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6〕136号)
时间: 2017- 01- 03 16: 01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3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15日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42)

(一)发展基础……………………………………………………………………………………………(42)

(二)存在问题……………………………………………………………………………………………(42)

(三)面临形势……………………………………………………………………………………………(42)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43)

(一)指导思想……………………………………………………………………………………………(43)

(二)基本原则……………………………………………………………………………………………(43)

(三)发展目标……………………………………………………………………………………………(43)

三、重点领域………………………………………………………………………………………………(44)

(一)信息经济核心产业…………………………………………………………………………………(44)

(二)高端装备制造………………………………………………………………………………………(45)

(三)汽车与新能源汽车…………………………………………………………………………………(46)

(四)节能环保与新材料…………………………………………………………………………………(46)

(五)生物医药……………………………………………………………………………………………(47)

(六)时尚产业……………………………………………………………………………………………(47)

(七)传统优势产业与历史经典产业……………………………………………………………………(47)

四、重点任务………………………………………………………………………………………………(47)

(一)大力实施强基创新工程……………………………………………………………………………(47)

(二)加强“两化”深度融合……………………………………………………………………………(48)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49)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50)

(五)深入开展智慧化应用………………………………………………………………………………(50)

(六)拓展产业开放合作空间……………………………………………………………………………(51)

(七)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51)

(八)着力推进绿色制造…………………………………………………………………………………(52)

五、空间布局………………………………………………………………………………………………(53)

(一)突出“一区”引领发展……………………………………………………………………………(53)

(二)强化“两廊”创新发展……………………………………………………………………………(53)

(三)加快“一带”统筹发展……………………………………………………………………………(54)

(四)推动“多园”特色发展……………………………………………………………………………(55)

六、保障措施………………………………………………………………………………………………(55)

(一)健全体制机制………………………………………………………………………………………(55)

(二)深化改革创新………………………………………………………………………………………(55)

(三)优化财税政策………………………………………………………………………………………(56)

(四)强化人才建设………………………………………………………………………………………(56)

(五)完善服务监管………………………………………………………………………………………(56)

 

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工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助推杭州市“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全省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世界名城的关键领域。科学编制和实施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杭州市工信经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意见》《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规划和文件精神编制,并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相衔接。

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九区四县(市),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紧紧围绕“一号工程”“杭改十条”等重大决策部署,稳定工业增长,优化调整结构,聚焦信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总量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3.3亿元,比2010年增长34.8%;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占GDP比重达到23.0%。55家企业入围民营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2.6亿元、877.3亿元、1086.1亿元,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两化”融合扎实推进。以“一号工程”为统领,以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为方向,颁布《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和工厂物联网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5.7。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光网覆盖率提升至96.3%,互联网出口扩容至3.6T。

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2.88万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2%,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6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家。

产业平台加快提升。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各类产业平台加快建设。杭州高新开发区、临江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大江东、城西科创两大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承接大产业的主平台,以梦想小镇、硅谷小镇、云栖小镇等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加快成型,“两区三城九镇三谷”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重大转型项目加快实施, 节能降耗持续推进,淘汰改造力度加大。2012年,杭州被列入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试点城市。2015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绝对值下降到0.45吨标准煤/万元,成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城市中的两个考核优秀城市之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充电设施初步成网,推广应用模式引领全国,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二)存在问题。

五年来,杭州工信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创新能力须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以及工业增加值率还不够高。二是“两化”融合须进一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不够深入,工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三是产业结构须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还不高,新兴产业、高端产业投资不足影响发展后劲,信息经济产业偏“软”,集成电路、半导体等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存在短板。四是发展平台须进一步完善。特色小镇建设尚处于初期,各类产业发展平台亟须优化整合或改造提升,公共服务不够完善,亩产效益有待提升。

(三)面临形势。

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为杭州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数据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杭州工信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带来了新动力。

杭州工信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发展。2014年深入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信息经济加快发展,智慧应用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十三五”时期,杭州进入后万亿时代,“两区”创建和G20峰会、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开展,将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演进的路径和进程,为工信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按照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要求,以“一号工程”为统领,以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为方向,加强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信息经济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产业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创建智能制造先行、智慧应用领先、绿色低碳示范的新型“两化”深度融合城市,着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实现杭州市工信经济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和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2. 坚持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融合,推动由各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

