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23/2017-1545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7-08-24
发布单位: 市文广新局(市版权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7-08-24 15:09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整体推进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新发展为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本规划范围主要指全市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学艺术事业,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建设等社会文化事业,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领域的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业、艺术品和工艺美术经营业、影视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门类,文化遗产保护,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等领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5年,实施范围为杭州市域九区四县(市)。

  一、基础条件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软实力”,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提出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杭州城乡文化设施不断升级、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根据2015年底发布的数据: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杭州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居第4位[1];《2015年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杭州文创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大陆城市第3位[2];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排名,杭州遥居浙江11个地市榜首[3]。

  1、四级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基本建成“城市十五分钟,农村三十分钟”文化活动圈。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4个,11个区、县(市)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建成乡镇(街道)图书分馆164家、公共电子阅览室540个。全市共建有文化馆14个,12个区、县(市)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190个,基本建成符合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成3028个。源于临安的文化礼堂成为浙江农村“精神家园”的典型,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一体化的农村文化礼堂452家。

  2、六大惠民工程促进均等。一是配送服务激活群众文化。建立健全群文配送机制,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设立演出配送服务点436家。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以上,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二是文化低保服务弱势群体。每年针对农村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群体开展文化活动。已为4.26万户低保困难家庭减免有线电视入网费和基本视听维护费,为6117户低保困难家庭免费开通了数字电视电影频道。三是广播电视体系覆盖城乡。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共248.43万户,农村实际用户数达106.34万户。四是城乡电影放映体系形成。全市建有电影放映单位131家,具有13条院线。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年放映公益数字电影约2万场,每年观影人数超过百万人次。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1个,建成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16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78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社区)服务点全覆盖。六是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深化。每年举办一次全民阅读活动,形成西湖书市、文澜大讲堂等阅读推广品牌。建成2080家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3、文艺精品创作走向繁荣。“十二五”期间,杭州共有8个项目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35个项目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5个项目获得全国群星奖。2014年,电视剧《焦裕禄》、《国家命运》等4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三届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首次实现省“五个一工程”七大艺术门类全覆盖。群众文化品牌深入民心,持续举办新春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元宵灯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市“西湖之春”艺术节、西湖国际音乐节、西湖读书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2015年“当好东道主·喜迎G20”文化活动声势浩大,“唱响杭州  唱美西湖”爱家乡爱西湖歌曲征集评选发布等系列迎峰会主题文艺活动,共有120余万名市民群众参与。

  4、非遗保护形成杭州经验。一是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到“十二五”末,共有中国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4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共有16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省级数量连续四批位居全省首位。一批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二是各类非遗保护方式不断创新。建有非遗馆、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展示厅等53个,非遗传承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地、非遗旅游经典景区等非遗传承、保护基地148个。以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为“三位一体”、非遗机构、专家、责任保护单位、传承人和社会力量为“五力合一”的杭州非遗保护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5、文化交流国际化程度提高。一是对外项目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以提升杭州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核心,共组织实施包括演出、展览、学术交流、艺术比赛和国际会议等交流项目752起、9231人次,开展对外文化合作项目92项,遍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65万人次。二是交流形式不断创新。成功开展“追寻马可·波罗足迹——天城之旅”意大利画家画杭州活动,成为国内首个由西方艺术家创作、以城市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宣传活动,成功举办威尼斯及罗马“杭州日”活动。三是重大活动日益丰富。加强与法国戴高乐基金会、英国文化协会及各相关驻华领事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中日韩三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工作和首届亚太传统手工艺展,成功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文化大会。四是对港澳台交流持续深化。全力支持台湾南投县承办“2014台湾灯展”,积极参与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两湖论坛及香港书市等两岸四地重大文化活动。支持连横纪念馆等机构申报国家级对台文化交流基地,支持民间机构参与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五是民间交流日趋活跃。杭州文化娱乐品牌促进会、艺术品行业协会以及香港智慧桥国际智库等社会机构发挥机构优势,广泛开展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在海外留下杭州印记。

