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6〕115号)
时间: 2016- 11- 10 10: 35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1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9日 

 

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60

(一)发展现状………………………………………………………………………………………………60

(二)面临形势………………………………………………………………………………………………6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62

(一)指导思想………………………………………………………………………………………………62

(二)基本原则………………………………………………………………………………………………62

(三)发展目标………………………………………………………………………………………………63

三、产业导向…………………………………………………………………………………………………63

(一)以“医”为主体,大力发展医疗及相关第三方服务………………………………………………63

(二)以“康”为支撑,培育发展康复护理及疗休养业…………………………………………………64

(三)以“养”为特色,加快发展养生养老产业…………………………………………………………65

(四)以“健”为纽带,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66

(五)以“药”为重点,创新发展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67

四、空间布局…………………………………………………………………………………………………68

(一)一核……………………………………………………………………………………………………68

(二)两带……………………………………………………………………………………………………68

五、主要任务…………………………………………………………………………………………………69

(一)聚焦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推动突破发展………………………………………………………69

(二)打造一批健康产业集聚平台,促进集约发展………………………………………………………69

(三)推进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70

(四)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壮大市场主体………………………………………………………70

(五)实施一批健康产业创新计划,加快转型升级………………………………………………………70

(六)启动一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更新健康理念………………………………………………………71

六、保障措施…………………………………………………………………………………………………71

(一)加强组织领导…………………………………………………………………………………………71

(二)强化政策统筹…………………………………………………………………………………………72

(三)推进试点示范…………………………………………………………………………………………72

(四)夯实人才基础…………………………………………………………………………………………72

(五)加强服务监管…………………………………………………………………………………………72

 

杭州市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和健康生产,是以维护和促进人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产业,涵盖了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产品需求,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就业系数高、增长确定性强等特点。发展健康产业,不仅是惠民生、提升人民健康品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内需、促就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市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2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4〕74号)等文件精神和《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生活品质之城打造和“十二五”期间对十大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我市的健康产业已初具规模,为“十三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产业基础扎实。2015年全市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50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7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0%。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占健康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6%;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制造业及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7.67亿元,增长14%,较二产增加值增速高8.4个百分点,占健康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4%。全市健康产业规模以上单位共计937家。其中,工业及建筑企业202家,占21.6%,服务业单位735家,占78.4%。健康产业规模以上单位2015年实现收入1937.63亿元,比上年增长4.6%。

专栏1  健康产业分类别增加值(2015年)

 

        2.发展特色显现。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省人民医院、省妇保、省儿保、省中医院、市一医院等一批省市级高端医疗资源在杭州形成集聚。疗休养、保健、运动休闲作为特色潜力行业,多年来一直被重点培育,疗休养床位和接待人次居全国领先地位;保健行业增长迅速,铁皮石斛类、蜂产品类、五加皮酒类保健产品区域性特色优势明显;淳安绿道骑行和水上运动,富阳滑翔伞,临安青山湖环湖绿道、高山滑雪、湍口氡温泉等运动休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健康信息产业已形成以一批上市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3.集聚效应明显。健康产业已经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辐射带动有力的健康产业集聚平台正茁壮成长。健康信息产业有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中国智慧健康谷等;生物医药产业有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富阳富春药谷小镇、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养生养老产业有余杭、临安、建德、桐庐、淳安等区、县(市)的一批养老养生综合体、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园区1个,省级智慧医疗产业基地1个,省市级健康小镇5个,市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3个。

专栏2  “十二五”健康产业主要集聚平台

1. 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 省级智慧医疗产业基地: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3. 省市级健康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省创建类),富阳富春药谷小镇(省创建类),临安颐养小镇(省培育类),长乐创龄健康小镇(省培育类);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市级)。

4. 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城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桐庐富春山健康城,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

4.产业创新加快。自2012年以来,市属医院累计1856余万人次的门急诊患者享受到市民卡“智慧医疗”诊间结算带来的便利,获评“2013年度中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2015年我市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成为全国首个达标四级甲等的省会城市。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逐步增强。九源基因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升白细胞特效药吉粒芬(rhG-CSF)、第一个预防血栓形成药吉派林(LMWH),以及国内唯一采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生产的升血小板药吉巨芬(rhIL-11)。贝达药业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化学制药行业和浙江省企业第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诺尔康神经电子的听觉损伤防治技术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打破了进口人工耳蜗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医惠科技、银江股份、创业软件、观澜科技等一批高新区健康信息企业在“智慧医疗”领域加快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发展。