3. 坚持智慧引领。以智慧应用带动智慧产业,以智慧产业推动智慧应用,加快建设覆盖全市、惠及民生、服务产业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智慧应用广泛覆盖、深度融合和优势输出。

4. 坚持开放带动。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度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加快开拓两个市场,提升杭州工信经济国际国内竞争力。

5.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产品绿色化、企业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和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推动工信经济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1. 产业发展实现中高速。至2020年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38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2. 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信息经济万亿级产业集群基本成型,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产业等一批具有国内引领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3. 两化融合取得新成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全国领先,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互联网+”制造业催生大量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4. 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话语权显著增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表1“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增长目标

规模

质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903

年均增长5%左右

信息经济增加值(亿元)

2313.9

380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2.9

24

[1.1]

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5.9

35

[9.1]

结构

优化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7.4

40

[2.6]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41.8

50

[8.2]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8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7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

36

42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80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85.7

90

[4.3]

装备数控化率(%)

52

56

[4]

“机器换人”对规上工业企业的覆盖率(%)

26.3

50

[23.7]

绿色

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比2015年下降1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比2015年下降16%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

比2015年下降1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3

93以上

注: [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重点领域

立足杭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七大领域,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一)信息经济核心产业。

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优化软件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平台产品,加大软件与硬件的交互设计力度,加快软件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融合化的纵深发展,打造“软件+硬件+应用+服务”垂直一体化的生态体系。创新软件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工程软件、工业设计软件、自动化应用软件等,加大软件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软件产业层级,将杭州软件的优势从应用软件领域向平台软件、基础软件领域延伸。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支撑服务、交易服务、衍生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多层次的协同创新,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链。以数字娱乐、数字传媒和数字出版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2. 云计算与大数据。围绕打造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做大做优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所需的高密度低功耗新型服务器、分布式存储、自主安全可控的操作系统和平台软件,在云技术平台管理和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存储、在线处理、分析挖掘、建模、可视化、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加快绿色节能提升和软件云服务化、传统软件云化迁移、大数据处理与应用研发,突破一批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形成一批产业技术标准。大力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落地,以专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共存的云网模式形成安全可控的政务数据、商务数据和数据服务等平台。

3. 物联网产业。围绕打造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服务提供能力,构建集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标准推广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在数字安防领域形成全球产业中心。突破传感器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低功耗、低成本的传感器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中高端新产品。加快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智慧交通应用示范试点建设,促进“车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民生领域的物联网发展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打造拥有核心技术、产业能级高、带动能力强、国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高地。

4. 移动互联网产业。支持开发移动操作系统,扩大移动操作系统的应用范围,打造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形成集移动操作系统、手机软件平台、智能终端、内容制作与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支持传统线下支付方式向移动端转移,完善第三方支付系统。推进掌上杭州移动门户建设与运营,发展贴心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旅游等应用,开发基于风景区、建筑物等多媒体内容,在健康、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提供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

5.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加强通信及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5G)、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好5G车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5G通信标准的制定。大力发展安全可控的多屏合一架构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设备设计生产应用,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促进电子产品的软硬件一体化升级。做强汽车电子,重点发展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核心芯片及软件、各种传感器、执行器、车身附件、车载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混合动力汽车驱动与控制系统等电子和机电一体化产品。做优新型元器件,加强传统元器件的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加快显示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光电子产业,以应用带动半导体照明、特种光电材料、光纤传感器、光存储、光伏产品及器件等产业的协调发展。

6. 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重点推动以数字电视片上系统芯片(SOC)为代表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高端通用芯片的发展。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聚焦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领域集成电路研发,开发量大面广的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及操作系统。支持多领域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分领域、分门类逐步突破智能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工业控制、金融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在可穿戴设备芯片、数字集群(PDT)、数字对讲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芯片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7. 信息安全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网络安全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互联网安全软件与服务、工业物联网安全、自主可靠芯片及智能硬件研发制造、信息安全系统产品等产业。大力推动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护、审计、测评、咨询服务产业,鼓励建立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安全态势大数据分析,以信息安全服务带动本地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品应用。