  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形成。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冠名、社区文化基金会建设等办法兴办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改变政府单一投入办文化的格局。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2012)以及《杭州市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12)等,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发展。三是创新扶持方式。在全国较早推出《杭州市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试行办法》,对公益文化产品实行政府采购,确保财政资金精准投入。建立融资平台,成立杭州文化产业合作社,为艺术品行业企业提供小额无需担保抵押贷款并享受文化产业优惠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各区、县(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如余杭区文广新局对杭州塘栖织造厂给予专项补助,拱墅区积极建设老开心茶馆、剑瓷视界艺术馆等民营文化体验点。

  7、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杭州图书馆“多终端全方位数字服务平台—文澜在线”项目获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获文化部“群星奖”。余杭区的《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与管理创新》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类)。各区、县(市)形成了一批重实效的实践,如余杭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规范化管理、拱墅区公共文化服务“三联”模式等均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部文化年鉴《杭州文化年鉴》(创刊卷)创编完成。出台《加快推进杭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60条。

  (二)当前面临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宏观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建设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区域发展仍不均衡。在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排名中,我市的余杭区等5个区、县(市)排名位居前10名,但仍有部分区、县(市)指标排在全省中下游,特别是部分区、县(市)还未建有公共图书馆或基础文化设施滞后。杭州美术馆等项目尚未“落地”。

  ——保障能力仍显不足。近年,杭州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但与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规模相比仍显不足,全市文化资金统筹力度还需加强。通过市文广新局口子安排用于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稳定,但财政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区、县(市)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

  ——社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的激励政策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文化项目运作、公益性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清单尚不完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事业领域的渠道不够畅通,尚未形成稳定的多元参与机制。

  2、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有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成为重要选择。文化与其它行业的融合趋势明显,“互联网+”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也为杭州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文化发展迎来新契机。“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关键时期,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当前杭州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杭州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筹办2022年亚运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将给杭州文化发展提供宝贵机遇。

  ——文化发展面临新任务。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有待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还不适应,文化治理能力与文化强市建设的需要还不适应,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文化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以法治思维、改革方法和创新手段,补齐短板,加快建成文化强市,努力打造杭州文化升级版。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富两美”总目标,以改善文化民生为根本目的,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文化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继续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国际文化交流重要城市,为建成美丽中国的杭州样本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大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2、坚持文化惠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新需求,努力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职能转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实施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坚持融合发展。树立“文化+”的理念,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联互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制造、教育等行业的融合,积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形成文化发展新优势。

  5、坚持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盘活文化资源,提升效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杭州打造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区、智慧文化先行区、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区、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市民基本文化需求有效满足,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文化强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更加显著,在国内外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突出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围绕中心工作更紧密,服务大局更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完成国家和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各项达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全市城乡每百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30平方米,充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智慧化和效能化。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挖掘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传统文化精髓,发挥西湖和大运河“双世遗”带动效应,延续城市文脉,彰显文化特质,全面呈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与创新活力之城交相辉映、历史和现实相得益彰的独特韵味。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着力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产品、优化政策、优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加大,推进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提升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补齐县级文化设施短板,改建和新建一批重要文化设施,坚持建、管、用并重。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进一步改善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注重文化安全发展,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助力国际名城建设,讲好杭州好故事,扩大杭州文化国际影响力。

 

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

      

特征

      
      

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标

      
      

市有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

      

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或展示场所)

      
      

约束性

      
      

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率(%)

      
      

35

      
      

约束性

      
      

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或总藏量(册)

      
      

人均藏书1.2册以上,

      

或总藏量不少于65万册

      
      

约束性

      
      

24小时图书馆

      
      

市本级10家;区、县(市)各2家

      
      

约束性

      
      

人均年观看文博展览(场次)

      
      

1.52

      
      

预期性

      
      

人均年观看文艺表演(场次)

      
      

3.52

      
      

预期性

      
      

推出优秀原创作品(部)

      
      

15

      
      

预期性

      
      

高校文化站

      
      

在杭高校全覆盖

      
      

约束性

      
      

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12%

      
      

预期性

      
      

数字化

      
      

县(含)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行政村(社区)图书室免费覆盖Wi-Fi

      
      

约束性

      
      

乡镇文化站覆盖率(%)

      
      

100%

      
      

约束性

      
      

文化广场(公园)

      
      

1个街道至少设置1处

      
      

约束性

      
      

全国文化先进县

      
      

