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6〕105号)
时间: 2016- 11- 10 10: 02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0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26日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  录

 

前言……………………………………………………………………………………………………………36一、“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36(一)主要成效………………………………………………………………………………………………36

(二)基本经验………………………………………………………………………………………………38

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39

(一)发展机遇………………………………………………………………………………………………39

(二)面临挑战………………………………………………………………………………………………40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40

(一)指导思想………………………………………………………………………………………………40

(二)基本原则………………………………………………………………………………………………40

(三)发展目标………………………………………………………………………………………………41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42

(一)深化“两区”建设,构建农业发展平台……………………………………………………………42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42

(三)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促进要素集聚整合……………………………………………………………43

(四)培育主要产业集群,推进农业转型升级……………………………………………………………45

(五)加快设施装备改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48

(六)坚持产管并举方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9

(七)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50

(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50

五、重点建设工程……………………………………………………………………………………………51

(一)主要农产品保障供给工程……………………………………………………………………………51

(二)主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51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程………………………………………………………………………………51

(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51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52

(六)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52

(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2

(八)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工程………………………………………………………………………………52

六、保障措施…………………………………………………………………………………………………52(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规划实施…………………………………………………………………52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52

(三)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农业发展条件…………………………………………………………………53

(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53

(五)推进依法治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53

(六)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农业发展空间…………………………………………………………………53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两会两区”举办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等重要机遇。为了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和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杭州”,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委〔2013〕3号)等,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杭州市所辖的整个行政区域,重点为江干、西湖、萧山、余杭、富阳、滨江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和桐庐、淳安、建德、临安四县(市);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期限为2016年—2020年。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1.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13亿元,比2010年增长4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2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9元,比2010年增长95.5%、年均增长14.3%,增幅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10年的2.21∶1缩小为1.88∶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85.85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6分,53项评价指标中有16项位列全省第一,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

2.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实施了新一轮地力提升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场)、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开展标准农田地力提升35.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71万亩,实施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市级示范基地7441亩;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设施栽培面积达40.03万亩;农机总动力299.46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3%;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425个、面积13万亩,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3. 农业区域布局扎实推进,主导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到2015年底,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24个,面积67.93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初步形成了萧山和大江东规模养猪、蔬菜、水产品,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富春江沿岸蜜梨,桐庐蜂产品,西湖龙井茶等特色产业聚集区和优势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4.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业经营水平有效提升。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产业体系为契机,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底,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骨干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27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6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市级104家;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141个。

5. 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日趋明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应用,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到2015年底,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21个、面积145.6万亩,认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1255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10大试点城市之一,全年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浙江省名牌产品69只,浙江名牌农产品24只,“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多年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列。

6. 循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布设土壤环境定位监测点167个,建设渔业环境检测站市级信息平台1个、区县(市)级监测站点55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6675个,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污染整治和生态达标验收915家;生态化改造养殖塘3.98万亩、增殖放流2.5亿尾,科学划定渔业禁限养区、整治区面积10.95万亩。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累计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约81.11万吨;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6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8.79%;桐庐、淳安被列为省首批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样板。

7. 农业多项功能不断拓展,信息管理应用稳步推进。积极拓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果园、茶园、菜园、渔场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底,拥有农家乐特色镇村149个、农家乐旅游点360个、农家乐经营户36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产值32.2亿元。加强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60亿元。相继建成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8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0个,以及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数字渔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外来动物报验及其产品监管系统、“两区一基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启动构建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监管的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

(二)基本经验。

1. 坚持政策引导,把项目扶持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市委〔2013〕3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措施,先后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菜篮子”生产以及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新型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强资金整合、项目管理,做大做优项目,提高资金绩效,有效发挥了支农项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五年共实施各类支农项目1.83万个,市财政累计投入10.6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 坚持示范带动,把“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坚持以农业“两区”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农林、水利、财政、科技、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集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经营机制与平台,在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及增加农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推向了更高层次,使“两区”逐步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效安全的示范区。

3. 坚持创新驱动,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与方式,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抓,紧扣发展主题,多措并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增长”要求,紧紧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实现了在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举措,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有新探索,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上有新作为,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上有新突破,在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上有新成效,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坚持育强扶优,把提升产业化水平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大力培育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服务与流通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网络营销、产品创新等方式支持优势型、规模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产加销各环节有效衔接和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5. 坚持绿色发展,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四美”杭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提升为目标,“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为重点,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的总要求,积极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县创建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格局,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新常态下“四化”同步推进,为现代农业提供深刻发展背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给杭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为此,杭州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提出要更加自觉用好“两会两区”带来的独特机遇,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把建设新型现代都市农业作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四美”杭州,开创杭州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发展新局面,探索具有杭州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着力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机制,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同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农业“五个百万”基地和“一区一镇”建设,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力、主导力和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与发展空间。这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重要布局,将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更多红利,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提供新的发展活力。