(二)高端装备制造。

1. 智能制造装备。

机器人。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专用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装配、焊接、切割、涂装、搬运、码垛、检测等工业机器人。积极培育、开发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安防、巡检、排爆、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加快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娱乐等服务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突破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关键技术,加大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机器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与应用,提升核心部件的自主配套能力。

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着力提高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数控机床整机技术,提高转台、刀库、导轨等核心模块研发和生产能力。开展整机动态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功能复合、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2. 航空航天。积极发展民用轻型飞机制造、通信导航设备制造、机场特种设备制造、飞机零部件及机载设备加工、飞机与机场设备维修等航空制造产业。大力引进机身部件、机载设备、机场装备、内饰配套及其他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参与通航产业。加快发展无人机产业。

3.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整车、车辆主要部件、轨道交通地面关键装备产品。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自动化供电、信号、通信与监控系统,自动检售票系统,站台屏蔽门及安全门系统。

4. 重大成套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冶金、乙烯等化工装置驱动用汽轮机、高效能燃气轮机等装备。研制开发与IGCC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配套的对流锅炉、辐射锅炉、气化炉和空分设备。探索发展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高端纺织成套装备等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装备。

5. 增材制造。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领域,发展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装备。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领域,发展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装备。医用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领域,发展仿生组织修复支架增材制造装备、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细胞活性材料装备等。

(三)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加快汽车整车制造,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改装车等。支持重点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系统,转向、减震与制动等底盘系统,电子电控系统等三大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技术和产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应用,着力推进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电控系统、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推进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研发生产和建设应用。

(四)节能环保与新材料。

1.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高端节能装备和高效节能产品,支持发展高效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装备、半导体照明、节能电机、换热器及热泵、变频控制、在线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开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气体提纯分离液化、水污染治理、垃圾和污泥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

2. 新能源。加快对传统能源的技术变革,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储能等技术和装备,突破新型光伏电池、大功率风电机组、大规模储能技术等产业核心技术。鼓励发展水力发电、核电配套、太阳能热发电、潮汐能发电、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能源装备。提升能源管理技术,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试点,加快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智能微电网系统、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

3. 新材料。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有机硅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等杭州优势领域新材料。加快发展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创新发展3D打印材料,推进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建筑工程、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育发展石墨烯、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材料。积极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探索发展航空航天材料、轨道交通材料、海洋工程材料等产业。加快研发新材料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五)生物医药。

大力研制基于新机制、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新化学实体,研发高端制剂创制技术,加快化学药大品种的技术再创新及制剂新产品、化学药制备技术的开发,加强大容量抗肿瘤无菌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加强中成药和中药新药的研发,鼓励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质控体系建设,推进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研发,研究中药材规范种植关键技术。积极发展重组多肽、治疗性抗体、免疫细胞治疗制剂、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药物等药物,研发配套基因检测试剂盒,推动干细胞、小RNA药物开发等技术突破性发展,推进高效工业酶制备、生物催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健康食品方面,积极开发保健食品、健康饮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重点开发医学影像设备、生理生化指标智能监测、重大疾病筛查、远程医疗专用设备、穿戴式医疗设备、智能保健装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和试剂;大力发展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人工关节等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设备;积极发展智能假肢、康复训练系统、重症监护救治系统、应急医学救援链装备及系统等智能化手术治疗康复和急救设备。

(六)时尚产业。

顺应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以时尚服装服饰业、时尚皮革制品业、时尚家居及休闲用品业、珠宝首饰与化妆品业、时尚消费电子及新兴制造业等为重点的时尚产业。以丝绸、服装、纺织面料等为重点,积极打造国际丝绸时尚中心、国内领先的女装和童装基地、国内时尚纺织面料基地。以皮革深加工和时尚设计为重点,大力发展时尚皮鞋、箱包、皮具配饰。以时尚家纺、家具、厨具、家电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时尚家居及休闲用品业。以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首饰、珠宝、纪念币、黄金制品、手表、化妆品、护肤品等产业。以发展可穿戴电子产品等新型电子终端产品、数字家庭产业和动漫产业为重点,逐步提升消费电子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制造、推广、营销、展示等各环节的时尚创意创新服务业。