虽然我市的健康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二是个性化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且整体缺乏活力和效率;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仍需加强,缺乏新药、高端医疗设备等健康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四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特别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高端护理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五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和区域不平衡现象并存;六是健康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行业诚信度较差,亟须加强监督和指导。

(二)面临形势。

根据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发展经验,以及国内外环境与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市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1.健康理念转变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发展新契机。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健康不再是简单的“非病理”的生理状态,而是身、心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人一生关注的永恒主题。同时,经过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高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2.技术突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入21世纪,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生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不断交叉、融合发展,催生了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新型健康产业业态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极大拓展了健康产业发展空间。以高新区为龙头,我市在智慧医疗等领域已有较好发展基础。

3.改革深入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将为企业营造更有序、更规范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拓展新领域、新市场,逐渐形成一个规模更为庞大、运转更为高效的健康产业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加快健康产业市场化进程,培育出健康产业航空母舰。

4.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国务院、浙江省和我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从市场准入、财税政策、要素保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要求将健康的理念贯穿到政府的施政理念中,将给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机遇。

5.消费促进加快产业规模扩大。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仍是稳增长的第一要务,健康消费又是扩内需的主要潜力点所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健康消费支出水平还很低。2013年国内人均健康支出367美元,不到日本(3965美元)的十分之一(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当前,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我市2012年底老年人就达到127.8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26%,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围绕老年人的相关健康服务消费需求巨大,增加包括健康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国内健康产业规模的扩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提升杭州、服务全省、示范全国”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医、康、养、健、药”五大发展方向,以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企业培育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要素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全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依靠市场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产业领域,提高健康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同时,增强政府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职能,有效发挥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深入分析各区、县(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地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合理规划健康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形成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良好局面。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巩固和完善医药卫生领域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建立“提升杭州、服务全省、示范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生命科学、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拓展健康产业范围,鼓励发展健康产业的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坚持资源整合、融合发展。把健康产业发展,与智慧经济、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与促进就业、全民健身、养老服务、公共卫生等民生工作密切联系,深挖政策潜力,整合多方资源,合力推进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做强做大一批业内领先的健康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健康品牌和产业集群,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建立覆盖生命全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和发达的健康产品制造体系,打响“健康服务之都”新名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成为全市重要经济新增长点。到2020年,全市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体系更趋合理。医疗服务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康复护理、健康养老、医药研发、健康保险、体育健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改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更加明显。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市“一核、两带”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小镇等主要节点建设成效显著。到2020年,建成各类健康产业平台10个以上。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制约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更加有效,居民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政策支持、市场规范、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产业导向

(一)以“医”为主体,大力发展医疗及相关第三方服务。

1.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着力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疗监管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监管效能,提升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医疗服务主体作用。促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领域。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上规模、高层次的二级甲等医院以上建设标准的综合医院和老年医疗、精神卫生、儿科、产科等非营利性专科医院,以及在新建城区、开发区、大型住宅区、中心镇等医疗资源配置相对薄弱区域举办医疗机构。

2.努力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支持省、市、县级中医医院输出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3.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实施推进医疗卫生国际化行动计划,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项目引进为载体,健全机制、多措并举,构建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化医院试点,依托省、市重点医院,引入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国际化医院管理团队,设立国际化医疗中心和国际化医院,促进临床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医药研究等领域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为120用户提供在线双语支持、医疗急救费用担保等全流程国际医疗保险绿色通道服务;探索建立国际医疗急救转运体系,加强与国际SOS组织的紧密合作,提升航空医疗救援水平。积极推动市属医院与国际知名保险机构深化合作,建立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费用结算相衔接的支付体系。建立外籍人才和国际赛事活动医疗保障机制,着力做好大型国际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专栏4  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布局

1. 主城区区块: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国际医疗中心、杭州市红会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特色)、杭州市中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中医特色);

2. 城东及下沙区块:杭州市下沙国际医疗中心(邵逸夫医院国际医疗中心);

3. 城南及滨江区块:杭州市滨江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浙医二院国际医疗中心)、浙江西子国际医疗中心;