6(已有5个)

      
      

预期性

      
      

省级文化示范项目

      
      

12(已有9个)

      
      

预期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6(已有44个)

      
      

预期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80(已有168个)

      
      

预期性

      
      

省级文化强镇

      
      

35(已有31个)

      
      

预期性

      
      

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品牌(个)

      
      

5

      
      

约束性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名)

      
      

30(已有25名文艺顾问)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1、推动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做到建设规范、管理科学、运营高效。集中力量推进“一校三中心”和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监测用房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积极推动杭州美术馆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使用,“十三五”末,杭州艺术学校迁扩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各区、县(市)建有独立建制、部颁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市、各区、县(市)建有符合标准的博物馆、非遗展示展览场所(馆)。加快新城、新建大型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在城西和大江东区域建设中增加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上城区“四馆、一中心”、江干区海塘遗址博物馆,富阳、临安等特色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完成余杭、下沙等区(经济开发区)的区级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2、夯实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乡镇(街道)按照服务人口数建有单独设置、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中心镇文化站建设达到特级文化站标准,一级乡镇文化站达到90%以上。在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100%全覆盖,设有可供群众集体参与的多媒体视听室。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文化礼堂)配齐必要的计算机、播放机、投影仪、音响灯光等设备。

 

      

专栏1  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项目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有五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非遗展示场所))。

      

 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镇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人口在5万人(含)以上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服务人口3—5万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服务人口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800平方米。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建筑面积可累计单体站、分站及其他延伸服务网点的面积。

      

 

      

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里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中讲堂不少于50平方米,具备演出、展览、科普、广播、阅读、影视、信息共享、体育健身等功能;尚未建设文化礼堂的村,结合基层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300平方米、因地制宜配置器材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具备条件的建有文化公园。

      

 

      

■其他设施:基层广电设施建设达到省颁标准;推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落实无障碍设施;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器材设置。

      


3、加强文化广场(公园)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的文化广场(公园)。一个街道至少设置一处文化广场(公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用地落实困难的地区可采取分设的形式,但每处不宜小于300平方米。文化广场(公园)应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应搭建戏台舞台,到2020年,在文化公园(文体广场)内建成戏台舞台比例达到20%。

(二)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1、规范服务内容。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确定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等基本服务项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相对接。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阅报栏、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错时开放,并在服务方式上有新突破。实现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不少于60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专栏2  文化服务标准化项目

      
      

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

      
      

2.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2册以上,或总藏量不少于65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8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

      
      

3.市,区、县(市)公共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3万册次;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每年流通不少于4次。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5.乡镇有线广播联网率达到100%,有线对农广播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7.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提供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

      
      

8.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达90%以上;电视自办对农栏目每周达3档(含)以上,平均每档不少于10分钟。

      
      

9.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有线电视通达的农村地区,为城乡低保户免费提供基本有线(数字)电视节目。

      
      

10.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

      
      

11.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12.根据群众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6场以上。

      
      

13.国有剧院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5场。

      
      

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15.每个区、县(市)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5次;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

      
      

16.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美术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6次。

      
      

17.市,区、县(市)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不少于6次。

      
      

18.乡镇(街道)之间每年组织跨区域联动不少于4次;村(社区)之间不少于2次。

      
      

1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6次;乡镇(街道)综合站每月开展的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公益培训或讲座(含视频)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或文化礼堂全年不少于6次。

      
      

20.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8次。

      


2、拓展“两馆”服务网点。推进文化机构总分馆体系建设,逐步将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室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实现一体化配送与运营,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强馆际合作,建立市级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等。加快实现县域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加大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通过VPN专线将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基层服务点。推进城区网格化、全天候公共阅读服务,市图书馆到2020年,新建2座主题图书馆,建成10座24小时微型图书馆,新增2座24小时微型智能图书馆。推广高校文化站,实现杭州高校文化站全覆盖。在机关、学校、大型企业等推进“文化驿站”建设。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配置必要的流动文化设备,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和区域文化联动等活动。

3、推动示范项目引领。推广拱墅区“三联模式”,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活动、人才、信息共享。完成西湖区、江干区、下城区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力争第四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国文化先进区、县(市)创建有新突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1+X”杭州模式,加快市级高校文化站服务规范的出台,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区、县(市)都能出台1项单项标准。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专栏3  社会设施免费开放服务项目