(七)传统优势产业与历史经典产业。

1. 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提升改造纺织、食品、化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推动纺织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化纤行业差异化发展、纺织面料高档化发展、家纺女装丝绸行业时尚化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多样化发展。以开发安全、健康、营养食品为重点,加快对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高端化、环保型精细化工产品,全面提升精细化工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广应用能源梯次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节材型和装配型新型建筑材料。

2. 历史经典产业。积极推动特色产业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杭州丝绸、工艺美术等历史经典文化产业的文化魅力和竞争力。丝绸产业以发展高档丝绸服装服饰、高档丝绸及混纺面料、高档丝绸针织品、蚕丝被、家用纺织品、丝绸艺术品、刺绣等为重点,并加强以茧丝绸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医疗用品等新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工艺美术品以加强萧山花边、杭绣、杭州铜雕、陶瓷、王星记扇子等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为重点,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工艺美术创作生产中的应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大力实施强基创新工程。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核心领域创新,完善强基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工信经济核心竞争力。

1. 加强基础核心领域创新。

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为重点,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落实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动)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云计算与大数据、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行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争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以及未来网络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杭落地。推进超材料工业技术、量子通信技术、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等基础研发设施建设。

 

专栏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撑,推进名企名校名院战略合作,加快专利标准、设计研发、快速打样、检测测试、新产品导入、采购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综合平台建设,打造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和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传感器通信、控制器通信、工业网络及工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创建一批国内领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重点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其中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3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以上,院士工作站60家以上。   

2. 完善强基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三位一体”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发挥杭州高新开发区综合优势,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浙江大学科技园、中国美院大学科技(创意)园、省级高新区、科技新城、科技型特色小镇等为重点,高水平开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杭州互联网金融的现有基础,支持各类创新园设立创新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和产业。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交互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以创建人才特区、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着力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体系,集聚高端化、年轻化创新创业人才。

3.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形成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实施“杭州制造”标准引领工程,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杭州制造”先进标准体系,加快“杭州制造”标准、认证国际互认,推动标准和认证“走出去”。推进标准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标准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质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国际互认的GLP实验室,完善开放运行、资源共享和认证认可服务机制。

(二)加强“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 加强“两化”融合设施建设。

完善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物联网、数据中心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围绕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协议,实现人、设备和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2.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提升智能研发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水平。加快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大力开展“机器换人”,建立政府、企业联动的“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机制保障”共同推进机制,积极探索机器人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全方位应用。加快重大装备、关键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工业生产制造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综合利用率。

3.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

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支持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内首个工厂物联网技术标准、筹建工厂物联网国家级实验室和成立国家级工厂物联网产业联盟,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物联网核心技术并大力推广应用。实施“机联网”工程,鼓励企业探索建设“无操作工人车间”,形成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推动“厂联网”的应用,鼓励企业提高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实现生产过程、管理控制一体化,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推进云计算、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探索大数据在工业跨领域跨专业应用。开展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支持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工艺提升、过程控制优化。支持和鼓励第三方工业大数据平台和工业云平台建设,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

专栏二:智能化改造工程

基于安全可控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规划等仿真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提升研发制造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水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案例,创建50个“数字化车间”。利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建立制造资源协同管理平台,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实施10个“智能工厂”样板、300个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和100个“工厂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1. 推进产业技术改造。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满足消费新需求。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杭州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及条件,支持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工程,将中小燃煤锅炉、炉窑改造为燃气或用电锅炉、炉窑。注重把企业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

2. 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清洁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优势产业产品在外观设计、工艺流程、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积极引进培育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质量检测、标准支撑、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等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积极推进产业内部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间加强技术攻关、技术共享与技术交流。

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实施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倒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长效机制。积极对接财政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争取将去产能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资金奖补范围。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环保、能耗、安全等强制性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防止新增落后产能。

