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杭政办函〔2018〕20号)
时间: 2018- 04- 13 10: 54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8〕2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2月14日


目  录

 

前言…………………………………………………………………………………………………………………………………………………………………………………………………………………(48)

 一、背景形势和基础条件………………………………………………………………………………………………………………………………………………………………………………………(48)

(一)背景形势……………………………………………………………………………………………………………………………………………………………………………………………………(48)

(二)基础条件……………………………………………………………………………………………………………………………………………………………………………………………………(48)

 二、总体要求……………………………………………………………………………………………………………………………………………………………………………………………………(49)

(一)指导思想……………………………………………………………………………………………………………………………………………………………………………………………………(49)

(二)战略定位……………………………………………………………………………………………………………………………………………………………………………………………………(49)

(三)发展原则……………………………………………………………………………………………………………………………………………………………………………………………………(50)

(四)发展目标……………………………………………………………………………………………………………………………………………………………………………………………………(50)

 三、主要任务……………………………………………………………………………………………………………………………………………………………………………………………………(52)

(一)构筑协同发展空间格局……………………………………………………………………………………………………………………………………………………………………………………(52)

(二)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56)

(三)培育新型制造产业体系……………………………………………………………………………………………………………………………………………………………………………………(56)

(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58)

(五)构建现代化全方位支撑体系………………………………………………………………………………………………………………………………………………………………………………(58)

 四、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59)

(一)加强区域统筹………………………………………………………………………………………………………………………………………………………………………………………………(60)

(二)强化土地保障………………………………………………………………………………………………………………………………………………………………………………………………(60)

(三)加快人才引育………………………………………………………………………………………………………………………………………………………………………………………………(60)

(四)创新金融支持………………………………………………………………………………………………………………………………………………………………………………………………(60)

(五)改善营商环境………………………………………………………………………………………………………………………………………………………………………………………………(61)

 附图

 附图1  区位条件示意图…………………………………………………………………………………………………………………………………………………………………………………………(61)

 附图2  核心区范围与空间架构…………………………………………………………………………………………………………………………………………………………………………………(62)

 附图3  重点平台发展导向示意图………………………………………………………………………………………………………………………………………………………………………………(62)

 附图4  特色小镇与产业合作园分布图…………………………………………………………………………………………………………………………………………………………………………(63)

 附图5  综合交通示意图…………………………………………………………………………………………………………………………………………………………………………………………(63)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

 

前  言

建设城东智造大走廊是市委、市政府为推进杭州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拓展杭州制造业发展空间、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引领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抢抓发展机遇,特编制《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范围:涉及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5个行政区,核心区域包括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国家高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钱塘智慧城等重大平台,并辐射到富阳江南和东洲区块、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萧山义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及闻堰增材制造产业园等地。

规划期限:2017—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背景形势和基础条件

(一)背景形势。

1.从国际看,全球正经历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引发的新一轮工业变革,迎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经济时代。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杭州需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高地。

2.从国内看,国家正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通过典型区域和行业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经验、新模式。杭州正以两大战略融合为特色,着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城东智造大走廊作为杭州工业发展的主平台和主阵地,是杭州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核心区,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具有杭州特色的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制造新模式,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已启动以杭州湾经济区为龙头和核心的“大湾区”建设,并与上海联动谋划建设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作为杭州湾经济区的核心产业大平台和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杭州联动上海的门户和桥头堡,需要加快整合相关重大平台资源,进一步提高发展能级,在环杭州湾经济区和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从市内看,杭州正着力推进“拥江发展”和城市国际化战略,萧山区、余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与主城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能级和资源吸引力将快速提升。城东智造大走廊核心区范围覆盖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4个行政区和城区沿江两岸主要产业平台,是杭州“拥江发展”的主战场,需要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探索和突破,助推杭州“拥江发展”和城市国际化。

(二)基础条件。

1.城东智造大走廊涉及区域的制造业基础扎实,是杭州工业经济的主平台。2016年,该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市56%,工业增加值占全市73%(其中,核心区域约占全市的42%),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72%、70%和7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全市的82%,是杭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支撑和主引擎。

2.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城东智造大走廊区域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培育和引进了吉利、万向、阿里巴巴、恒逸、荣盛、娃哈哈、海康威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重大产业平台集聚,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城东智造大走廊核心区覆盖3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高新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临江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1个国家出口加工区(杭州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主要产业平台。据调查,目前区域内主要平台规划工业用地约128平方公里,已开发约66平方公里,符合两规的可开发工业用地约61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和余杭经济开发区。