3. 新一轮产业变革逐步兴起,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农业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农业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趋势和时代特征。近年来,杭州市从实际出发,在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设施和新装备,推动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与业态,加快传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模式改造,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必将对农业各环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程,为杭州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 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了新趋势,对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杭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人口密集区,居民收入水平已处于同等城市前列,总体消费层次高、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大交通、大物流的日益完善和城市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杭州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拓展农业文化、休闲、体验功能,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承接更多城乡消费群体,全方位地满足周边城乡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现代都市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1. 农业发展空间持续萎缩。总体来看,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资源有限。随着全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导致优质耕地大量占用、近郊生产基地逐年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趋势难以遏制;尤其是环境整治力度的逐年加大,许多养殖基地和场舍的拆除、禁限养范围的扩大,使得农业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加之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管护不力,集约化、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仍偏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已成为影响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箍咒”。

2. 农业比较效益总体下降。随着农业进入“高成本、低补贴”时代,杭州作为地处经济发达区域的省会城市,农业更是受到农产品价格约束和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压力影响,市场环境与生产要素的制约效应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在市场波动、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市粮油、茶桑果、蔬菜等产业受到冲击较大,农产品竞争力趋弱,市场风险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提价不增收等现象已是常态,成为制约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 农业安全保障隐患依存。当前,杭州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影响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的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同时,传统农业改造迟缓,稳粮增效难度增大,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稳定提供多元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城乡居民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升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亦加深了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农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任务更加繁重。

4. 农业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在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杭州农业发展和创业创新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束缚。具体表现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遭遇瓶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农业生产要素不断流失;村集体经济改造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等进展缓慢,农业治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继续推进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矛盾逐渐增多等。在新旧矛盾的综合叠加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惠民生、激活力”为方向,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进一步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富民增收”主线,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障有力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新一轮跨越,为发展“三生”农业,建设“美丽杭州”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样本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为主题,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四美”杭州为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走资源持续利用与产业协调融合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农业发展品质,实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2.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总体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衔接、协同推进,通过城乡统筹、工农互促、产业融合与主体合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四化”同步,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和主体之间协调一致、利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3.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把改革与创新作为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的核心要素,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

4. 坚持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为抓手,按照发展、提高、整合、集聚并重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资金、技术与产业优势,强化三产联动与多元融合,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 坚持强农惠民,共享发展。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发展机制,完善强农惠民政策体系,找准短板,精准扶农,持续发力,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让全体人民更多分享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按照构建产业体系,补齐发展短板,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繁荣与进步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方式创新,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力争将杭州打造成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和现代都市农业强市,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和杭州特点的集约、高效、生态、安全、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达到95分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大助农增收扶持力度,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拓展农业增收空间和渠道。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00元。

2. 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五个百万”城市农业保供生产基地,着力增强主城区“菜篮子”基地直供直销、鲜活农产品淡季和灾期的供应能力。主城区蔬菜、猪肉、水产品自给率分别保持在70%、52%和70%以上,主要农产品结构性、均衡性、安全性矛盾基本解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有效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和“菜篮子”价格平稳运行。

3. 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50家、家庭农场1300家;重点产业领域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日趋完善,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浙江名牌农产品达到3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 农业物质装备明显改善。合理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达到48%;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85%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80%。

5. 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以打造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商品有机肥使用量逐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66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8%,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6. 农业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融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度结合;建成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0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深化“两区”建设,构建农业发展平台。

1. 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重点做好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的衔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农田、旱地并举,确保规划面积落实到地。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的建设标准,加快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保质保量完成100万亩建设任务。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增加有效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配套,积极实施水稻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创新农作制度,通过应用优良品种、普及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高效生态模式等措施,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的标准生产体系,完善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田规模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和经营效益,确保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0%、统一服务比例达80%。同时,加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保护和提升,重点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用途改变、功能退化。