4. 城北区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医院;

5. 城西区块:浙医一院国际医疗中心(余杭仓前院区)(筹)、高端特色医疗中心(临安青山湖科技城)。

    4.培育发展医疗相关第三方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中心等医疗相关第三方服务。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支持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云平台、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医药科技成果转让、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健康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利用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将健康产业的服务贸易纳入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总体战略,扩大健康服务的对外投资和贸易,打造国际健康服务贸易品牌。支持第三方服务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产重组、定向增发、吸收合并等手段,吸纳优质资产、优势项目进一步做强做大。鼓励其他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大第三方服务市场规模。

(二)以“康”为支撑,培育发展康复护理及疗休养业。

1.加快发展康复与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各类康复机构。重点培育神经康复、肿瘤康复、骨科康复、风湿性疾病康复、工伤类康复及残疾人康复等细分康复市场,构建由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展,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各种类型的康复机构,探索建立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机构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鼓励康复机构以连锁经营方式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引入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大康复与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专栏5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 残疾人康复:到2020年,市级和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及各县(市)都建有1所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新增残疾人康复床位600张。

2. 残疾人托养:到2020年,市级和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及各县(市)都建有1所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平均每百名残疾人的托养床位达到3张以上。

2.支持发展疗休养行业。紧密依托疗养院,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中西医医疗技术和传统康复养生手段,为人们提供保健养生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场所和服务,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疗休养行业,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端疗休养需求。着力在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湖(西湖、湘湖、千岛湖)规划布局一批特色疗休养机构,形成特色疗休养产业群,形成集湖滨疗休养、风景疗休养、山地疗休养、森林疗休养于一体的多元化疗休养行业发展格局。创新思路,突破体制障碍,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疗休养行业模式。

(三)以“养”为特色,加快发展养生养老产业。

1.支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支持医疗机构与1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建立稳定的医疗合作联系,定期提供上门诊疗等服务;支持100张以上、5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提供医疗服务。支持5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置独立的医疗机构。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鼓励利用闲置低效医疗床位开发护理型床位。到2020年,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养老床位的60%;每百名老人有护理型床位2张,其中80%为以长期照护为主辅之以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不少于20%为以医疗护理为主兼顾长期照护的老年护理机构床位。

——提升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水平。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重点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鼓励城乡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推动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大养老服务领域智慧应用,加快构建安防急救、主动关怀、亲情通话和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智能养老服务网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资本以新建或改扩建形式举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增强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能力。支持和规范老年地产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建设。

2.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体制机制,释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潜力和活力。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推进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计划。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打造清河坊历史街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中医养生特色街。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

——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制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推进各类机构根据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推动传统型中医师培养项目,培养一批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的中医临床骨干力量。

——丰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产品。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3.加强健康食品开发及生产。重点围绕增强免疫功能、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类型,开发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支持“浙八味”等地道中药材种植栽培和加工炮制。加强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铁皮石斛类、蜂产品类、保健酒类和维生素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殊膳食用食品市场。

4.促进健康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省级运动休闲、老年养生示范基地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林、牧、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化妆、婚庆、摄影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鼓励优质医疗机构、疗休养机构和旅游服务机构、旅游休闲基地(目的地)加强合作,开发多种类型的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出杭派养生之旅、中医养生之旅、智慧养生之旅、生态养生之旅等特色体验活动,大力培育富有我市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不断拓展国内外健康旅游市场。鼓励针对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游乐养生、美食养生等特色养生产品。重点开发针对老年人和亲子的健康旅游细分市场,打造一批老年和亲子健康旅游优质品牌。加快建设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小镇、街区、主题酒店、示范基地。

(四)以“健”为纽带,积极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

1.加强健康体检、监测和综合管理。深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和服务项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引进国际高端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培育高端健康体检市场。鼓励和支持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加盟连锁经营和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向综合性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发展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新型组织,提供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制定中医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丰富中医健康体检服务。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将国民体质监测与市民体检相结合,整合体卫器械与技术力量,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两报告、三处方”试点工作,探索可学、可推广的“体卫合作”新模式,构建完善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