4.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城东智造大走廊涵盖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拥有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新加坡麻省理工技术研究联盟中国创新中心、杭州国际人才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有长三角地区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

5.两化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日益提升。近年来,杭州相继实施“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智能制造专项行动,逐步探索出推动制造业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发展清晰路径。2016年,城东智造大走廊区域内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两化融合水平指数突破90,位居全国前列。

6.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发展环境加快改善。城东智造大走廊坐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火车东站等两大门户枢纽;“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建设的机场高铁站、机场轨道快线以及“二绕四纵五横三连十三延”高快路网,将密切城东智造大走廊与主城区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联系。此外,杭州具有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光网覆盖率达96.3%,固定宽带普及率和移动互联网户均接入流量均居全国第一。

城东智造大走廊虽然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空间优化和统筹推进力度不足。大走廊涉及主体多,平台间协同性不高,部分产业存在重复布局、过度竞争,招商引资缺乏统筹协调,区域间的基础设施联通有待完善。二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区域内传统产业量大面广,化纤、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占比高,智能制造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提质增效任务重。三是创新生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紧缺,面向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不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优化。四是土地资源要素制约明显。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土地农保率高,导致部分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工业用地指标安排不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部署,以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核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产业培育和应用推广两手抓,着力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全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核心区。

(二)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核心区目标和要求,重点在4个方面起到战略引领作用: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引领区、杭州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主导区、杭州拥江发展协同创新区。

——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把握技术变革趋势与产业发展方向,着眼未来,提前谋划,前瞻布局,重点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区块链等一批有先发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优化环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

——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引领区。充分发挥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在全国前列、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积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融合发展的中国样板。

——杭州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主导区。把握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加强产业平台整合和空间拓展,加快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杭州湾经济区国际智造高地。

——杭州拥江发展协同创新区。贯彻市委、市政府“拥江发展”战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格局勾勒创新、产业、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框架,完善重大节点布局,着力构建跨区协同发展机制,建设成为杭州“拥江发展”的产业创新主阵地、产城融合示范区和体制创新试验区。

(三)发展原则。

1.绿色高效,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智造大走廊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方式为方向,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2.两化并进,融合发展。将融合作为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制造能力突出的“硬企业”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优势明显的“软企业”,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不断拓展智能制造的广度和深度。

3.统筹谋划,协同发展。将协同发展作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的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各平台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从全局出发统筹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完善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联动,引导形成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4.交流合作,开放发展。将开放作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的重要途径,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智能制造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与德国、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提升企业跨国经营水平,增强大走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5.示范推广,重点发展。将龙头引领、重点发展作为智造大走廊产业提升的突破方向,鼓励智造大走廊内制造业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走廊内智能制造企业集群集聚,提升发展。

(四)发展目标。

1.规划目标。到2025年,城东智造大走廊在全市制造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创新能力、智造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规模效益显著提升。力争到2025年,城东智造大走廊涉及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其中核心区达到55%以上;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

——创新能力争创一流。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2件;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左右,引进和培育制造业领域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

——平台引领作用凸显。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项目200项以上,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50家以上,集成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企业30家左右,重点建设省市级制造特色小镇10个左右、国际产业合作园6家。

——智能制造水平领先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100以上,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80%左右,培育“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样板300家左右,万人机器人数达到250台(套)以上。

2.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企业,建成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大战略融合发展引领区、杭州湾经济区智能制造主导区、杭州拥江发展协同创新区。

表1  城东智造大走廊指标一览表

序号

类别

具体指标

单位

2016年

2025年

1

规模

效益

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1]

%

73

80

其中:核心区占全市比重

%

42

55%

2

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5.6

6.0

3

规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

-

55

4

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

%

51.6

70

5

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

6.7

7

6

创新

能力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1.7

2.5

7

规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

2

8

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

3

9

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6

20

10

平台

主体

累计实施市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项目

80

200

11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数

26

50

12

重点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企业数

-

30

13

重点培育省市级制造特色小镇

-

10

14

重点培育国际产业合作园

2

6

15

智造

水平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93

≥100

16

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63

75

17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

60

80

18

累计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

76

300

19

万人机器人数

台(套)