 

专栏三: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产业〔2016〕1055号),结合杭州市制造业发展基础和要求,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组织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绿色制造推广工程、高端装备发展工程、关键新材料发展工程、航天航空能力建设工程、电子信息升级工程、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优化提升中小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工信经济主体竞争力。

1. 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力引进央属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支持有条件的本土骨干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加快向跨国集团、全球总部企业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实施新一轮大企业大集团、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支持若干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100强及行业领头羊行列。

2. 优化提升中小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积极搭建中小企业服务云。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3.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制造业工艺和装备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办法,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实施产品“三包”及产品强制召回等制度,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打造“杭州精品制造”新名片。

 

专栏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

推进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工作。鼓励培育3—5家世界500强企业。深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智慧经济”服务企业基础数据库。改造和提升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推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加快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支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扶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   

(五)深入开展智慧化应用。

发挥杭州智慧经济产业优势,提升智慧应用宽带网络,推进智慧产业广泛应用,加快智慧应用产业化,建设全国智慧应用示范城市。

1. 提升智慧应用宽带网络。以创“两区”、办“两会”为契机,以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为要求,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建设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市域光纤到户全覆盖和城镇化地区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推进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和通信骨干直连点建设。普及第四代移动通信,参与制定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支持铁塔公司推进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际和本地网络交换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继续推进无线局域网(WIFI)的建设和免费开放,基本实现在公共服务场所、公共区域WIFI的广泛覆盖和有效开放。积极推进宽带海洋工程项目。

2. 推进智慧产业广泛应用。努力建设覆盖全市、惠及民生、服务产业、提升管理的智慧应用体系。拓展智慧应用覆盖范围,着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围绕城市、社区、村庄、商圈、园区等空间领域,稳步开展智慧应用示范试点。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管理和应用,智慧政务建设取得明显突破,不断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不断深化智慧城管应用,建设覆盖主城区的基于网格化和集成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打造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先行区,积极做好基于宽带互联网的智慧交通、智能驾驶应用试点。

3. 实现智慧应用产业化。打造一批具备杭州特色、国内领先的智慧应用模式,推进智慧应用系统化、集成化输出,加大产业联盟、市场共享、利益分担等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智慧应用产业联盟体系。围绕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社会和行业化应用体系建设等不同领域,加快智慧应用的市场化运作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智慧城市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专业服务机制,支持在智慧应用领域有优势的企业向外地拓展业务。

 

专栏五:智慧应用工程

围绕民生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就业、智慧文化、智慧能源等专项建设。围绕智慧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在制造业的应用。围绕智慧基础设施,以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为支撑,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功能保障有力的信息基础网络体系。加快智慧应用系统化、集成化建设和输出,加大产业联盟、市场共享、利益分担等商业模式创新。   

(六)拓展产业开放合作空间。

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两会”举办、“两区”创建的重大机遇,推进区域协调合作,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高端化、国际化水平,营造杭州工信经济开放发展新格局。

1. 加快产业走出去步伐。抓住“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建立完善产业走出去的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收购、联合经营、对外工程承包,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和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资源。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开辟“贸易+投资”新模式。提高“走出去”服务水平,加大对优势产业相关企业境外重点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

2. 推动区域协调合作。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合作,加大与周边省市合作力度,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共赢,加强区、县(市)协作,通过建设产业分园、产业飞地和开展产业协同等形式,推动产业共享发展。加快开展跨区域技术、生产、投资合作,协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联合设立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转移平台,合作共建一批国内重要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布局。

3. 加强招商选商。吸引相关领域大型央企国企、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境内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在杭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围绕龙头企业,引进相关领域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以各产业园区、基地等重大平台为载体,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推动税收、信用、监管、人才服务等体制机制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接轨,加快消除境内外资本、机构和人才进入杭州的壁垒,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招商环境。

 

专栏六:战略合作工程

围绕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重点园区,建成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形成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为主导的“创意、创新、创业”产业链生态体系。加强与国企、央企及杭州市经济顾问单位的对接,积极召开产业合作交流会,寻求产业合作商机,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大力推进名企名校名院战略合作,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升级版,为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开放合作空间。   