      
      

1.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错时、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工作日每天早、晚相加不少于3小时,双休日、节假日每天不少于6小时。

      
      

2.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时间每天累计不少于6小时。

      
      

3.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周不少于40小时。

      
      

4.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免费使用。

      
      

5.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全免。

      
      

6.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免费开放。

      
      

7.统筹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前1个月公布面向基层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大菜单”;新增文化服务项目或由于装修等原因暂停文化设施服务,须提前7天向社会预告。

      


 

(三)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1、坚持精品发展战略。推动各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发展,着力在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方面加强创作,抓好当代艺术精品工程建设。加强题材规划,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风活动,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带感情的优秀作品。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元素,精心组织音乐、戏曲、舞蹈优秀作品及公共文化服务类项目(活动品牌)的采风、编创、筛选和推荐申报准备。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不少于1台(部)作品在省内外重大艺术评比及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中取得好成绩。

2、打造示范文艺精品。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杭州文化特色的精品佳作。到2020年,努力打造3—5台(部)达到国家级水平的舞台艺术精品,社会和专业文艺院团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舞台艺术精品总体生产能力和成就跻身全国同类城市前十位。加强对美术创作生产的引导,研究部署重大主题创作任务和展览活动,促进美术精品创作和美术作品传播。力争金石书画等优势艺术门类的生产创作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生产全面繁荣的局面。强化重点题材规划与创作,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提高原创影视动画创作水平,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到2020年,优秀动画片创作生产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3、完善文艺创作机制。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支持政策,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艺术家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完善对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积极实施项目招标制、政府采购订购、项目投资入股等办法。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加强“特约评论员、研究员”队伍建设,积极开拓艺术研究与评论工作,巩固发展文艺评论阵地,办好文艺刊物。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杭州优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完善艺术创新激励政策,对在省级以上重大艺术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组建文艺基金理事会,搭建艺术精品创作扶持资助新平台。

(四)提升广电新闻出版事业

1、加强新闻媒体建设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围绕中心工作,搞好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以杭州日报、杭州广播电视台为核心,区、县(市)报刊、广播电视台为延伸,构建市县新闻媒体联动的大宣传格局。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新闻的可看性,改进新闻文风和传播方式,重点加强评论言论类栏目和民生服务类节目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热点新闻即时报道,引导正面主流舆论,不断提高媒体对社会的引导能力,增强新闻宣传效果。

——规范报刊管理。加强审读管理,强化内容监管,提升报刊质量,促进报刊出版健康发展。保持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发行量稳定,企业报、内部期刊发行和赠送量稳定。发挥学会功能,加强行业自律。定期对报刊主编、业务骨干培训。推动数字化建设。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依托互联网等媒体,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移动多媒体广播、视频点播、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户外大屏、电子图书等新型传播载体和业务,掌握数字媒体舆论引导主动权。打造全媒体平台,实现新闻传播的多渠道、多元化,媒体与受众的新型互动。

——提升媒体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报刊和专业化广播电视频道,着力培育一批品牌栏目、品牌节目、品牌记者和品牌主持人,将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出版集团、杭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媒体。

2、推进广电惠民工程

——确保农村广播电视“长期通”、“优质通”。进一步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各种覆盖手段,力争到“十三五”期间实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和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出台长效管理机制和政策,落实人员、场所、维护所需资金,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广播和管理职能。

——推进广播电视低保工程。根据民政部门确认的低保户群众,98%以上能享受到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政策,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继续落实保障资金,完成广电低保工程市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审核拨付及区、县(市)财政补助资金的督促拨付。通过媒体和政府网站,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公示。指导华数公司为困难家庭提供更优服务。