-

250

注:[1]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是指城东智造大走廊涉及的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5个行政区的目标,其余指标均为核心区域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构筑协同发展空间格局。

坚持统筹联动、产城融合、生态优先、集聚集约的理念,按照点轴系统组织、组团协同发展的空间优化思路,构建“一带两区多平台”的总体空间架构。

1.融合协同发展“一带”。

南部沿江南大道、机场高速、红十五线、江东大道等交通干线,北部沿东湖快速路、德胜快速路、江东大道等交通干线,串联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经济开发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国家高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钱塘智慧城、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重大产业和创新平台,并沿钱塘江向萧山义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闻堰增材制造产业园和富阳江南、东洲板块拓展,沿东西大道向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拓展,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设施配套,形成一条产业细分优势突出、产业链高效协同、产城高度融合的“Y”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带。

2.高水平建设“两区”。

(1)江滨国际智造新区。整合优化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国家高新区)、萧山经济开发区、钱江世纪城等钱塘江南岸重点平台,强化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向东辐射形成创新研发、工业云服务、国际会展、智慧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空间格局,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新兴制造业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商用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制造区。

(2)城东智造集成创新发展区。着力提升发展杭州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杭州钱塘智慧城建设。充分发挥杭州钱塘智慧城、杭州经济开发区创新资源丰富、众创空间集聚、公共配套完善、区位交通优越,智能制造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强的优势,分别向北和向东辐射形成创新研发、众创孵化、集成应用、先进制造等产业空间格局,重点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增材制造等产业,加快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服务与集成应用的创新发展区。

3.提升发展重点产业平台。

强化杭州高新开发区、杭州钱塘智慧城极核作用,着力提升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1)杭州高新开发区。规划面积约72.22平方公里。以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为主体,着力推进滨江区与富阳区及大走廊其他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发展机制。突出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的主导方向,重点发展网络基础产业、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成为杭州湾经济区的创新驱动中枢、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地和服务输出地。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元,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万元/亩。

(2)杭州钱塘智慧城。规划建设面积15.5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淘汰转移低端产能,承接和引入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创新人才居住及科技与商业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布局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工业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中心与应用、金融服务、制造业国际会展、智能装备(产品)进出口窗口等,打造承接上海创新资源外溢的桥头堡,建设成为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智能制造创新服务中心。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万元/亩。

(3)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辖面积42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约109平方公里,现有可开发工业用地约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积极发展商用航空航天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等未来产业,高标准推进“7+X”产业园和“三谷”建设,抓紧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配套,着力解决交通联络、土地要素等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化工、印染等产业外迁,建成杭州先进制造业战略增长极。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万元/亩。

(4)杭州经济开发区。管辖面积104.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60平方公里。发挥产城融合、教育科技等优势,高起点建设“两镇两区一基地”,着力推进南部工业区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向高新产业区转型,增强制造业项目外溢效应,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服务业等“4+1”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提升智能制造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下沙科技城”,打造杭州智能制造创新和服务示范基地。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9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万元/亩。

(5)萧山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市北、桥南、益农区块以及萧山科技城等,规划建设面积约79平方公里,现有可开发工业用地约14平方公里。加强内部整合提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加快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化纤、轻纺、钢结构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和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区。加快推进益农区块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和高端制造产业园建设,建成国家高端纤维产业集群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左右,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15万元/亩。

(6)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60平方公里,现有可开发工业用地约11.5平方公里。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着力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发展省生物医药高新园,强化与临平新城联动,加快推进艺尚小镇、产业互联网小镇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等产业,打造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先行区。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万元/亩。

(7)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主要包括瓜沥、红垦、南阳、靖江等区块,规划面积142.7平方公里,其中,杭州空港经济区规划面积68.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47.8平方公里,现有可开发工业用地2.8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临空总部、临空物流、临空商务和临空制造等产业,积极争取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打造成为全国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全国跨境电商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智慧航空城。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08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15万元/亩。

(8)杭州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管辖面积约57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规划建设面积8.52平方公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建设余杭新能源汽车小镇,建设成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到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12万元/亩;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亩产工业增加值达到125万元/亩。

 

表2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主要产业平台土地利用情况汇总表

序号

平台名称

管辖面积

(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面积

(平方公里)

规划工业用地

(平方公里)

已供工业用地(平方公里)

可开发工业用地(平方公里)

