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7〕138号)
时间: 2018- 03- 08 14: 51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杭州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工作的实施意见

杭政办函〔2017〕13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的通知》(气发〔2015〕59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杭政函〔2016〕63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在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更加扎实有力、公共气象服务更加智慧均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更加精准智能、气象事业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使我市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会展赛事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2年,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5%以上,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信息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定在86%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平安杭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修订《杭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并向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延伸。健全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接机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各单位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对接。落实应对极端天气停课误工制度,引导用人单位将极端天气预警的停工条款写入劳动合同,加强对中小学校执行预警停课制度的监督管理。

2.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制度, 开展对台风、暴雨、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动态更新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台风、暴雨等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乡村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开展雷击灾害区域性风险评估。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明确灾害防御的重点的区域、行业和人群,及时向社会公告并提出避险减灾等措施。探索建立气象巨灾保险服务,形成气象防御技术与保险市场机制相互促进的风险保障机制。

3.完善公共安全气象保障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机制,督促企事业单位做好气象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健全气象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将气象灾害防御预案对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安全隐患排查等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责任督查。健全防雷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防雷安全责任,开展防雷检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强化基层防灾减灾网格精细化管理。制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办法》,由各区、县(市)政府每年动态更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4.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各地要加快设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健全规范化运行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市、区县(市)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信息发布渠道的互联互通、多灾种监测预警信息和数据的共享以及综合分析研判,全面提高各地预警信息综合发布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公共传播设施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积极利用新信息技术,重点围绕人员密集区和特定目标人群,全媒体、分区域实现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建设,形成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二)加强“美丽杭州”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1.强化生态气象服务能力。以富春江流域(桐庐)国家级生态气候综合试验基地建设为重点,布局森林、农田、河流、城市、大气等多类型生态观测系统。建立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服务平台,开展干旱、森林火灾、大气环境等气象预报预警和服务。建立气候环境与容量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以气候环境和气候容量为主的生态环境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业务,发挥其在生态建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2.强化环境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网络布设,改造提升酸雨自动化观测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和重要传输通道大气成分垂直监测,扩展温室气体监测,应用激光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立体化的综合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发挥临安大气本底站作用,研究分析杭州在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大气成分、生态环境等变化并提出适应对策。完善环保、气象部门预报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持续提升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加强霾、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加强环境气象科研攻关,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机理研究,推进大气扩散能力评估和减排效果评估业务,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深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气象有效供给。发展“互联网气象+”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等提供多样、精准、个性的气象服务信息。推进农旅融合气象服务,依托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加强“美丽乡村赏析”、农家乐、观赏采摘等旅游、气象产品宣传推广。完善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推进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及推广,开发“互联网+气象指数”等新颖气象指数产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健全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标准体系。

4.深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作为重大农业产业部署决策依据,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开展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分区规划编制中,加强城市热岛、通风廊道、暴雨强度公式、风玫瑰图等城市气候专项规划成果的应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化规模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完善统筹集约、协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更好地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生产、空中水资源开发、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三)提升“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1.强化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编制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方案,实施亚运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亚运会气象加密观测系统、信息基础支撑系统、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和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围绕亚运会筹备和举办各环节,开展前期背景分析、场馆建设、火炬传递、开闭幕式、户外赛事等全过程气象保障服务。制定完善会展赛事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标准,为杭州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提供具有国际化水平和杭州特色的气象保障服务。

2.提升城市运行气象服务能力。根据杭州大城市灾害影响及脆弱性特点,建立城市气象防灾标准体系,实现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气象与城管、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等部门信息交互,构建智能集约的大城市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高影响天气的综合能力。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强化主要街区、交通枢纽、公交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气象服务信息传播。

3.提升气象服务市民获得感。建成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服务。加快构建覆盖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全域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积极开展中国(地理)气候标志认证品牌创建。健全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轨道交通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开展轨道交通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推进道路结冰、城市积涝等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建立适合通用航空用户需求的航空气象服务体系,开展通用航空气象服务。完善健康气象服务产品,建立疾病发生、流行气象条件分析预报业务,开发流感、儿童哮喘、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等气象服务产品。

4.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率。将气象科普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科普体系,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深化现有基地内涵,推进气象科普融入社会科普场馆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基地、示范社区。深化校园气象科普机制,完善示范创建、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长效机制,将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系统。创新气象科普形式,大力发展气象科普网络平台,引导、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科普产品制作与宣传。

(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

1.开展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编制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方案,实施中国气象局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试点工作。完善地面气象观测,加密重点区域自动站网,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观测要素。加强大气综合垂直廓线探测,开展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仪、激光云高仪、小型无人机等组网观测,完成探空观测自动化改造。针对大城市复杂地形,开展城市冠层和城市微气候观测。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组织开展观测预报协同试验和雾霾垂直探测试验,促进观测与预报的互动融合,调整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实现杭州超大城市综合观测业务现代化,为城市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2.推进智能网格化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融合多源探测资料,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强对流天气自动识别、追踪、分区发布的监测预警系统。基于国家、省级业务指导产品,建立0—2小时500米网格降水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2—12小时1公里网格气象要素格点预报、12—360小时气象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产品体系。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业务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完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水库水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基于精细化格点订正预报业务系统,优化完善市、区县(市)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并实现网格预报向文字预报、语音预报自动转换。逐步建立中期延伸期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

3.提升气象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支撑水平。优化气象高性能计算系统和市、区县(市)两级信息网络架构。基于“政务云”和浙江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气象大数据与社会行业间数据的融合,为智能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大数据基础支撑。开发以云服务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用户行为预测用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智慧气象服务。建设全市网络监控系统,健全涵盖气象信息生成、传输、存储、服务和应用各环节的可视化运维管理平台。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重要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机制、信息安全工作档案制度。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杭州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杭州市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政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各单位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

(二)加强科学管理。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各区、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县(市)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督,适时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对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和督办,确保取得实效。

(三)加强依法行政。

完善以地方性法规为主体、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制定颁布《杭州市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条例》。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相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科技和人才保障。

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将气象人才纳入杭州市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以科技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深化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立共享式科技研发试验平台,支持创新型研发和科技成果业务转化。

(五)加强财政保障。

各区、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