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4-29 09:33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杭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4月22日


 


杭州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019年,在前期试行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工作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管理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探索与实践。2020年,初步构建起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实施方案所称生态环境损害,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湿地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本实施方案要求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1.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2.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3.在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

  4.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破坏自然资源犯罪,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

  5.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

  具体情形由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程度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在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管理办法时进一步明确。

  (二)以下情形不适用本实施方案:

  1.涉及人身伤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适用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

  2.涉及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及相关规定。

  三、工作内容

  (一)明确赔偿范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清除污染费用、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律师代理、第三方监理、修复效果后评估等合理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用于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的其他相关费用。

  (二)确定赔偿义务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或环境污染的单位或个人为赔偿义务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做到应赔尽赔。现行民事法律和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有相关免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规定的,按相应规定执行。

  (三)明确赔偿权利人。杭州市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市政府指定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文局等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机构按职责分工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具体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磋商、诉讼、修复效果后评估等。涉及多个部门、机构的,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商解决;经协商未能解决的,报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其他相关市级部门或机构、区县(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同时,市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要求所属区、县(市)相关部门或机构具体承办区、县(市)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市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均有权提起诉讼。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索赔行为监督机制,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在索赔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有关机关。

  市政府指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及杭州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湘湖旅游度假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文局和相关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协助与配合。

  (四)启动调查评估。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在发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现生态环境损害行为或者接到相关生态环境损害报告或通报后,应立即成立调查组就生态环境损害的事实和程度等进行调查,调查组人员可由事件受理部门、相关部门、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认为需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或者修复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环境损害鉴定机构对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进行鉴定或评估,判定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确定生态环境修复目标,量化环境损害数额,并形成鉴定评估报告。调查完成后,应当形成调查报告。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要求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和答复。公安机关在侦查犯罪案件时,应当及时将有关生态环境损害情况通报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并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调查取证提供指导和帮助;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在对生态环境损害事件进行调查评估时,发现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破坏自然资源犯罪情形的,也应及时通报公安机关,由其介入侦查。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启动调查评估,应及时告知同级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协助行政机关开展调查取证。

  (五)开展赔偿磋商。经调查发现生态环境损害需要修复或赔偿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就损害事实和程度、修复启动时间和期限、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和期限等具体问题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统筹考虑修复方案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最优化、赔偿义务人赔偿能力、第三方治理可行性等情况,达成赔偿协议。赔偿磋商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文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必要时可以邀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县级以上政府及相关部门、生态环境损害有利害关系的单位等共同参与。对经磋商达成的赔偿协议,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司法确认的赔偿协议,赔偿义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赔偿义务人不同意磋商或者磋商未达成一致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诉讼。

  (六)完善赔偿诉讼规则。全市各级法院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托现有资源,由环境资源审判庭或指定专门法庭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案件;根据赔偿义务人主观过错、经营状况等因素试行分期赔付,探索多样化责任承担方式;积极支持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与赔偿义务人进行赔偿磋商,达成赔偿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的,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积极稳妥地受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和执行案件,做好诉讼指导;研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的司法确认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告主体确定、诉讼管辖、诉前证据保全、先予执行、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赔偿义务人的责任承担方式、执行监督等具体问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托现有资源,探索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理、执行工作需要的配套规则;可根据试行情况,提出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立法和制定司法解释建议。

  (七)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经磋商或诉讼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义务人应当根据磋商或判决要求,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赔偿义务人无能力开展修复工作的,可以委托具备修复能力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修复资金由赔偿义务人向委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支付。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可以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对磋商或诉讼后的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监督管理。修复完成后,赔偿权利人应当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对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进行评估。

  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项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检察机关要依法开展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监督,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落地见效;依法支持、督促赔偿权利人及其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主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积极为行政机关提供法律咨询,依法协助行政机关追缴赔偿费用;依法开展对人民法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审判和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得到有效实现;必要时,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八)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力量建设,推动组建具有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能力的专业评估队伍。研究制定鉴定评估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保障专业评估队伍独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并做好与司法程序的衔接。加强与有关环境鉴定评估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等关键技术和标准。为磋商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为诉讼提供鉴定意见的鉴定评估机构应当遵守司法行政机关等的相关规定规范。

  (九)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确认或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确定,由赔偿义务人自行修复或由其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修复的,赔偿权利人前期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效果后评估等费用由赔偿义务人承担。赔偿义务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经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确定无法修复的,经磋商确认或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确定,赔偿义务人应缴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由损害结果发生地统筹用于生态环境替代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赔偿权利人指定部门或机构的同级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列其他专项收入,如国家出台相关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通过磋商确认的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由赔偿权利人指定部门或机构负责执收;通过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确定的生态损害赔偿资金,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在改革试行过程中,加强实践探索,完善相关制度,坚持应赔尽赔原则,严格按规定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市政府成立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改革工作各项任务。自2019年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文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每年1月15日前将上年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报告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每年1月底前将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报告省委、省政府,并抄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市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要明确责任、目标、任务、措施,并明确有关人员专门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

  (二)加强业务指导。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林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文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指导职责范围内的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修复方案编制、修复效果后评估等业务工作。市法院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审判工作。市检察院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检察工作。市司法局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指导有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对各地环境健康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或指导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风险评估。

  (三)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关法规制度的宣传。创新公众参与方式,邀请专家和利益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参加生态环境修复或赔偿磋商工作。依法公开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赔偿、诉讼裁判文书、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报告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