1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

72.22

72.22

10.29

7.4

2.89

2

杭州钱塘智慧城

15.5

15.5

1.06

1.06

-

3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427

109

38.91

13.82

25.09

4

杭州经济开发区

104.7

60

17

14.32

2.62

5

萧山经济开发区

101.4

79.11

25.94

12.11

13.83

6

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

76.94

60

21.15

9.64

11.51

7

杭州空港经济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

68.6

47.8

8.3

5.44

2.86

8

杭州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56.94

56.94

5.68

3.14

2.54


合计


500.57

128.33

66.93

61.34

表3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主要平台分阶段发展目标

区域(平台)

      

2020

2022

2025

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700

850

110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90以上

90以上

90以上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250

300

350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5.8

6

6.2

两化融合水平

100

100

100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90以上

90以上

90以上

杭州钱塘智慧城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37

39

4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65

68

70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180

240

300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3

1.4

1.5

两化融合水平

65

75

90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75

90

99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00

600

100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50

52

55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120

200

300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

1.5

2

两化融合水平

95

100

100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80

90

90以上

杭州经济开发区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90

550

70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50

55

60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280

315

350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

2.5

3

两化融合水平

81

82

83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50

60

70

临空经济示范区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50

240

38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40

45

50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108

110

115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96

0.98

1

两化融合水平

93

94

95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80

90

95

萧山经济开发区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40

155

16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59

60

60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100

108

115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2

2.5

2.5

两化融合水平

80

90

100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80

90

100

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80

240

300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65

67

70

亩产工业增加值(万元/亩)

160

200

220

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9

2

2.2

两化融合水平

100

102

105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电子商务应用率(%)

90

95

100

备注: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拓展区块未纳入。

(二)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制造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的要求,深化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年度淘汰产能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市、区联动配套政策,加强市级部门督查力度。重点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等地化工、化纤、纺织、印染、建材、橡胶等产业领域企业向区外转移,逐步关停淘汰基础化工、印染等产业领域的落后产能和企业;高水平推进萧山化纤、富阳造纸两个省级试点和余杭家纺、萧山汽车零部件两个市级试点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

2.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力度,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样板。加快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机器换人”,继续实施“机器换人”示范试点和行业“机器换人”综合试点,推广一批机器人和先进适用装备,培育一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

3.加快推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大力推广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云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基于互联网的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施一批柔性生产模式示范项目,支持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服装等领域企业的集成应用,提高个性化生产能力;实施制造业中小企业上云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网络化制造系统,建立制造企业产业合作联盟,推进实施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示范项目。

4.建立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钱塘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工业大数据实验室、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大数据运营中心等的建设,争创国家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等重点行业云平台建设。

(三)培育新型制造产业体系。

以智能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构建以新兴制造业为主导、前瞻未来产业为引领、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制造产业体系,率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1.突出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对接国家对浙江省的重点产业布局,结合杭州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三大重点新兴制造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依托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信息通信和网络设备、集成电路等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相关技术融合集成,着力突破专用集成电路及高端通用芯片、智能安防、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集成应用服务等重点方向。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重点依托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和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积极发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高端装备制造。主要依托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和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航空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智能检测测试封装装备,以及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家居等关键零部件。新能源装备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海洋潮流能、储能等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大功率海洋潮流能发电系统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及关键部件发展,重点发展各类城市地铁(轻轨)车辆、关键零部件、车辆架修和大修装备。

2.谋划发展前瞻未来产业。瞄准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谋划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七大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人工智能。依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突破嵌入式智能芯片、新型人机交互、智能信息检索、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机器视觉、机器深度学习、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基础技术。加强在机器人和无人机、无人驾驶、虚拟现实、医疗辅助、智能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虚拟现实(VR)。主要依托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加快引进培育发展虚拟现实领域硬件设备、软件、内容制作、分发平台及相关应用,重点发展三维人机交互解决方案、VR场景应用、VR内容分发和互动直播、VR影视内容分享,积极拓展旅游、电商、游戏、安防、教育、房产等应用领域。

——区块链。主要依托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经济开发区,加快推动万向区块链创新聚能城建设,加快区块链层架构协议、底层技术、共识算法硬件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打造全球性区块链研发和应用、技术迭代及更新、人才交互、信息共享平台。

——量子技术。主要依托萧山经济开发区,积极开展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前瞻性研究,重点发展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产业,加快推进量子计算机研制,大力发展云上量子加密通信,开发量子加密通信产品等安全传输产品,做强量子通信核心零部件及设备、网络建设与系统集成等行业。