2.支持发展健康咨询、教育与文化产业。培育专业化健康教育与培训及营养、疾病等方面咨询机构,深入社区、乡镇和单位开展各类健康咨询服务。重视市民心理健康,鼓励举办各类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诊所、门诊部。支持运用智慧健康技术开展在线健康教育、健康知识宣传、网络诊疗咨询等新型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支持创作健康文化精品,举办健康促进论坛、群众性健康文化活动,培育发展健康文化产业。加强各类社会公益性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积极挖掘、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基地、宣传网络建设,采用讲堂、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宣传。

3.推动健康金融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健康保险机构,并引导其加强与健康服务机构合作,鼓励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责任险等多样化保险产品供给。探索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序推进并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招标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或参与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4.培育发展健康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健康监测等健康信息服务业态。鼓励签约医生利用所在单位的云医院、网络平台、健康咨询热线、手机及电视终端等多种途径,为签约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咨询互动服务。整合联通海量数据,大力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产业发展。以提供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处理和存储、数字内容服务为关键环节,积极构建健康信息服务产业链,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集群。以省“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为契机,组织实施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攻关等重大专项,突破一批瓶颈技术,抢占全国健康信息产业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5.加快发展体育健身相关产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富阳、淳安、建德、临安、桐庐、余杭等地的水上运动、山地运动、户外拓展运动设施,加快完善市域健康步道体系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一批特色运动休闲基地,促进体旅融合、康体结合。运用“互联网+”体育场馆资源,提升体育健身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健身场馆及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增强复合经营能力。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行业发展。

——加强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广和宣传。立足当地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参与面广、操作性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以绿道骑行、跑步、水上运动、广场舞等为重点,加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品牌的塑造和推广。通过优势项目、大型赛事和知名运动员带动,鼓励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游泳、球类、轮滑、滑冰、登山等体育项目培训,培育一批品牌优、效益好、信誉佳的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含业余体校)、社会组织、俱乐部等,开展社会足球、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培训活动。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以成功申办亚运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大会等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和国家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为契机,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各类体育赛事。

——大力发展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以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运动器材装备,重点发展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健身器材、体育训练竞赛器材、运动服装、水上运动产品、船艇等用品和装备。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打造特色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五)以“药”为重点,创新发展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仿创结合、以创为主”战略,重点推进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等药物领域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积极研制符合国际药品标准的化学药及其高端制剂,重点推进靶向抗肿瘤创新药物和新制剂的产业化。积极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防治疫苗、联合疫苗等药物。发展个性化治疗和精准治疗药物,开发精准靶点筛选技术,建立从基因检测到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技术体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和具有中医临床特色疗效的名医名方、专病专方的开发。围绕重大疾病领域,推进一批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研发和产业化。发挥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老字号品牌效应,扶持发展优质中药饮片。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争取部分中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提升中药工业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加大化妆品行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

2.培育发展医疗装备及器械制造业。主动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精确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需求,加快医疗装备及器械产业链培育建设,主攻产业链短板,招引一批现代医疗设备龙头企业,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制约,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加强多学科技术集成创新,开发超声影像、核磁共振、CT、数字化X射线机、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大型医学诊断设备。顺应智能化、便捷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可穿戴设备、家用便携式诊疗与康复设备等新型设备。鼓励开发人工关节、牙种植体、植入性智能假肢、人造皮肤、人工骨等组织工程产品。进一步做强内窥镜、注射器、微量泵、医用导管、护理设备等特色产品,打造完整产业生态链。

3.创新发展医药流通业。鼓励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推动药品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完善医保定点药店布局,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支持老字号药店、知名商标、知名商号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网上交易。发展健康产品会展服务,打造健康产品会展平台。整合医药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资源,规范发展B2B、B2C、O2O等形式的医药电子商务,推动药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互联网金融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医药流通商业模式和业态。

四、空间布局

坚持“集散结合、以集为主,覆盖城乡、分工合理”的健康产业布局原则,依托各区、县(市)的资源禀赋,以主城区为核心,统筹全市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核、两带”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

(一)一核。

“一核”指主城区,是全市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依托主城区丰富的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以及在交通条件、人口规模、要素集聚、服务经济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鼓励存量房产的利用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大力推进健康产业集聚区域的各项配套功能提升,打造一批特色化、精品化的健康产业集聚平台。重点促进高端医疗、康复与护理、健康信息、健康金融、医疗相关第三方服务、健康体检、健康旅游与文化、体育健身等领域的提升发展,强化其在全市、全省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形成集聚健康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健康产业高地,增强其对全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二)两带。