(七)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制造业服务化、集成化思路,创新服务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1. 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开展示范试点,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2.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强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工业设计之都”。

 

专栏七: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

工业云服务提升工程。深化众包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在企业的应用,聚焦设计环节,加强创新设计,推广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建立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和制造资源共享的工业云服务平台。

网络化协同制造工程。推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实现产品开发的深度协同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制造业服务化增值工程。推动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在线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客户的全天候实时在线智能信息服务能力,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动态升级和实时信息互动。

(八)着力推进绿色制造。

以建立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绿色改造提升,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工信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加快绿色改造提升。抓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大节能项目和企业节能行动,支持造纸、印染、电力热力、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深入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加快全市燃煤锅炉、窑炉淘汰改造,做好重点污染企业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立环境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落实新上高耗能项目用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从源头上控制新增用能量,进一步优化增量用能配置。加强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提升工业领域先进减排工艺技术水平,实现绿色生产。

2.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加强“城市矿产”的循环利用,开发研制高效提纯、回收利用设备及装置,提高循环利用水平。按照再制造产品的规范要求,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电动机、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等再制造发展。推广工业余热余压、热电联产、新能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雨水集蓄和废水回用等循环技术。

3.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工厂、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建设,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体系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及回收处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监管,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驱动机制,全面推行用能权初始分配、预算化管理、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制度,加强节能投融资机制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落实节能管理制度,继续实行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的“三控”行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分行业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专栏八:绿色制造工程

生产过程清洁化工程。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氨氮等污染物,削减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非常规污染物。

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工程。实施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提升工业锅炉、电机系统、变压器等通用设备运行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快再生资源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提高废旧材料、废旧机电产品等资源利用率。

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工程。加强煤电、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间的横向耦合生态链接,促进行业融合;利用工业余热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旅游业,推进工业适用生物质能示范项目,促进产业融合。

五、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将布局建设一批新的战略平台,提升发展现有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发展,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创新发展,钱塘江生态经济带统筹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园区特色发展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一区、两廊、一带、多园”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一区”引领发展。

一区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整合协同、联动发展”,支持杭州高新开发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大孵化器”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动临江国家高新区建设综合科技新城。力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努力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和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1. 杭州高新开发区。依托物联网产业园、智慧新天地、互联网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平台,建设智慧e谷,打造创新高地。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突出发展信息经济,着力建设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网络基础、物联网、互联网等一批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重点,进一步细分完善产业链。推动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一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形成新集群优势和新增长极。引导科技服务业等一批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和完善区域产业体系。

2. 临江国家高新区。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驱动推进“浙江智造”。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向高端智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打造杭州市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引擎、中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试验区。

(二)强化“两廊”创新发展。

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驱动全市工信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以城东智造大走廊为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化的核心,为全市工信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提供新动力。

1. 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文一西路、市域轨道交通杭临线为交通主轴线,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重点凸显沿线的梦想小镇、紫金众创小镇、云安小镇、云制造小镇、海创园、西溪谷、云谷等重要创新平台,聚合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以及阿里巴巴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整体上形成以东西向带状为主体、以特色小镇为节点串珠成链的城西科创大走廊,重点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打造成为浙江的人才特区、创新特区和创业特区,建设杭州“硅谷”。

未来科技城。依托阿里巴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构筑杭州主城区—未来科技城发展轴,重点培育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通信等产业,构建高端信息经济核心产业研发基地,全面推进信息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研发基础平台类软件,做专应用类软件,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实施创新应用试点,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新产品、新装备,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药物研发,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支持高效储能材料、垃圾清洁焚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设备、产品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2. 城东智造大走廊。以产业智慧化为特色,统筹市域东部地区的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智慧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创新及转型升级平台,通过江东大道、德胜快速路等交通干道的串联,集聚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中科院杭州科技园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江干钱塘智造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余杭新能源汽车小镇、大江东汽车小镇、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等一批智慧化特色小镇,积极推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构建全市智能制造集聚区,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运输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自动化、新材料等产业,做优做强“7+X”产业园,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以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义桥、益农等平台为协调互补,形成产业、空间融合发展格局。以互联网为依托做大做强以化纤纺织和机械制造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以创新为驱动集聚优化发展以钢结构、精细化工和时尚产业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以智慧为引领推进发展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跨界融合为特色,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