——增材制造。主要依托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加快3D打印领域重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新产品设计开发、快速打样、实验验证、专利标准等技术服务,着力开发生物材料、塑料、金属材料等应用领域的3D打印材料,建立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材料、工程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商用航空航天。主要依托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加快浙大航空研究院建设,谋划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飞机铝合金和钛合金金属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飞机机身大部件、飞机内饰件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机场专用装备,积极发展无人机以及航天通信和存储设备、航天高温材料、商用飞行器等。推动省、市、区、企以市场化手段合力打造航空大部件总装基地。

——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主要依托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型生物医药、先进生物医用器械和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等,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

3.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研发创新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智慧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工业设计服务。加强与中国美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的合作,推进江干杭州创意设计中心、杭州大创小镇等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梦栖小镇等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再制造各环节的协同能力,拓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从设备制造商,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一体化服务的系统集成商转变。

——技术与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化工、纺织、化纤、电子、服装等领域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的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个性服务等业务;支持面向智能制造领域金融服务的发展,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电子商务。推广复制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经验做法,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先行示范作用,加快建立以新兴领域大科学设施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特色小镇等为核心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发展为支撑的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大走廊创新能力。

1.加快创建高能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加大先进制造领域海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高端装备等领域创建3家以上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大科学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方向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成立杭州工业研究院(杭州智能制造研究院)。

2.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科创引领作用。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设计院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来大走廊建设孵化器;大力培育做优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专、精、特、新”行业“小巨人”企业,打造一大批行业隐形冠军。

3.培育提升高新园区和特色小镇。大力推进杭州高新开发区和临江国家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支持余杭生物医药和萧山两个省级高新园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培育和建设滨江互联网小镇、滨江物联网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杭州空港小镇、杭州东部医药港小镇、杭州大创小镇、钱塘智造小镇、丁兰智慧小镇、余杭艺尚小镇、余杭新能源汽车小镇、大江东职教小镇等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努力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速扩围,力争城东智造大走廊范围全覆盖。

4.着力构建多层次“双创”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杭州经济开发区、万向集团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杭州钱塘智慧城、下沙科技城、萧山科技城、大江东智慧谷等综合性科创平台,集成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等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优势,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

5.积极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军工集团及下属科研机构,鼓励军民共建科研院所、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共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平台(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联盟、创业孵化中心等。高水平建设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钱塘智慧城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防科学技术中心建设,以城东智造大走廊为核心谋划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

6.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深入实施“三强一制造”工程。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技术和重点领域产品的标准制定,力争到2025年主持或者参与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0项。建立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技术专利导航试点,力争创建3—5家国家级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示范企业。

(五)构建现代化全方位支撑体系。

以交通网络化、信息快捷化、服务品质化为目标,加快完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以及教育、医疗、商贸等城市配套体系,打通交通路网瓶颈,补齐公建配套短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打造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推进沪乍杭铁路及杭甬、沪杭、杭海城际铁路建设,尽早启动机场高铁站、江东高铁站建设,提升萧山国际机场、火车东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进杭绍甬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推进钱塘江、浦阳江、杭甬运河、杭平申等骨干航道建设,完善“四干两支”的内河航道网络,提升水路航道网功能。二是构建高效便捷内部交通网络。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加快推进1号线三期和3、7、8、9号线建设,尽快启动机场快线建设。加快推进艮山快速路及东延、机场快速路东延、彩虹快速路东延、东湖快速路北延、秋石快速路北延、留石快速路东延、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市区段改建工程等城市快速路网和博奥路过江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推进杭州中环建设,构建城东智造大走廊连接杭州都市圈各地市的重要通道。

2.公共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对接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名校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发展,大力引进与产业布局紧密相关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试点探索中外中高职互联互通的办学模式,搭建人才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推进萧山惠灵顿国际学校、下沙国际学校、余杭北外附属杭州橄榄树学校、大江东杭高东湖学校和杭高大江东分校等优质学校建设。二是完善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力度,加快杭州下沙国际医疗中心(邵逸夫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地的高等级综合性医院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宽带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推动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化应用,打造5G应用先行区;推动智慧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涵盖个人、家庭、社会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智慧应用平台,加快城建城管、交通、环保、气象、管网、防灾减灾等智慧应用,加强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智慧应用。