“两带”指“三江两岸”健康产业发展带和西部山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

——“三江两岸”健康产业发展带,指“三江两岸”的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等两岸辐射区域。主要依托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江东江海湿地健康游憩带、大江东生命健康产业园、杭州奥体博览城、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萧山中国智慧健康谷、湘湖智慧健康小镇、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富阳富春药谷小镇、桐庐富春健康城、建德悦养小镇等重大集聚平台的布局,积极引进一批符合各区特点的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信息、体育健身、康复与护理、健康旅游等健康产业领域,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西部山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主要包括西部余杭区、临安市的广大山地区域,从百丈镇、径山镇、瓶窑镇经临安城区,一直到清凉峰镇、湍口镇等。充分利用该区域的生态景观资源、山地资源、温泉资源等优势资源,加快长乐创龄健康小镇、临安颐养小镇、临安湍口温泉小镇等平台的搭建,引进知名健康服务机构,促进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山地运动健身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加快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聚焦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推动突破发展。

在围绕“医、康、养、健、药”五大发展方向推动健康产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主攻方向,抓好关键环节,着力选择一批有特色、有基础、前景广、潜力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推动健康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

专栏7  健康产业聚焦五大重点领域

1. 集聚国际化医疗资源。以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医疗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医疗机构、人才和合作项目,打造国际化、优质化就医环境。

2. 提升智慧化健康服务。以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和基于智慧技术的医养护一体化等为重点,以智慧医疗产业基地等平台为依托,积极打造健康信息产业链,创新健康服务业态,扩大智慧应用。

3. 发展专业化健康金融。积极引进知名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和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落户杭州,不断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

4. 促进高端化健康生产。重点支持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和创新药物;加强新型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健康食品的研发生产和传统营养保健食品的品牌建设。

5. 培育品牌化体育产业。以名赛、名人、名品为龙头,大力培育运动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进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产业的集群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二)打造一批健康产业集聚平台,促进集约发展。

加快产业基地(园区)、集聚区、特色小镇等健康产业集聚平台的规划建设,通过重点集聚发展平台的榜样效应和带动效应,引领全市健康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1.强化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管理。发挥各区、县(市)比较优势,打造一批业态优势明显、集聚效益显著、带动辐射广泛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区。鼓励各区、县(市)在建设用地、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加大对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2.加快健康小镇规划建设。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坚持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成为“十三五”时期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型平台和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增长点。

专栏8  健康产业重点集聚平台

1. 上城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

     2. 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3. 杭州未来科技城健康产业基地

4.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5. 大江东生命健康产业园

6. 西湖区健康产业园

7. 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

8. 桐庐富春健康城

9. 湘湖智慧健康小镇

10. 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

11. 富阳富春药谷小镇

12. 长乐创龄健康小镇

13. 临安颐养小镇

14. 建德悦养小镇

3.提升健康产业集聚平台的集约发展水平。加强对各类健康产业集聚平台的统筹规划,促进健康产业重点园区(基地)、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小镇、特色楼宇、众创空间等不同类型载体协同发展。支持杭州高通量新药筛选中心、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科创中心、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作用,辐射和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区域性健康产业集群品牌。

(三)推进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在健康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平台,谋划和推进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引领作用明显、带动效应显著的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增强健康产业发展后劲。

1.加强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管理。积极谋划和滚动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式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筹划建立市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强化对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储备、招商和管理。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服务业三级协调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2.夯实健康产业项目要素保障。城乡规划要按规定落实健康产业相关设施用地和控制要求。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地政策和节约集约的健康产业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上予以倾斜,并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支持通过盘活存量房产和土地,合理利用楼宇、街巷空间等方式,保障健康产业发展空间需求。引导和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健康产业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创投引导基金的导向作用,支持设立健康产业创投机构、天使投资基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医药企业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推动符合条件的健康产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将健康产业纳入各类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并加大支持力度。

(四)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壮大市场主体。

采取抓大不放小策略,加强国内外健康产业企业的引进和科创型健康产业小微企业的培育,完善梯队培育机制。

1.培育壮大健康产业骨干企业。鼓励健康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优化产业链,加快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完善产业链、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创新发展,培育一批健康产业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积极开展企业规范和上市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加大对生物医药、健康信息、医疗相关第三方服务、医药流通等健康产业领域企业的上市培育力度。