2. 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产业、政策优势,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整合提升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着力建设一批绿色化、规模化与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和高标准的工厂化种养示范基地,重点扶持、精心打造1—2个集现代科技引领、要素高度集聚、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循环生产、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会议会展等多种内容于一体、“三生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三生”现代农业理念的综合、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多功能的融合、科技支撑体系的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契合以及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和推动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创新现代农业园区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加快园区建设从打造“盆景”向构建“风景”转变,使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为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3. 加快“两区”绿色发展。以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为统领,完善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率先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鼓励和支持区内经营主体开展“三品”认证;全面开展土壤重金属普查,确定基本农田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科学制定基本农田污染治理方案和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探索开展土壤环境生态修复,建立农田土壤污染综合检测和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推广污染土壤治理技术,有序推进污染土壤治理,将全市农业“两区”打造成“绿色农业示范区”。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1. 加强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空间布局,严格实行畜禽、水产的禁限养区制度和区域控制制度,确保养殖生产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继续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强化主体责任,完成规模养殖场生态治理、设施修复改造和标准化提升,积极推广水禽旱养技术,全市规模养殖场全面建成“两分离三配套”环保治理设施,并落实生态消纳地,着力推进畜禽养殖的生态化。加强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快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倡导“清水养鱼、健康鱼品”理念,杜绝使用畜禽粪便,注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实现养殖用水的达标排放与循环利用,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减少养殖尾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水肥一体化和喷滴灌等减量施肥技术,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稻田和五园养禽、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建立适合当地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和蔬菜、旱粮等主要农作物优化施肥模式,加大商品有机肥、专用肥和生物肥的应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农田地力。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做好病虫害防治指导,加快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应用,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以农业“两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菜篮子”基地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3. 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持续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建设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形成“规模养殖场建设资源化利用设备,有机肥加工、沼液配送企业与养殖主体有效对接,专业合作社与新能源企业合作生产清洁能源,县域建设排泄物集中处理加工中心”的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因地制宜推广固化成型燃料、饲料化、基料化应用等多途径利用,建立秸秆收储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要配套建设机械式环保型无害化处理设备,建成病死畜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运营机制和“场有设备、乡村有点、区域有厂、水域有船”的无害化处理网络。积极开展“清洁田园”行动,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探索废弃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和机制,加快打造杭州美丽田园。

(三)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促进要素集聚整合。

1. 提升完善三大农业发展圈层。

——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圈。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城市休闲观光农业为方向,按照“三产融合、三生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和创意农业等为内涵的农业新型业态;继续完善各类农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的技术平台、设施平台、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园与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以茶文化、花果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农业体验、园艺品鉴、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等产业,加快建立一批农业休闲体验基地、文化创意示范园和旅游特色村,整体提升相关农业产业层次,将本区域打造成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功能于一体,以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农业发展区域。

——平原高效精品农业圈。以接轨长三角、服务大都市、辐射周边区域为目标,发展高效精品农业为方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实施“科技先导”和“以品牌闯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重组,重点承接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圈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信息化、设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设施蔬菜、名优水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特种水产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培育具有平原特色的各类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层次,形成与精品农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有机融合的现代精品农业产业区。

——丘陵山区绿色生态农业圈。立足于丰富的丘陵山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绿色、生态、安全为目标,维护丘陵山区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方向,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要求,进一步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走以质增值路子,努力拓展绿色生态农业功能与内涵;重点发展名优茶、山地蔬菜、特色水果、生态渔业以及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蜜蜂等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与产品,扶持发展以休闲养生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茶叶、蚕桑、中药材、水产等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嫁接、改造、重组,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多维立体型山区生态农业产业经济结构,把丘陵山区建成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区域。

2. 着力打造四条农业产业景观带。

——环西湖茶文化创意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所属重点产茶乡镇(街道)。以提升杭州茶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建设茶文化创意农业为重点,充分依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区位、旅游、文化、社会资源优势、西湖龙井茶品牌和“茶楼经济”优势,发挥“产业叠加”优势和“乘数发展”效应,积极拓展茶产业的景观、文化、旅游、生态功能,大力推进以茶文化创意为主要内涵的特色镇、特色村及观光茶园、茶文化旅游区等建设,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和农家乐相结合的观赏、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生态型休闲观光与文化创意基地,进一步提升西湖龙井茶文化休闲产业竞争力,形成融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体验展示于一体的产业景观带。

——“三江一湖”沿岸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西湖区的平原地区以及淳安、建德、桐庐、富阳的沿江沿湖乡镇(街道)。依托“三江一湖”沿岸水果、渔业、花卉、药材、蚕桑、蜜蜂、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与生态景观带为目标,创建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沿线两岸悠久的农耕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各类特色农业园区与农家乐,进一步挖掘农业农村文化底蕴,加强农事活动参与、民俗风情体验、休闲观光功能建设,沿途择地打造一批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彩色稻、油菜花、特色瓜菜以及精品水果、花卉、茶叶、蚕桑、休闲渔业基地,形成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于一体的富有沿江沿湖特色的农业产业景观带。

——西部山区生态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临安西北部、淳安北部山区和余杭部分山区乡镇。围绕建设山区绿色生态农业主题,充分发挥本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建设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廊道为目标,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与生态休闲农业的紧密结合,着力打造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廊道、生态休闲度假首选地和生态农业产业带,拉动西部山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杭州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与实践样板,实现产业、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东部平原精品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杭州萧山、余杭等平原地区。依托沿线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以建设特色精品田园景观带为目标,培育高效精品农业产业为重点,突出“精品农业、绿色田园”发展主线,运用创意农业理念,重点建设提升一批以名优水果、绿色瓜菜、特色渔业和精品花卉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将沿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业改造提升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条丰富多彩的不同季节、不同作物配置轮换的平原田园风情景观带。

