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01/2018-2595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政办函〔2018〕97号 成文日期: 2018-08-21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 其他
有效性: 失效 统一编号: ZJAC01-2018-0035
关于《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政策解读
时间:2018-08-21 15:43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浏览次数:

一、实施《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自G20杭州峰会举办以来,杭州市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市政府决定实施《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推进我市国际会议目的地以及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的打造。

二、实施《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依据是什么?

答: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2017年12月,杭州市出台《杭州市发展会展业促进条例》。这些政策法规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

三、《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答:《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现阶段杭州市会展业发展最主要的目标进行了谋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会展设施规划和建设;二是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提升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

四、会展场馆建设的规划目标是什么?

答:目前,我市现有的会展场馆面积最大的是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展览可使用面积约9万平方米,在2017年度全国一、二线会展城市主要展览场馆排名位列20名之外。全市可使用场馆面积与杭州城市地位以及会展业发展程度不够匹配。为解决会展场馆面积落后的问题,《杭州市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会展场馆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全市会展空间布局,新规划建设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专业展馆,在规划建设和运营模式上可由市属国有会展企业负责建设和专业化运营。

五、解决目前我市展览场地落后现状有何举措?

答:目前,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面积约9万平方米,分布在三个楼层,场馆的总面积和可利用率较低。今年,萧山区政府已完成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建设的规划,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周边地块,扩建6万平方米室内展馆,使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总展览面积增加到15万平方米,打造成以博览会展和演艺赛事功能为主,兼具会展园区、商贸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的钱塘江南岸会展产业核心区。

六、国际会议的引进培育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一是加强与国际机构、国家部委和国家级协会、学会的合作,引进国际性和国家级的重要会议;二是充分利用我市名校、名院、名企、名人资源,发挥会议大使的作用,通过名校、名院引进国际高端学术会议,通过名企举办行业的国际高端会议,通过企业家、社会名人、高校教授引进各个领域、不同组织的高端会议等;三是建立国际会议引进申办联动机制和国际会议竞标机制;四是发挥“杭州市打造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整合全市各部门资源,共同引进培育各类国际性会议。争取到2020年,每年在杭举办国际性会议600个,其中列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公布的国际会议数量达到30个,并进入ICCA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排行榜前80位。

七、国际展览的引进培育举措主要有哪些?

答:一是立足自身,培育项目。围绕我市“1+6”产业体系和十大特色潜力产业,举办相关产业展会,着力培育2-3个全国排名前三的产业品牌展会。二是借助外力,引进项目。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机构、企业的对接,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览项目。积极争取1个以上品牌展览获得UFI认证。三是出台政策,鼓励发展。通过出台奖励办法,进一步提升展览的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到2020年,每年在专业场馆举办展览300个以上(其中国际展览60个以上),展览面积350万平方米左右。

八、国际赛事、特色节庆、演艺活动的引进培育举措主要有哪些?

答:一是加强与国际体育赛事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培育引进体育赛事运营企业和项目,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办赛模式。到2020年,累计引进A类国际体育赛事2项,举办A类国际体育赛事1项。二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不断提升本土赛事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到2020年,每年举办单场次参加人数1000人以上(含观众)的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达到15个。三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展“一地一品牌”创建,各区、县(市)分别打造特色节庆项目1-2个。四是积极培育演艺文化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演艺项目2-3个,到2020年,每年举办单场次观众人数500人以上的演艺活动2000个。

九、我市会展环境对外宣传推介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一是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会展宣传平台,加强杭州会展整体形象宣传。二是制作会展专题宣传片和宣传手册,在杭州主流媒体上开设会展专刊专栏,开展杭州会展形象识别标志(LOGO)的宣传推广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等对外交流渠道,在会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杭州会展环境专题推介。四是优化升级杭州会展官网,完善会展信息平台功能,打造推介展示杭州会展环境的互联网窗口。

十、实现西博会、休博会市场化转型的具体途径有哪些?

答:支持西博会、休博会创新办会形式,继续发挥在会展领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品牌会展“孵化器”作用。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机构、企业承办西博会、休博会项目,形成“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支持保障”的办会新模式。

十一、如何做好全市会展业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答:通过出台政府会展项目预算管理办法,加强政府部门办展办会的资金管理,逐步整合部门会展项目预算资金,设立会展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和支持非政府举办的各类重大会展活动。

十二、如何实现我市会展企业做大做强以及相关的工作目标?

答:出台鼓励引导国际会展机构、企业来杭设立总部或办事机构的奖励办法,到2020年,引进国际知名会展机构、企业5家。支持会展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组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大力推动我市会展企业尽快上规模、提档次,增强竞争力。落实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会展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会展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鼓励担保企业加大对会展相关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我市会展企业上市工作,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0年,培育上市会展企业3家。培育大型会展企业,主动对接服务2022年亚运会,到2020年,力争培育营收超过1亿元的会展企业10家,各区、县(市)力争培育营收超过5000万元的本地会展骨干企业1家。

十三、如何培育市场化品牌会展项目?

答:通过精心选择和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会展项目,从宣传策划、政策措施、现场服务等多个层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建立杭州市品牌会展活动评估认证机制,每年评估认证5个左右品牌会展活动项目。

十四、如何提升服务会展市场能力?

答:一是增强会展项目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全市会展业发展的商务环境;二是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建立会展业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及时统计分析会展业数据,研究会展业发展动态,定期发布会展业动态信息;三是制定行业规范,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引导会员规范经营;四是推进会展标准化建设,出台会展项目服务标准。

十五、如何加强会展业的组织领导?

答:进一步深化完善会展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一是要建立市会展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决定会展业的重大问题。二是要强化市会展办工作职能,负责牵头推进会展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各项事务,并负责做好具体服务保障工作。三是要实现各区、县(市)建立促进会展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并明确统筹会展业发展的职能部门。

十六、如何加强会展业的统筹协调?

答:一是制定规划。将会展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规划。各区、县(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会展业发展专项规划;二是明确方向。定期发布会展活动指导目录,明确本市会展业发展重点和引导方向;三是开展重大会展活动备案工作。通过实施杭州市重大会展活动备案办法,建立全市重大会展活动备案机制,开展备案工作;四是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出台会展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及时有效处理会展活动的投诉。

十七、如何做好优秀会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答:一是建立会展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并纳入市人才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省人才计划以及新一轮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等政策措施,积极引进符合本市需求、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级会展人才、实操人才。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出台会展从业人员参加国际会展专业培训奖励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杭州市相关管理部门、优秀会展企业负责人赴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会展平台和各类知名会展机构,参加培训、实习、深造和挂职锻炼。三是鼓励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会展企业建立会展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学者为基地固定的兼职或专职教授,进行会展人才的培训。

十八、如何加快建立发展会展业考核体系?

答:通过制定杭州市会展业发展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区、县(市)政府在发展会展业方面的任务,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我市会展业发展。

十九、如何营造良好的办会办展环境?

答:积极推进会展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各相关单位为办会办展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办会办展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办会办展成本。强化政务服务功能,加强会展市场监管,加大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二十、解读单位和联系人

本办法由市会展办解读。联系人:韩荣,联系电话:8525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