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杭州经济形势通报新闻稿
时间:2016-02-01 16:15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的新要求和新期望,以“一号工程”建设为统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年经济“稳开高走、质效提升、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实现了高起点上的新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成为第十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10.2%,增速居全省第一、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7.69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10.6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5855.29亿元,增长14.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41.8:55.2调整为2.9:38.9:58.2

一、农业生产平稳、质量向好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92.13亿元,增长1.8%,GDP贡献率0.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个,累计85个;新建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62个,累计1324;创建省级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县2个。粮食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产量63.38万吨,增长1.3%。

二、工业总体趋缓、转型加快

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497.92亿元,增长5.5%,对GDP贡献率22.4%。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903.3亿元,增长5.4%。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2503.75亿元,增长0.5%。

重点行业支撑发展,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679.5亿元,增长54.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186.26亿元,增长16.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1050.96亿元,增长8.8%。高耗能行业生产下降,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3826.67亿元,下降6.4%。

新兴产业增速较快,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12.6亿元、1086.12亿元和877.35亿元,增长9.8%、13.5%和9.4%。

三、服务业高速增长、多轮驱动

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55.29亿元,增长14.6%,对GDP贡献率74.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9.73亿元,增长8.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15.29亿元,增长2.3%;金融业增加值978.03亿元,增长15.2%;房地产业增加值623.87亿元,增长14.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1807.55亿元,增长26.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162.01亿元,增长11.7%。

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全年文创产业增加值2232.14亿元,增长20.4%;旅游产业增加值719.68亿元,增长12.8%。

四、信息经济走在前列、引领发展

全市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2313.85亿元,增长25%,占GDP比重23%,比2014年提高4.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分别实现增加值844.71亿元、1234.45亿元、826.54亿元和326.17亿元,增长37.5%、35.5%、34.5%和33.5%;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物联网增加值分别为828.96亿元、1596.45亿元,221.58亿元和307.21亿元,增长29.6%、29.4%、15.3%和12.7%;电子信息制造、集成电路、智慧物流和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57.83亿元、42.54亿元、58.07亿元和15.77亿元,增长12.5%、8.6%、8.4%和1.5%。

五、创业创新氛围更浓、迸发活力

创新氛围浓厚。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支出70.15亿元,增长33.9%,增速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全市新登记企业6.3万户,增长17.6%,新设个体工商户7.16万户,增长27%,在册市场主体75.46万户,增长15.5%。

平台建设加快。临江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已达7个,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创新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各具特色的区域新增长极。至2015末,全省37个省级特色小镇中,杭州有9个。全市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有70家,14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占全国1/10。

创新成果丰硕。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7777项,增长20.3%,授权量8296项,增长49.4%。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472.2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5.2%,提高4个百分点。

六、投资稳步增长、结构优化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56.32亿元,增长12.2%。项目投资3084.24亿元,增长16.3%。举办G20峰会为基础设施投资带来机遇,完成投资1355.18亿元,增长34.8%,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7.9%;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分别增长12.8%、17.4%和67.2%,均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为5.1%,下降0.6个百分点,体现了投资结构的优化。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投资增长20.1%,提高2.9个百分点。先行指标回升为下一阶段投资增长提供动力之源。

商品房交易旺盛。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481.45万平方米,增长32.1%,销售额2136.78亿元,增长37.1%。

七、消费增速回升、业态升级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23亿元,增长11.8%,增速同比回升3.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4239.34亿元,增长12.3%,回升3.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457.89亿元,增长7.4%,回升1.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住房相关商品消费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家具、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65.8%和29.5%,同比分别加快31.0和13.5个百分点;日常基础刚性消费增长仍然坚实,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增长17.8%,提高5.0个百分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679.83亿元,增长42.6%,占全省35.2%;居民网络消费额1119.1亿元,增长38.2%。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总支出三分之一。

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自由行、自驾游、城市休闲、乡村采摘等渐成主流,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200.67亿元,增长16.7%。

八、出口保持增长、质量提升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132.43亿元,下降1%,其中出口3108.03亿元,增长2.9%,不含省属出口2760.72亿元,增长5.1%,增速同比分别回落5.8和5.1个百分点。

出口方式趋向合理,一般贸易实现出口交易额2693.23亿元,增长6.2%,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跨境电商成为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出口22.73亿美元。

出口产品结构趋优,机电产品出口1254.17亿元,增长5.5%,高于出口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高新产品出口394.94亿元,增长7.3%,高于出口增速4.4个百分点。

九、消费价格平稳上涨、生产价格走低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稳上涨,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涨幅分别为0.9%、1.2%、1.5%和1.8%。八大类消费品中涨幅高于平均值的有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全年涨幅分别为2.8%、3.9%、2.4%和3.5%。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涨幅分别为1.1%、1.4%和1%;交通和通信下降3.4%。

全市生产价格指数持续走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降幅分别为2.5%、2.9%、3.3%和3.5%。34个行业大类中,价格指数下降的有25个,下降面73.5%。

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42元,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8316元和25719元,增长8.3%9.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8。工资性收入比重仍最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为28891元和15860元,分别增长4.5%和7.1%,占比59.8%和61.7%;转移性净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为8072元和2249元,增长22.5%和21.8%。

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33818元和19334元,增长5.1%和8.5%。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最高,达17.2%;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支出增速最高,达18.3%。

十一、财政收支平衡、金融支持增强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238.75亿元,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3.88亿元,增长9.8%。分税种看,增幅居前的有:个人所得税,增长35.1%;改征增值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19.4%、17.8%和16.8%。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5.48亿元,增长15.6%。

全市年末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29863.83亿元,增长13.9%,贷款余额23327.95亿元,增长9.3%;新增上市公司9家,累计118家,至年末上市公司融资额3008.58亿元;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家,累计55家;全年新三板挂牌企业130家,浙江股交中心新挂牌企业450家。

总体来看,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发展中三大需求增长乏力、新旧动力转换尚需时日、资源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下一阶段,需继续深入推进“一号工程”建设,突出创新驱动、加强招商选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服务,努力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