3.生态人居体系。一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人才住房供应,加大人才专项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将租赁住房用地供应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一定比例住宅用地作为人才专项租赁住房用地;落实商品住宅项目用地配建公共租赁住房比例,主城区配建比例不低于10%;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二是完善商贸与文化设施配套。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公共中心布局和《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大江东东湖商业中心、下沙金沙湖中央商务区等城市商贸区块,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加强各级邻里中心建设,完善区域商贸、文化和社区服务配套设施。三是打造国际化宜居宜业环境。探索建立国际化企业服务中心,加快大江东、下沙、江干、滨江等地国际化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化规范化标识工程,实现重要场所、重点区域国际化标识全覆盖,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和接轨国际的商务环境。四是深入推进“城市增绿”行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积极推进各类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和郊野公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工业园区固废处理等环保设施。

4.对外开放体系。一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发挥杭州G20峰会效应,积极拓展与美国、德国、英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先进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创新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加快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新南威尔士大学杭电石墨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二是提升开放平台发展水平。主动对接和复制自贸区体制和政策创新成果,加快推动下沙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并向杭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拓展,抓住建设国家级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积极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合作共建产业和科创平台,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高端要素,高水平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三是推进国际金融合作。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信用担保公司等合作,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方向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构建国际化创新链和产业链。

四、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

重点在加强区域统筹、强化土地保障、加快人才引育、创新金融支持、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保障力度。

(一)加强区域统筹。

一是强化区域统筹协调机制。成立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推进委员会,由市长为主任,相关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行政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市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专职人员由相关行政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市级部门抽调。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解决大走廊建设的重大事项,研究出台推进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的专项政策措施。二是建立跨区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建立与富阳区跨区产业合作税收分成、环保容量和土地指标调剂等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平台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城东智造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协同发展机制;在滨江区高新产业发展空间和富阳区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创新区域协同招商机制。编制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投资促进局的作用,推动区域各产业平台之间协同招商;开展统一宣传和营销,建设城东智造大走廊展示中心和展示窗口。四是建立区域协同建设机制。探索成立不同区块相关主体参与的投资开发主体,承担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开展土地开发、投融资活动,推动国有资产安全增值。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推进平台公司向资产运营公司转型。五是编制和落实各区块行动方案。启动杭州高新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杭州钱塘智慧城等重点区块的分区行动方案编制和推进工作,分阶段排定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

(二)强化土地保障。

一是创新工业用地管理方式。强化差别化供地政策,建立健全“标准地”制度,制定和完善城东智造大走廊新型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审查标准,深入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办法,优化存量工业项目升级为创新型产业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加强工业用地项目绩效评价考核。二是提高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力度,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动态监测和考核机制,强化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工作,确保区域内30%以上的用地需求通过盘活存量用地解决;提高工业和创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三是提高新增工业用地比重。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为城东智造大走廊先进制造业发展留足用地空间,确保区域内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经济开发区(含益农区块、萧山科技城)、余杭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业平台规划工业用地总规模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20%。

(三)加快人才引育。

一是探索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复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业创新。二是创新国际化人才制度。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三是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杭州工匠”培育计划,根据各平台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引入专业型和在地化应用型高校院所、产学研基地和相关技术类院校。加快推进大江东职教小镇、萧山技师学院等的建设,高水平建设智谷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加强制造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四是统筹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政策。整体谋划区域内人才工作,积极对接省委组织部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统筹协调大走廊内五大区人才政策,建立重大先进制造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四)创新金融支持。

一是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整合优化现有政府相关产业基金,充分放大政府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将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我市各类政府产业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智能制造领域,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二是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集聚和规范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服务于智造业的专业金融服务企业。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支持挂牌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企业并购重组及产业发展平台。三是探索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主动对接国际新金融服务枢纽、钱塘江金融港湾和创投试验区建设,支持成立杭州市智能制造装备租赁公司,带动银行、保险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及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装备租赁服务。

(五)改善营商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争创“移动办事之城”。落实100%应用平台、100%网上申报、100%系统打通、100%网上审批的“四个百分百”目标。鼓励企业开展“零地技改”。二是优化财税体制。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以及国家关于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负、支持小微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和社保优惠等政策,深化落实减负降本政策举措。支持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范围内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大走廊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监管,防止行政垄断、市场分割等不公正商业行为。依法加强创新发明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大短板装备工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智能农机创新等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资金、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省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附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