3. 积极建设“五个百万”农业生产基地。立足杭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以提高农产品保障供给、实现助农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创新驱动,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建成百万亩稳产高产粮食(杂粮)生产功能区,优化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百万亩名特优茶桑果基地,发展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建设百万头规模生态畜产品(生猪)养殖基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基地布局合理、综合效益显著、设施装备先进、支撑保障体系完备的“五个百万”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4. 创建一批农业特色块状经济体。集聚重点区域与关键环节,围绕“集聚区、产业链、特色镇、精品村”建设总体架构,以推进“一区一镇”建设为抓手,构建区域性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为目标,农业“两区”为基础,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蚕桑等主要产业为重点,通过要素集聚、层次提升、产业延伸,力争建成3个集中连片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个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0个特色精品村(产业强村),着力提高农业资源要素凝聚力和产业辐射力,引领带动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转型升级。

(四)培育主要产业集群,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1. 粮油。

——建设重点。围绕“稳面积、攻单产、挖潜力、优品质”的目标,提升粮食(旱粮)生产功能区建设,继续推进杭州东北部和“三江两岸”粮油产业带及西部山区旱粮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粮油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多种高产高效粮经轮作模式,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两壮两高”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省工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大力发展旱粮作物,推广旱粮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和间作套种、林下套种等新型农作制度,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继续巩固发展种粮大户、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快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开展粮田季节性流转和委托经营,稳步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区域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布局在萧山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大江东)及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县(市、区)。

2. 蔬菜。

——建设重点。围绕“均衡上市、稳价保供、农民增收”目标,以叶菜生产功能区为重点、高山蔬菜基地为基础、常年性蔬菜基地为保障,着力推进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建设,积极构建蔬菜政策性综合保险、应急上市、灾后救济机制,确保全市蔬菜供应常年均衡畅通;大力引进优良蔬菜新品种,全面推广集约化育苗等省工、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加强蔬菜采后处理设施和贮藏保鲜冷链系统建设,积极采用直供直销等现代新型营销方式,努力建设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产销衔接顺畅、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区域布局。叶菜基地重点布局在余杭区物流中心附近的瓶窑、良渚,萧山区的益农以及大江东的部分乡镇;高山蔬菜基地重点布局在临安市西北部和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县(市、区)的部分山区乡镇;常年性蔬菜基地重点布局在萧山区、大江东及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等县(市、区)的部分平原乡镇、街道;季节性蔬菜基地重点布局在萧山、余杭、富阳等区的部分乡镇、街道。

3. 水果(含果用瓜)。

——建设重点。以打造精品果业为目标,以良种化、设施化、精品化、品牌化为导向,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主体培育为抓手,优化调整桃、柑橘品种结构,稳定蜜梨、枇杷、杨梅、葡萄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蓝莓、樱桃、猕猴桃等优质小水果,实现市场均衡供应;推广应用设施栽培、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合理留果、果实套袋、绿色防控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扶持一批优势品牌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效适度规模生产主体,强化果品产后处理和营销,推广水果采后保鲜、包装和冷链运输等设施,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区域布局。鲜桃重点布局在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沿岸及杭徽、杭千高速公路沿线和城市郊区形成集聚发展的6个产业带(区);蜜梨以桐庐县的钟山、余杭区的鸬鸟、富阳区的新登、建德市的杨村桥为重点区域,形成“三江两岸”沿线蜜梨产业带;柑橘重点布局在杭州西南部建德市的三都、淳安县的界首等地;葡萄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河庄、余杭区的余杭、富阳区的东洲;草莓重点布局在建德市的杨村桥、乾潭、下涯,富阳区的富春,临安市的板桥、昌化;枇杷重点布局在余杭区的塘栖、淳安县的千岛湖;杨梅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所前、桐庐县的桐君、建德市的大洋以及临安市的板桥、潜川。

4. 茶叶。

——建设重点。以要素集聚、功能拓展、文化创意、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品质提升、精深加工、主体培育、品牌引领和文化促进的建设要求,紧紧围绕推进“中国茶都”建设,积极培育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和茶文化全产业链,不断扩大“杭为茶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龙井茶”手工炒制传统技艺;积极开展茶叶生产加工重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名优茶机采、连续化加工和茶园防霜冻等关键技术;加强标准茶园建设和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推广茶叶提质增效技术;加大夏秋茶综合利用,推进饮料、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领域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浙江绿茶博览会平台,做大做强“杭州十大名茶”,将其培育成知名的、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扩大杭州茶都的对外影响力,将杭州打造成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

——区域布局。茶叶生产以“杭州十大名茶”原产地为主产区和集聚区,重点布局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区、萧山区南部、余杭区西北部以及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县(市、区)的部分乡镇、街道。

5. 中药材。

——建设重点。坚持“高效生态、道地优质”原则,以保护提升元胡、浙贝母等“浙八味”传统品种,转型升级铁皮石斛、西红花等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发展黄精、玉竹、三叶青、金线莲等新兴品种为重点,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电商化销售;继续重视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广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和濒危药材资源再生等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果药、粮药、草药间作套种,不断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布局。元胡、浙贝母等“浙八味”传统品种,重点布局在杭州西部山区;铁皮石斛、西红花等特色优势品种,重点布局在建德、淳安、临安、桐庐等县(市)的部分乡镇、街道;黄精、玉竹、三叶青、金线莲等新兴品种,重点布局在余杭、建德、桐庐等县(市、区)的部分乡镇、街道。