——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加快推进“电影进社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进程,确保每年300场“电影进社区”播放,并向外来人口集聚地、向新建立的住宅小区倾斜,覆盖到外来务工者和住宅小区集中的区块。努力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水平,创新思路,指导各区、县(市)农村电影管理部门从“办农村电影放映”向“管农村电影放映”转变,通过服务外包、社会资本竞价方式,形成政府和相关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农村公益性放映任务。调整放映场次结构,非公益性影片采购比例、近三年制作完成或上映影片采购场次比例达到50%。加强农村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推动电影进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从露天走向室内、从流动走向固定”的两个转变,固定放映率达到总放映量的1/3。利用省GPS/GPRS监测平台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队和放映活动跟踪管理,科学考核,规范财政补贴申领。农村电影从业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推进“用电视”工程。依托有线数字电视互动电视及其云平台,通过与街道、社区、小区物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联动,满足广大群众对智慧化生活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数字电视的功能。

3、提升广电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通过三网融合的建设,全市所有的广播、电视的有线、无线节目在采、编、制、播、存各环节全面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电视频道实现全高清,部分频道实现超高清。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成果和新技术,整合广电、电信、移动等各职能部门和营运商资源,形成卫星传送、多制式数字无线、有线传送及移动广播相结合的立体化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地区应急信号无盲点覆盖和精确定位传送。市、县广播电视台充分运用IPV6的互联网技术和多格式的发布模式,与各大媒体和新媒体实现无缝衔接,全媒体形态初步建成。

——实现广电全覆盖。进一步做好市、县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机站的布点工作,特别是在隧道、高层商业区域和背山区域的布点工作,进一步扫除信号覆盖盲点,全地区无盲点率达到90%以上。与国家、省、市、县广播电视台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并超过国家、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广播电视覆盖的相关指标,全市数字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投入运行。率先在省内建成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并投入正常运行,建成具备各类音视频媒体的监管、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指挥调度,应急广播的调度、评估、监管以及各类数字媒体的分析、评估综合功能。推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播电视行政管理的立法,明确监测中心的职责、机构、人员和要求。

4、推动出版印刷产业发展

——推进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建设。抓好“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借助版权博览会等各种大型活动平台,推进重点行业宣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青少年版权知识的教育宣传,对著作权人、权利人组织、经营企业主等重点群体开展版权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发挥版权工作站作用,在文创园、高新园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版权服务。支持企业和个人加强数字内容原创及衍生产品研发,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创新。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加强版权监督执法,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力度,实现版权案件查处率100%。十三五期间,实现软件和其他作品登记量年平均增长8%-10%,版权产业年增加值在10%以上。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平台支撑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数字出版企业入驻,扩大数字出版产值规模。做大做强数字阅读平台,发展数字出版内容产业,培育专业人才,扶持重点数字出版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数字出版产值年增长率15%,培育形成1-2个百亿元的数字出版园区,到“十三五”末实现数字出版产值180亿,确保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印刷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调整优化结构。引导和发展一批拥有先进印刷能力、规模效益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开展境外印刷贸易,促进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是发展数字印刷。引导和支持印刷企业通过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印刷生产模式、淘汰落后的印刷工艺、产能,提升印刷产业链。三是推进绿色印刷。引导和支持印刷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申请绿色印刷认证,推动全市绿色印刷向票据票证等类别延伸。

5、促进全民阅读活动

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每年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在全市范围开展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西湖读书节活动,在载体设计、活动形式中实现突破。凝聚阅读民间力量,支持读书会、书吧、读书沙龙等阅读志愿组织开展公益性的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组织民间阅读联盟,将“推进全民阅读”转变为“全民推进阅读”,建设书香杭州。推动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

(五)形成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

1、重要基础建设全覆盖。实现市级以上名录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实施基本全覆盖;市级以上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基本全覆盖;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体机构全覆盖;县级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全覆盖;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基本全覆盖;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馆)基本全覆盖。

2、传承体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和保护机制,实现传承人素质培训制度化、常规化,传承人业务技能比拼常态化。着力推进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人群培养,重点解决传承青黄不接的问题,努力发展新生代传承人群。着力推进濒危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开拓传承新渠道。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进校园,实现在杭高校公益性志愿传承团队“一校一队”。

3、保护方式更加科学有效。完善分类保护制度,深化“一项一策”保护模式,形成一批项目保护、传承发展、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先进典型。健全综合保护工作和项目保护督查评估体系,涌现一批项目保护创新实践典型。完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二期建设,“智慧非遗”大数据建设基本构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非遗书籍编纂工作,推出一批乡土文化教材,拓展和深化“美丽非遗”品牌活动。