钱塘智慧城。依托江干科技经济园和东方电子商务园两大省级产业基地,发挥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资源,突出高端制造、“互联网+”等产业特色,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研发与制造、跨境电商、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杭州东部发展的新增长极。

杭州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智造谷”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终端等智能装备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大健康”产业。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打造“信息港”。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信息经济和时尚产业四大产业高地: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装备基础件及材料和装备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健康产业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和健康服务业;信息经济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及物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和信息安全产业;时尚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时尚服装服饰、时尚家居和时尚服务。

(三)加快“一带”统筹发展。

“一带”指钱塘江生态经济带,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中轴,自东向西梯次布局,涉及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四个区块。依托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建德经济开发区、淳安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区域经济规模,推动工信经济跨越发展。

1. 富阳区块。构建以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通信、现代纸业、绿色造纸和精铜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1+2+3+X”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信息经济,依托天安富春硅谷、银江智谷、浙江大华智慧(物联网)产业园等项目,打造千亿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省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基地。优化提升光通信、绿色造纸、金属深加工及制品产业,推动智能化改造和产业转型提升,打造省内重要的金属新材料产业和金属制品贸易基地。

2. 桐庐区块。加快制笔、针纺织服装、皮件箱包等传统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发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市场。推动水电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促进行业内协作配套。着力培育信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慧安防、磁性材料、生物医药及器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3. 建德区块。优先发展水资源特色产业,依托水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饮用水和饮品产业做大做强,打响建德水资源产业品牌。整合提升精细化工、建材水泥和碳酸钙、五金电器、纺织服装、日用轻工等传统产业,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提升发展。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机械制造、大健康、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健康器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4. 淳安区块。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打造生态绿色工业经济。做大水饮料产业,鼓励本土水饮料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淳安自有水饮料品牌。加快培育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

(四)推动“多园”特色发展。

加快发展以特色小镇、特色园区等为代表的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工信经济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加快形成一批集高科技研发、高科技制造、高科技孵化于一体的科创基地,培育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体系,形成全域创新氛围。特色园区通过临近园区归并或“一区多园”托管等形式,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园区整合提升,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集约联动共赢高效发展,推动各区、县(市)基本形成“1+N”模式的园区平台体系。着力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竞争力,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优化园区土地要素配置,提高亩产综合效益,优化管理体制,促进园区产城融合和绿色发展。

 

专栏九: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建设一批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高端医疗器械、时尚产业等为特色的小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以特色小镇为依托,培育一批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等现代制造元素向特色小镇集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生态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的景区,力争3年内规划建设30个以上省、市级特色小镇。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体制机制。

加强对工信经济创新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谋划实施,加大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任务的协调推进力度。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本规划与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落实。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深化改革创新。

进一步健全行业准入规范管理制度,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推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方式改革,充分激发企业投资活力。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配套制度,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按照国家“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加快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规定,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探索实施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利用杭州产权交易所平台,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优化配置用电、用水、用地等资源,加大对核心产业及重大项目的用地统筹力度。

(三)优化财税政策。

充分发挥各类基金的作用,加大对核心基础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大装备推广示范、企业技术改造,集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信产业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充分利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运用保险资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平台作用,精准提供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四)强化人才建设。

实施新一轮全球引才“521”计划,开展院士智力集聚工程,持续推进与“国千”“省千”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战略合作,培育形成以浙商系、高校系、海归系、阿里系为主的人才队伍体系,积极建设一批工信产业急需的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打造信息经济、跨境电商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7条”,积极探索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环境。

(五)完善服务监管。

实施精准对接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以服务专员活动为抓手,“点对点”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打造“一网式”政策平台,提高政策透明度、知晓度,促进线上线下政策服务互动,加快各项政策的兑现速度。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健全杭州强制性标准体系,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强监管,打击惩处制售假冒伪劣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组织等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工信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