6. 花卉。

——建设重点。以推动花卉产业升级、提档为重点,积极发展中高档鲜切花、草花和盆栽观叶植物,提高花卉档次;加快引进推广国内外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模式,重点开展花卉育种新技术、良种产业化快繁技术、容器栽培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采后包装处理技术等研究,促进花卉产业向品种良种化、栽培容器化、质量标准化、造型艺术化、设施现代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花卉经营主体,注重品牌打造,转变销售模式,提高产业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区域布局。花卉生产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新街、宁围,余杭区的径山、仁和,富阳区的万市,临安市的玲珑及江干区的笕桥等地。

7. 蚕桑。

——建设重点。以稳定基地、巩固优势为目标,积极引进优良蚕桑新品种,大力推广省工节本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蚕桑种业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蚕种场改造,支持标准化蚕种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推进蚕桑优化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龙头企业等主体建立优质茧生产基地,配套小蚕共育设施和规模化养蚕设施,建设品种优良、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蚕桑园区;鼓励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蚕种订购、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病虫防治、蚕茧收购等服务;推广多种桑园复合经营模式,加快蚕桑在食品、医药、保健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打造集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织绸、服装、旅游于一体的蚕桑全产业链,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实现蚕桑产业“破茧化蝶”、转型升级。

——区域布局。蚕桑生产以巩固稳定现有主产乡镇为主,重点布局在淳安、临安、桐庐、建德等县(市)。

8. 食用菌。

——建设重点。以打造食用菌强市为目标,按照“促转型、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增效益、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工厂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食用菌向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强化品牌及高端精品意识,创新发展多样化专业生产服务方式,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食用菌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加强食用菌产业多功能开发、多级深度加工增值,推动食用菌产品逐步向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先进技术支撑、发达产业集群、核心文化价值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

——区域布局。食用菌生产重点布局在淳安、富阳、临安、桐庐、建德、余杭等县(市、区)的部分乡镇、街道。

9. 畜牧。

——建设重点。以构建农牧紧密结合、设施装备先进、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生态畜牧业为目标,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稳量提质、服务升级”的要求,围绕“稳猪禽、增牛羊兔、壮大蜜蜂产业”主线,全面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畜牧全产业链建设,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种畜禽场建设,重点推进湖羊、萧山鸡、淳安花猪等优秀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制度,优化畜牧产业空间布局,改造提升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积极创建标准化生态示范场和花园式生态牧场,健全液肥配送服务网络,促进畜禽业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培育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提高饲料加工、人工授精、有机肥加工、沼液沼气使用、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与监管、畜禽屠宰管理,促进畜牧产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区域布局。生猪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南阳,大江东,余杭区的径山、瓶窑,富阳区的新登、万市,临安市的於潜、潜川、太阳,桐庐县的分水,建德市的钦堂、乾潭,淳安县的姜家、汾口等地;快速型肉禽养殖主产区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南部、余杭区的西部等地,放养优质肉禽主产区重点布局在富阳、桐庐、临安、淳安等县(市、区)的山区,蛋禽主产区重点布局在余杭区的中部及桐庐、建德、富阳等县(市、区);肉羊重点布局在萧山区的东部围垦区、余杭区的西部传统湖羊产区以及临安、富阳、桐庐等县(市、区)的中西部山区、半山区;奶牛重点布局在萧山区、临安市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兔重点布局在临安、余杭、桐庐、建德等县(市、区)的山区乡镇;蜜蜂重点布局在桐庐县、萧山区的东部围垦区以及建德市、淳安县的传统蜜蜂产区。

10. 水产。

——建设重点。以“生态、高效、安全”为导向,推进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集种苗、饲料、养殖、管护、捕捞、加工、销售、休闲为一体的水产全产业链为目标,紧紧围绕产业集聚、科技转化、生态循环、体制机制创新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养殖塘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力度,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以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钢架大棚、智能温室和新型工厂化水产养殖等为主的设施渔业,大力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处理技术和智慧渔业技术,推广多品种混养、稻鱼共生、虾稻轮作等养殖模式;加强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开发与推广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开展渔业资源养护和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加快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三江一湖”淡水捕捞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制度建设,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强化品牌和精品意识,发展大宗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业,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区域布局。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萧山区、大江东围垦区;生态甲鱼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余杭区、萧山区及大江东等地;有机鱼养殖观光基地重点布局在千岛湖;以青、草、鲢、鳙为主的非投饵清水鱼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建德、临安和桐庐等县(市)的山塘、水库;稻、鱼(鳖、虾、鳅等)共生或轮作种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西湖、萧山等县(市、区);中华绒螯蟹、三角鲂等钱塘江土著鱼养殖基地重点布局在钱塘江流域两岸。