4、融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名城”建设等为切入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与城市文化主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入传统产业发展、融入旅游业和创意产品开发。

(六)推动文化市场有序发展

1、优化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平台,优化审批流程,逐步实现网上审批。推进对区、县(市)行政审批常态化监管。进一步放开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培育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投融资、鉴定、经纪、评估、拍卖等文化中介服务,加速开发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诚信管理体系。

2、发展重点文化市场

——艺术品市场。以艺术品创作者为中心,整合经纪人、画廊、美术馆、基金、拍卖行等要素,努力拓宽、延伸、完善的艺术品“产业链”。建立“艺术品市场登记认证数据库”,建立艺术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制度;发展艺术品资本市场,加强金融与艺术品市场融合;举办全国性艺术品博览会;推进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

——演艺市场。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演出经纪机构,继续推行演出季制度。建构演出院线制度和网络营销模式,扩大和延伸杭州品牌剧场的影响力,打造与旅游相结合的标志性演艺活动。

——娱乐市场。优化娱乐市场结构,提高整体层次,发展量贩式、自助式经营,鼓励发展适合杭州普通消费水平的大众娱乐场所;运用“互联网+”开发新的娱乐项目,推出新的娱乐品种。引导游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网络文化市场。推动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引导上网服务行业尝试和探索网咖、电子竞技、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新型运营模式,逐步实现网络服务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和品牌化。

——出版物发行市场。建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发行市场体系;推动出版物发行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兼并重组;加大电子商务的运用,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

3、完善文化安全体系

——健全安全运行机制。深化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安全监管网络,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定期组织开展娱乐场所、网吧等领域、场所的专项整治,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及时办理反馈群众举报安全生产信访件。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部门联动、考核督查等系列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黄打非”。

——加强文化内容安全监管。配合无线管理部门抓好非法广播电台查处,加强对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非法互联网视听服务的整治力度,构建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安全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体系。做好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工作,重点做好每年“两会”期间及其它国家、省、市重大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每年举行不少于1次安全播出演练工作。

——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建立文化市场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文化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行政认可与行政执法在线办理,加强非现场执法。完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文化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技能比武,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提升执法业务水平和案件查办能力,树立良好形象。

(七)实施城乡智慧文化工程

1、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终端“智慧文化一点通”、杭州图书馆“文澜在线”、杭州群众文化网站等实现文化信息预报、电子文化地图发布、群众文化需求点单等功能。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进一步实施包括家庭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等项目的数字资源推广计划,推动少儿数字资源向全市中小学覆盖,加快建设“市民文化书屋体验点”。推动24小时图书馆建设智慧化。加强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打造区域共建、服务多元、开放互动的文化馆互联网服务平台,建成智慧文化馆。为市,区、县(市)中小学学生提供数字资源进校园服务。

2、提高无线网络覆盖水平。到2020年,区、县(市)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全部免费提供WI-FI;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社区(行政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3、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整合和评估机制,实现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文化机构智能服务系统,加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将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室),实现“一站式”服务。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统计数据报送机制。

4、推进电影数字化。全面推进电影放映数字化,至“十三五”期末,全市数字银幕比例达到100%。推动区、县(市)影院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各区、县(市)至少新建或改建一座数字多厅影院。推动中心镇影院现代化改造,各区、县(市)至少有1个以上乡镇(街道)建有数字影院,乡镇电影放映条件明显改善。

5、打造文化智能执法系统。通过文化智能执法系统项目建设,实现互联网文化技术监控和智能预警、全市网吧、娱乐场所实时监控,指挥调度与移动执法快速响应、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执法,文化市场行政办公的高效协同等服务功能。推进硬件与网络平台层、基础软件平台层、应用支撑平台层、业务应用处理层、信息采集与展现层等内容建设。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破解“大市场、小队伍”难题。

(八)促进杭州文化走出去

1、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把握G20峰会、亚运会机遇,发挥杭州历史人文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节点,重点补齐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推广不够、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较少等短板。发挥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带动效应,推进跨湖桥、良渚、南宋皇城、钱塘江古海塘、西溪湿地等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传承弘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世界级文化遗产群。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挖掘吴越、南宋等地域历史文化,打造东方儒学与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实施“文化+”行动,充分展示丝绸、茶叶、中医药、杭帮菜、金石书画、围棋等特色文化。深入实施“满城书香”工程,建设全球学习型城市,树立“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文化形象。

