技城,逐步形成以钱塘江为轴线,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城市格局;强化城市经营意识,塑造城市特色,提高文明水平;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增强县(市)城的城市功能;要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增强中心镇的社会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纲要》提出,要从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出发,组织实施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超前研究城市特色、功能区划、发展空间、产业布局、综合交通、给排水系统等重大规划问题,着手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要高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充分发挥我市江、河、湖、溪、山水资源兼备,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的优势,加快“住在杭州”优势的形成;要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实行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新型社区建设。

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要加强生产要素的集聚与辐射,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资源,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西部山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七、关于科技教育


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作用,把科技和人才问题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是《纲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十五”期间,要着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构筑人才高地,进一步增强杭州的综合创新能力。

1、关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纲要》提出,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政府积极推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其中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使杭州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支持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建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重点支持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建设和发展。

2、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十五”期间,要以普及高中和发展高等教育为重点,构建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形成与“强市名城”相匹配的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现代教育体系,打响“学在杭州”的城市品牌。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大学城,加快建设下沙、滨江、小和山等高教园区,积极支持浙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引进国内外名校在我市兴办或参与兴办各类高校;市里要重点办好以杭州师范学院为基础整合而成的综合性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集聚和培育各类人才、提升城市品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关于开发利用人才。《纲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重点是进一步建立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年轻化的领导人才、技术和学术带头人、现代经营管理者、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等,要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境外专家和高素质人才带项目来我市创业;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八、关于改革开放


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进一步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再创体制新优势,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是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重点是要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要推进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多领域参与公平竞争。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体系,提高区域要素市场的集聚力和竞争力。重点是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地拓展证券融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要发展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要加快建立市场中介组织的自律机制。

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服务。重点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建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五”时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我市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与竞争力,加快杭州经济国际化进程。以国家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重点,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努力扩大农业、服务业利用外资;要引导外资合理投向,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对外贸易要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出口,积极发展进口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构建杭州的国际贸易营销网络,增强出口竞争能力。要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主动接轨上海,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特别是省内优势企业来杭州发展;鼓励我市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


九、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市的现代化,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必须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前,我市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仍较严重。为此,《纲要》要求从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出发,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重点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维护和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建设绿化系统,初步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实现“城在园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目标,为把杭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花园式生态城市奠定基础。

《纲要》还提出,要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提高利用率,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十、关于提高人民生活


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群众对发展结果的最终检验。“十五”期间,我市要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纲要》提出,要重点从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十五”期间,我市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就业形式多样化,努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收入是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体现。要特别重视提高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出行条件,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保障。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加强预防保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疗科技水平、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民健康水平;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体质,建设一批体育活动设施,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要坚持计划生育,加强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要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合法权益,认真做好老龄人口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和服务业。


十一、关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全面提高我市国民素质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纲要》根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建设文化名城和全国一流文明城市为目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提出了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和城乡文明建设是我市整个精神文明工作的基础。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发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坚持以德治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崇尚科学精神,加强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引导、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县城和文明村镇建设,进一步塑造杭州城市文明新形象。

建设文化名城是我市新世纪展现新风貌的重大战略。《纲要》提出,要促进我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努力建设文化名城;形成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近代文化等清晰的文化序列,高起点营造现代都市文化,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文化名人。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兴建一批文化设施,整修恢复一批对杭州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文化故迹。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将杭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市,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渠道;做好地方性法规工作,推进政府工作的法制化;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来信来访和基层调解工作;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和各种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市民国防意识。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新世纪的开年,制定好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我们相信,经过市九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审议,这份《纲要(草案)》将更加完善,成为在新世纪初叶我市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