11.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建设重点。以茶叶、蚕桑、中药材、畜禽、水产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打造规模化、集团化、竞争力强的骨干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搭建科企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继续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营销主体,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电商产业园、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直销店,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渠道通畅、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力争使杭州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区域布局。农产品加工重点布局在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桐庐县等地,其中生猪屠宰重点布局在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等地;家禽屠宰加工重点布局在富阳区、余杭区、萧山区、建德市等地;肉、禽加工重点布局在余杭区、萧山区、桐庐县等地;禽蛋制品加工重点布局在余杭区、桐庐县等地;蜂产品加工重点布局在桐庐县;水产品加工重点布局在余杭区、萧山区、大江东等地。农产品物流重点布局在江干区、余杭区、萧山区等地。

12. 休闲观光农业。

——建设重点。以打造“东方休闲之都”为目标,“诗画农业、美丽田园”为主题,围绕茶叶、果蔬、蚕桑、水产、花卉等产业,依托休博会、茶博会、西溪国际龙舟赛、西溪花朝节、萧山观潮节、千岛湖秀水节等各类品牌节庆活动,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全力推进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美食品尝”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游、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民俗文化游、古镇古村游,形成一批主题明确、内涵丰富、效益显著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和精品项目,使杭州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胜地。

——区域布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形成“一环、三区块”的总体格局,其中“一环”为萧山、余杭、富阳、西湖、滨江、江干等重点区域;“三区块”为天目山为核心的临安区块,千岛湖为核心的淳安、建德区块和富春江为核心的桐庐、富阳区块。

(五)加快设施装备改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耕地地力提升示范与推广等项目,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名优特茶桑果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机耕路和排灌渠,配套堰坝、机埠、农桥等农田水利设施,实施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生物农艺措施,将其建成排灌自如、路网相通、林系配套、平整肥沃、清洁美观、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强的优质农田(地),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池塘生态化、标准化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园区,提升和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抓好水源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沿海防护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区建设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骨干河流整治,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

2.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健全完善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机械需求,加快发展主要产业关键环节机械装备、高效设施农业装备,继续实施老旧农机报废政策。组织实施农机化促进项目,重点围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基地等建设,积极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强化平安农机建设,推进农机监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和产品质量管理。探索联耕联种和“互联网+农机服务”新模式,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实施设施农业推广项目,重点推进钢架大棚温室、微喷滴灌、恒温控制、集约化育苗、生态循环处理和自动饲喂、消毒、污控处理等种养业设施化生产;大力推进标准化渔船和渔业捕捞装备建设;推广产后净化、分级、烘干、冷链、包装等加工设施装备,提高农业设施化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和设施增地。

3.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杭州电子商务之都的优势,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快农业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全面、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监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按照“建设、整合、利用”发展思路,构建杭州农业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和杭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农业数据共享和信息化服务;积极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有效整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叶菜功能区可视化生产预警、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畜禽养殖及屠宰物联网等智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农民信箱、杭州龙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信息网、渔技网等现有农业网络资源,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生产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着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资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农资精准化服务,推进“电商拓市”,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农资监管、农村集体“三资”、农村承包经营土地确权登记、耕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纠纷仲裁服务等平台或信息系统,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信息化。

(六)坚持产管并举方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按照“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以“三品一标”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原料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订、修订工作,以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和畜禽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建设与农业标准实施工作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档案信息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 注重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市、县两级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的同时,重点强化基层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和检疫、检测能力建设,实现县、乡有机构、有人员,检测全覆盖。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90%以上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与农资经营主体纳入监管信息平台;以畜禽、蔬果、水产品等“菜篮子”农产品为重点,健全种植养殖全程质量追溯机制,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和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无缝对接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执法查处,提升屠宰企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全面加强农产品风险评估预警、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加大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力度,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 加快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差异化、集聚式、优势化发展要求,加大名优特农产品的创建培育、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力度,重视品牌保护,整合提升品牌形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注册国际商标,申报国内驰名(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华老字号、名牌农产品,创建知名企业和品牌,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的名企、名品,提升杭州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全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注重品牌文化内涵提升,着力培育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杭州名特优农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七)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

1.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依托杭州市农科院、杭州种业集团,构筑优势产业(种业)研发平台,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以及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深入合作,积极构建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及农户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广覆盖的院地合作新机制,打造农科教产学研联盟。以推进农业“三圈四带五基地”建设和主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契机,重点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集成产业技术链,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水平。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支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推广队伍主体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思路,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组建由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乡土专家组成的农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提升农技服务针对性、有效性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围绕提升主要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建立团队专家—示范推广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模式,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团队、一批示范推广基地的推广应用模式。运用科技下乡、科技服务小分队等有效服务形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进一步发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作用,通过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绩效等措施,重点在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能力、知识更新以及农业管理部门职能强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3. 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和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手等新一代青年为重点,通过定点定向培养,着力培育农业“创客”,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土专家”,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的相互衔接,推进职业资格认定,积极鼓励有志青年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并加大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项目扶持、农机购置、农业保险、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吸引一批在农村留得住、有技能、用得上的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为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 着力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创新财政金融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一批领军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民兴办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投身现代农业的高校毕业生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通过规范经营管理、开展示范创建、强化支持服务,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引导农业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农民利益紧密型联结机制,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企业上市,提升市场竞争力。