2.扶持发展中小微健康产业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微健康产业企业参与大型企业服务流程协作,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颖、专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利用开发区、高新区、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小镇、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产业载体,建设一批双创基地,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健康产业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系统梳理一批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参与各类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梯度培育体系。

(五)实施一批健康产业创新计划,加快转型升级。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着力建设智慧健康系统,提升健康产业附加值,促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1.增强健康产业创新能力。开展多单位、多学科重大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攻克一批新药研发、健康预防、筛查、监测、干预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协同创新载体以及国际医学中心、创新基地等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支持医疗、生物医药、第三方服务、健康信息、健康管理以及大数据、移动终端、股权投资、商业保险等领域企业和行业组织,组建行业内或跨行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协作。

2.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以县域为单位,建立医学临床检验、临床病理诊断、临床影像会诊、临床心电会诊、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辐射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市属医院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成果,结对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学影像会诊、心电会诊、消毒供应、慢病联合诊疗等四大中心,形成明确的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3.深入推进“互联网+”健康。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和居民健康卡“两卡合一”,全面开展就诊一卡通和智慧结算工作,实现市、县两级医院市民卡智慧结算全覆盖。建设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医院自助服务平台,实现市属医院就医全自助。实施分时段全预约工程,全面推行市属医院就诊全预约。建立标准统一的电子病历,并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完善市和区、县(市)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立市级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在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不同单位之间的联通共享。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以社区养老为基础,搭建智慧养老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基于智慧技术的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数据库建设,开发面向广大城乡居民的健康服务系统,培育基于移动医疗数据采集和健康评估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六)启动一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更新健康理念。

持续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树立科学健康观。

1.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推动卫生计生、教育、民政、宣传等部门整合资源,深入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形成全方位健康素养传播、展示和教育体系。加快设立覆盖城乡“健康咨询”热线。发挥好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平台作用,完善企事业单位及公交、车站、公共场所健康宣传设施。组织健康教育专家团、讲师团和志愿者宣教团,深入开展大型健康系列讲座和咨询活动。

2.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全全民健身运动组织,鼓励更多单位向市民开放健身和运动场所。研究制定科学、权威、严格的急救培训考核制度及复训体系。加强对警察、导游、保安、体育教师、驾驶员等重点人群的急救技能培训。有序推进普通市民急救技能和知识的普及提高。切实执行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提倡文明健康饮酒方式。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和自发组织各类健康产品消费促进活动。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普及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加强对幼儿园、学校、医院及集体用餐单位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制度,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地区间的统筹协调。把健康产业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主题,加强健康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推动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健康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政策绩效评估。

2.健全行业发展和自律机制。推动健康产业及各细分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业内协调、行业服务、监测研究、标准制订、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行业信誉维护,以及会员与政府沟通桥梁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发展机制,促进健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政策统筹。

1.加强政策整合。深入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14〕74号)。优化财政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加大对健康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在美丽杭州、信息经济、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充分重视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价格等政策手段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2.完善政策配套。探索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促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和空间布局合理优化。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出台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适时出台引导和促进健康服务消费的支持政策。细化落实医养护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医师多点执业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措施。

(三)推进试点示范。

1.扎实推进各项试点示范工作。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载体,积极谋划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要平台、骨干企业的试点示范。重点在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智慧医疗、医师多点执业、医养结合、健康小镇、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做好国家、省级试点示范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2.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的跟踪和指导。对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试点示范的健康产业项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或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对于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主体每年应对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提交总结报告,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示范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夯实人才基础。

1.加大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在杭高校加强健康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对接合作,建设一批实习、见习基地,促进所学专业与岗位技能的结合。

2.加强健康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研究制定高端医疗、智慧医疗、医药研发、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领域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在全市的各类引智、引才计划中,加大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健康人才培训机构。

(五)加强服务监管。

1.完善服务标准和监管。健全健康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整顿和规范健康相关产业秩序。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进行管理。

2.发挥各类活动平台作用。支持主流媒体深入广泛宣传健康产业品牌企业的成功典型,提高健康产业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充分利用西博会等会展平台和大型国际赛会活动,举办健康产品博览会、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行业性活动品牌,增强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