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17-26720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17-04-14 |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 | 主题分类: | 卫生 |
2016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稳中奋进的一年,也是捷报频传、硕果累累的一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聚焦G20这一圆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讲法治、抓联动、促统筹、强内涵、惠民生,全面抓好卫生计生工作,实现了“十三五”的精彩开局。
(一)G20峰会医疗卫生保障圆满完成。我委自觉服从大局,举全系统之力,围绕“四个满意”目标,落实“四最”要求,全力投入峰会保障工作。强化与国家和省市联动,建立起一盘棋的医疗卫生保障筹备和指挥机制。牵头编制了医疗卫生保障总体方案、19个子方案和90个应急预案,建设2个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峰会医疗保障全救治和零死亡。扎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线,全市传染病疫情平稳,涉会场馆室内空气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投诉零发生,蚊媒导致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为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收尽收,肇事肇祸事件零发生,为峰会圆满成功贡献了力量。国家卫生计生委李斌主任在不同场合多次给予我们高度评价。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点突破。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推动和部门协同参与下,系统上下通力合作,各项改革项目齐头并进,并从打基础转向提升内涵,改革成效和影响日益凸显。国务院医改办根据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在全国推广地方医改典型经验,我市借助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多项改革举措名列其中。
一是拓展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应用日益深入。市属医院全面推行24小时自助挂号和自助机支付宝扫码充值,物联网智慧护理项目在市属医院50%以上的病区覆盖应用;联合市发改委、市民卡公司创新推行市民卡“医信付”信用结算,提供“先诊疗,后还款”服务,破解市民卡账户余额不足时无法智慧结算问题,提高了智慧结算效率,进一步方便了群众。继续巩固和提高原有智慧医疗项目,市属医院持市民卡人群诊间结算使用率达77.76%、自助机挂号使用率91.15%、诊间结算病人医技检查诊间预约率58.35%、出院病人床边(或病区)结算率达94.77%。全市累计已有近4000万患者享受到智慧医疗的便利。
二是拓展医养护签约,分级诊疗成效初步显现。继续推进杭州特色的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主城区签约人数达71.6万以上,根据10月下旬启动的第三方签约服务工作考核,有效签约665075人,合格签约616831人,签约服务合格率达86.59%。其他区、县(市)相继实施签约服务,实现了签约服务政策全市城乡全覆盖,全市签约人数已达170余万人次。全面深化区域医联体机制,实施市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慢病联合诊疗、有序双向转诊、慢病治疗药品的统一配送,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进一步完善签约转诊平台,市属医院提前两周内固定向转诊平台开放专家号源比例提高至31.66%,进一步畅通病人上转、下转通道,分级诊疗成效日益明显,主城区签约居民社区就诊率达64.67%,转诊率控制在12.04%,全年提供家庭病床1770余人次。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有深化。创新公立医院编制员额管理,四部门联合出台《杭州市市属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市属公立医院编制核定测算,市委编办下发文件重新核定了市属公立医院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缓解公立医院人员编制不足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进市级医院之间的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实施信息化全处方点评,促进合理诊疗、合理用药,2016年处方点评率保持100%,处方总体合格率99%以上。促进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占药品采购金额比例不少于30%,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不少于25%,全部达到省定标准;从7月份开始,我市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已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市属医院市级参保病人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连续2年下降的基础上,较去年同期再分别下降0.50和3.53个百分点。
(三)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抓好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适应人口形势重大转折性变化,准确把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新内涵和新任务,有序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促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基层计生服务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市政府印发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方案,强化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宣传,编制印发《生育服务指南》20余万册,发放《全面两孩政策解读》宣传册、小折页等60余万册;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1265场次,举办优生优育讲座400余场,有20余万人次群众参与受益。1月4日起全市范围全面受理办理生育登记服务工作,坚持依法审批,便民办事,简化程序,继续推行婚育情况承诺制、容缺受理制、代办制等做法,做到了应批尽批,零投诉。全市生育服务登记93293例,再生育审批受理2061例,及时率100%。推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在乡镇(街道)设立卫生计生科(办),将爱国卫生、公共卫生等工作职责划入卫生计生科(办),确保了乡镇(街道)卫生和计生工作“双加强”。继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做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国家试点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为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自助服务发放机试点城市。
二是推进了幸福家庭创建。积极开展首批全国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创建,组织首批“幸福家庭”推选活动,命名上城区杨水春等16个家庭为首批“杭州市幸福家庭”,萧山区方钟琴家庭入选全国首批百户“幸福家庭”。强化与民政部门联动,积极申报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定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大病治疗、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养老照护帮扶机制,让计生家庭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全市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实际发放73803人,发放金额6894万元;特别扶助金实际发放8867人,发放金额6996万元;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补贴发放人数221363人,发放金额8110万元;无违规违纪发放现象。
三是做好了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以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示范区和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提升卫生应急、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控、精神卫生工作水平。组织实施《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的修订,已通过省、市人大审议并于12月1日正式实施。继续履行好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机制办公室职责,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市完成的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检测标本件数和检测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覆盖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检测数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广大妇幼保健工作者积极应对生育政策变化,推动关口前移、强化高危孕产妇管理,扎实做好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等防治出生缺陷等关键举措,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高危儿、营养性疾病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2016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6.89%和98.06%,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分别达91.04%和99.73%。四是强化了综合监督执法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现住宿场所、游泳场所公共浴室、大型商场(超市)和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全覆盖,美容美发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97.4%;推进公共场所健康体检二维码管理和公共场所二维码信息公示工作,覆盖公共场所883家;开展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和游泳场所、饮用水水质质量在线监测。加大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监测力度。继续加强控烟卫生监督执法,组织开展全市公共场所控烟专项执法检查。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计划生育“两非”工作。