2.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产业市场化、经营规模化、主体法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企业依法通过转包、互换、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行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整畈连片流转,多途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农业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和机制,完善公共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为农民和农业基地提供种子种苗、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粮食烘干、农产品保鲜及加工、产品营销、保险金融信贷等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规范运作的社会化服务。

3. 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级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加快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培育现代农产品营销服务主体,促进农产品快速、低成本销售流通。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关键设施建设,提升鲜活农产品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衔接,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超对接、农批对接,依托淘宝网杭州馆、电商产业园、京东、一号店、阿里巴巴、浙江农民信箱和各类展会节庆等平台,大力发展拍卖农业、连锁分销、专业配送等现代流通新型业态,有效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完善检验检疫直通放行、绿色通道、24小时预约通关等便捷通关措施,缩短出口农产品口岸滞留时间;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农产品海外市场营销活动,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主要农产品保障供给工程。

围绕“保障供给、助农增收”,深入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和提升,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和“菜篮子”价格平稳运行。“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2大项目,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9万亩、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建设提升城市保供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禽蛋奶保供基地各100个(家)。

(二)主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和农业“两区”提升发展为载体,组织实施主要优势产业振兴行动,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培育特色农业强镇和农业产业集聚区,促进主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4大项目,新建现代农业综合体1—2个、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个,新建名优特茶、桑、果标准化示范园(基地)100个及高效低碳池塘循环流水养鱼项目100个。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程。

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进市种业科技创新园、创业园和蔬菜瓜果育苗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等产业原良种体系,扶持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协作与示范,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4大项目,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新型农作制度试点基地5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1家。

(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富民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4大项目,打造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实施社会化服务提升项目100个、金融服务推广项目10个。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

大力开展农产品放心县创建活动,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与标志使用管理,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品质农业创建;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畜产品安全监管及动物疫病防控与卫生监督,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3大项目,建设动物防疫标准化示范场100家,改造提升生猪定点屠宰场、牛羊屠宰场和家禽定点屠宰厂(点)28个,主要涉农县(市、区)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

(六)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

围绕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区、主体)创建,积极推进肥药减量控害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4大项目,巩固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个、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2个、花园式牧场100个;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00万亩、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30个;每年增殖放流水生生物1亿尾以上。

(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和保护,按照美丽田园的建设要求,加强路、沟、渠、电力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耕地地力提升示范与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6万亩,其中市级示范项目2万亩左右,建立肥料调查监测点600个。

(八)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工程。

围绕“机器换人”“电商拓市”及智慧农业建设,积极打造面向政府、企业、农民应用需求的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4大项目,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50个,力争打造标杆性示范园区1—2个;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10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示范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推进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健全现代农业考核、督查机制,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切实把规划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借助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任务、措施,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和培训,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群众的参与程度和自觉性、积极性,确保“十三五”规划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主动适应和引领财政支农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杭州市及各县(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带动农业主体和民间、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努力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断扩大贴息贷款、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和贷款补贴、资金配套等投入方式的比重,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聚焦效应;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企业多方合作模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投放规模,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购买服务和公共产品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助额度,逐步向主要产业、设施农业延伸。

(三)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研究制订扶持现代农业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新型主体培育、设施农业建设、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种子种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政策引领、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瓶颈问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财政、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满足新型农业主体对融资、信贷等金融产品的迫切需求。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改进办事方式,建立主管、监管部门职责清晰、权责对等的工作机制,出台相应的岗位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对符合本地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和创业环境。继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聚焦薄弱环节,完善县(市、区)域协作政策体系,优化支农资金结构、转变扶持方式,重点向淳安等薄弱山区县倾斜,推进山区县跨越式发展,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责任意识,结合当地财力情况,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调动当地积极性,加快推进杭州现代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和创新力度,逐步突破体制机制约束,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全面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确权赋权活权改革和国有农场改革,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推进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权等权证抵押贷款,激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服务机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以及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换社保、换就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完善应急储备制度,防范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五)推进依法治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全力推进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健全农业依法决策机制,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加强普法宣传,推进规范化、专业化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健全执法机构、充实执法人员,注重知识培训,配备执法工具和设备,不断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惩处各类农业违法行为,健全涉农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减少和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积极采用常规性监管与专项整治、专项抽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畜禽屠宰、农业支持保护等领域的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不发生农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六)加强区域协作,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树立大市场、大开放、大发展的意识,大力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引导、鼓励市域内农业企业在市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外联基地、提供上下游技术、资金及服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市外建基地、市内搞研发、省外拓市场”的开放型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改进服务,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从技术、信息、资金方面对赴外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要加强与“走出去”重点区域联系沟通,建立区域间、政府间协作机制和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争取当地政府在银行信贷、财政扶持、建设用地和农民关系协调等方面为外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构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附件:1.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2. “十三五”主要产业发展指标