2、健全文化走出去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重要城市和国际组织的文化交流,构建畅通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签订文化合作(含文化遗产保护)协定、年度执行计划、备忘录等政府间文件。积极深化发展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更好地挖掘友城资源,增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申报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开展与其他省会城市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3、完善文化走出去合作平台。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知名智库等机构对接,搭建非政府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厅、美术馆、书画院,培育并引进国际一流演艺经纪公司。着力打造以艺术节、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类综合性国际论坛、交易会等设立“杭州文化”交流板块。主动参与“国际图书馆联盟”、“国际博物馆联盟”、“国际艺术节联盟”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杭州文化”数据库,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

4、打造文化走出去活动品牌。按照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畅通杭州文化的传播渠道,统筹实施各类文化活动项目,积极策划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节、舞蹈节、电视节、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多渠道引进高质量的艺术表演与展览。重点打造“欢乐春节”、“最忆是杭州”等交流品牌以及互办文化节(年、季、周、日)等活动,推动市属艺术院团及代表性舞台艺术作品开展海外巡演,扩大文化交流规模和效应,到2020年,实现与国内外地区文化交流不少于10项大型文化年(节、季、周、日)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事业,支持艺术团体创作富有杭州特色和国际元素的作品,不断拓展海外演出市场。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邀请海外国家和地区知名艺术家来杭举行采风创作活动,举办高端国际文化论坛。坚持“多出多进”,力争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总数比“十二五”增加20%,每年引进项目20—25个。

5、促进文化走出去贸易活动。完善西湖博览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杭州艺术博览会等文化展会。培育时尚文化,发展时尚产业,加强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平台建设,打造和输出一批现当代文学艺术、出版、影视、戏曲、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文化精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平台搭建,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国际文化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在境外投资、营销、参展、宣传等领域开展活动,参与国际竞争;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展会,开拓海外文化市场;推动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联动整合、融合创新,带动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九)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1、提升文化治理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重点推进《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则》、《重大复杂行政执法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等制度的具体落实,通过系统案卷评查、执法培训为抓手实现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层级监督。

2、推进社会购买服务。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办法,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购买服务目录,健全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外包政策。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的社会主体,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供给体系,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3、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鼓励面向基层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公益创投、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鼓励民间展示馆等公共空间建设。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文化礼堂的经营管理。通过减免税费、表彰冠名、项目帮扶等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捐赠文化资产的登记、管理和使用工作,严格监管,提高使用效率。

4、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团队、文化礼堂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从“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协调机制每年召开协调组会议不少于2次,各区、县(市),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在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区、县(市),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规划或具体实施方案。加强政务网站等宣传平台建设,做好正面舆论引导。

(二)加强财政保障。扩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规模,完善投入方式,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确定标准数,并根据人均投入增长的幅度同比例增加投入,保证每年对文体事业的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研究制定《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确保重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鼓励文化出口。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资金扶持力度,落实财政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体系。

(三)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配齐配强编制人员和购买相应公益性岗位。研究制定《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文化类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新途径,科学设置职位资格条件和测评方式,确保聘用人员专业素质。建立文化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各级文化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杭州文艺发展战略、创作评论、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支稳定的文艺评论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建杭州市公共文化研究和培训中心,集聚一批理论联系实践的学者,建设新型智库。规范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市级文化荣誉制度。

(四)完善考核评估。构建科学考评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市级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完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考评结果的传递与反馈,推动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单位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

 

  
 

附: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1]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文化城市百强榜的依据是中国文化发展指数,数据来源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是目前国内数据最新、覆盖城市最多的文化发展指数研究。指数重点从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对调研数据进行指数计算,统计出中国文化城市100强。

  [2]《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2015》由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亚太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共同研究完成。文创实力由文创收益、产业实力、研发创意、市场占有、网购指数等构成。

  [3]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由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编制,指数包括:文化价值引领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文化创新力、公众评价6项评价,杭州指数为154.79,比排名第二的嘉兴112.80高出41.99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