(四)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继续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上城区、江干区顺利通过复审。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目标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40%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达45.69%,0-3岁婴幼儿达68.1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市人社局开展了第六批市级名中医和第二批基层名中医评选工作,评选产生29名市级名中医和30名市级基层名中医。二是着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扎实推进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程。6家市属医院托管了19家县级医院,覆盖所有县域,32家县级医院通过医联体模式或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与145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到底到边,缓解中心城区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偏远地区优质资源紧缺的问题。2016年县级医院住院人次增幅超过了市级医院增幅。推进卫生重点建设项目,市七医院医疗综合楼在峰会前建成启用;市儿童医院新医疗综合楼完成全部桩基工程,市中医院丁桥分院主体工程结顶、安装工程完成过年,市老年病医院正式开工建设。三是医疗国际化有新成效。推进各市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市一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新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市中医院以中医为特色的国际医疗中心投入使用,提升了市二医院、市红会医院等市属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的服务内涵和规范性,着力推进了医疗、护理服务流程、语言沟通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强化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继续选派医疗骨干赴境外研修学习和学术交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市属医院全部完成双语门户网站建设和双语标识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开设并落实老年人和外宾专窗;市妇产科医院于去年年底正式通过了JCI评审,成为我市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市级公立医院。四是医学科研工作有新突破。2016年全市卫生系统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项8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厅级53项、局级20项。杭州市中医院《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成为历史之最;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一项科研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个项目获得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五是做好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推进医疗机构自体输血,确保血液安全;组织开展杭州市无偿献血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和“迎接G20 我为七一献热血”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大了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
(五)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一是城市环境整治行动取得实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洁家园除四害、安全健康保峰会”专项行动和爱国卫生百日大行动,广泛动员全社会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市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6438次,参与人数789411人,清理病媒孳生地160823处,为峰会的环境提升作出较大的贡献。二是各级各类卫生创建成果显著。余杭区鸬鸟镇等8个乡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乡镇,富阳、桐庐、建德、临安、淳安建制乡镇“国卫”创建实现零的突破。新创省级卫生单位22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29个、社区12个、村17个。接受复审的建德市、桐庐县、宁围镇、益农镇等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镇)顺利通过复审,被重新命名确认。三是农村改水改厕扎实推进。完成21个农村改水提升改造项目,涉及铺设管网26.62万米、新建拦水坝3座、提升消毒设施6套(台)、新增(更新)过滤/净水设施6套、新建储水池11座、新建/加固厂房、泵房6座,新增水质检测设备1台,提升智能IC卡水表623只,受益人口7.7万余人。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15108座,累计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1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开展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监测,总合格率达87.14%。四是健康城市建设获广泛认可。成功举办“喜迎G20,健康文明行”第四届杭州市市民健康知识大赛电视决赛。健康城市杭州模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实践与探索》入围全国20个健康促进优秀案例。参与编写《健康城市之细胞工程——健康单位建设指南》专著。《杭州市健康楼宇试点项目现状》入选《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的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上,作为健康城市市长代表,时任张鸿铭市长应邀出席论坛并向与会的1180余位中外嘉宾和专家学者介绍杭州在健康城市建设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应邀发言国内城市仅北京和杭州二个。
(六)卫生计生行业党的建设全面强化。一是抓实行业党的建设工作。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和“党建+”思维,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党建工作推进大会,制定基层党建相关工作制度,出台直属单位落实基层党建考评办法及党建责任考评目标,与业务指标考核一起实行“双百分制”考核,实现了业务工作与党务工作共加强、齐发展的良好格局。开展了“救死扶伤争先锋,一体两翼谋新篇”党建主题活动,在全系统营造了浓厚的党建工作氛围。二是抓深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委管干部全程式综合考核体系,实现委管干部综合评价工作“一人一档”,完善常态化了解研判干部队伍的工作机制。抓好市属医院总会计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任务、待遇和管理问题,开展了总会计师的选拔和交流工作。出台《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政策补充口径》,在招聘岗位、年龄等方面有多项政策突破。三是抓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廉政从业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一手抓教育管理,一手抓执纪问责,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报告制度,委党委、驻委纪检组定期专题听取直属单位一把手、机关处室负责人述责述廉并开展民主测评,层层传导压力。开展党风廉政巡察、“救死扶伤、干净担当”专项监督及党建责任制专项考核,突出问题导向,提升整改实效。开展“九不准”专项行动、服务保障G20专题督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正风肃纪专项检查,持之以恒地推进了卫生计生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