      3. “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一览表

 

附件1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实绩

2020年

目标指标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292.13

31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440.29

4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719

37800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分值

85.85

95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5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59.03

160

粮食总产量

万吨

63.38

65

蔬菜总产量

万吨

318.84

350

肉类总产量

万吨

27.84

17.6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20.98

25

主城区蔬菜自给率

%

60.1

70以上

其中叶菜自给率

%

80.2

80以上

猪肉自给率

%

70

52

水产品自给率

%

73

70

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

%

98.78

98以上

农业产业化水平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649

700

农民专业合作社

2814

2850

家庭农场

1252

1300

合作社实际经营面积占总承包面积比重

%

55.3

70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87.22

 130

农业标准化率

%

61

65以上

“三品”认证农产品

1255

1600

“三品”认证率

%

49.7

55以上

浙江名牌农产品

24

30

农业物质装备条件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74.3

80以上

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

%

82

85以上

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

%

42.8

48

设施种植业面积

万亩

40.03

45

农业信息化水平

%

70

80

农业生态环境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45

66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01

95

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

%

97.63

98

商品有机肥使用量

万吨/年

16.5

18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

81.91

83

产业融合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总产值

亿元

87.22

130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游客量

万人次

3048

5000

休闲观光农业产值

亿元

32.2

50

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

亿元

60

100

 

附件2

“十三五”主要产业发展指标

 

产业

指标

单位

2015年(基准年)

2020年

粮食

播种面积

万亩

159.03

160

总产量

万吨

63.38

65

油菜籽

播种面积

万亩

45.09

42

总产量

万吨

6.72

6.3

蔬菜

播种面积

万亩

141.25

145

总产量

万吨

318.84

350

总产值

亿元

74.86

80

水果(含果用瓜)

种植面积

万亩

62.02

64

总产量

万吨

78.96

78

总产值

亿元

33.04

36

茶叶

种植面积

万亩

51.62

53

总产量

万吨

2.81

3

总产值

亿元

31.77

35

中药材

种植面积

万亩

7.38

7.4

总产量

万吨

3.03

2.8

总产值

亿元

8.65

9

花卉

种植面积

万亩

4.79

5

总产值

亿元

5.99

6.5

蚕桑

种植面积

万亩

18.85

10

总产量

万吨

1.04

0.6

总产值

亿元

5.14

3

食用菌

总产量

万吨

1.25

2.0

总产值

亿元

2.22

3.5

畜牧

生猪饲养量

万头

522.17

360

家禽饲养量

万只

4322.99

2320

牛饲养量

万头

2.96

2

羊饲养量

万头

50.65

60

兔饲养量

万只

109.81

100

蜜蜂饲养量

万箱

17.66

15

渔业

养殖面积

万亩

103.90

100

总产量

万吨

20.98

25

总产值

亿元

45.23

49

 

附件3

“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一览表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市级以上财政投资估算

(亿元)

其中:市级财政投资估算(亿元)

(一)主要农产品保障供给工程

1

“米袋子”建设

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9万亩、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万亩,对已建粮食生产功能区规模种粮进行补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3

4

2

“菜篮子”基地建设提升等

建设提升城市保供蔬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畜禽蛋奶保供基地各100个(家),建立完善菜篮子产品预警体系等。

(二)主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3

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

重点扶持、精心打造集高科技农业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12个。

6

1.5

4

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建设

重点建设2万亩以上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3个,积极培育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个。

5

主要优势产业振兴建设

创建提升国家级、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0个和50个,新建500亩左右的名优特茶、桑、果标准化示范园(基地)100个,“三高”适度规模示范基地(点)200个,高效低碳池塘循环流水养鱼项目100个。

6

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提升

建设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00个。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工程

7

农业科技创新示范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新型农作制度试点基地50个。

4

2

8

农业技术协作攻关

围绕全市农业生产重大科技问题,组织省、市院校农业专家开展科技协作攻关和推广示范。

9

种子种苗建设

加快杭州种业科技创新园、创业园和蔬菜瓜果育苗中心建设,加强农作物、畜禽及水产新优品种选育、推广应用;培育种业龙头企业1家,建设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试、新品种展示和引繁基地。

10

农业技术培训

每年组织1000名基层农技人员进行集中轮训、更新知识,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

(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11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构建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3

1.5

12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13

富民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社会化服务提升项目100个、金融服务推广项目10个。

14

农业政策性保险推进

优化农业保险政策设计,拓增新保险险种,扩大投保范围。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工程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每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抽检4000批次以上,加强基层质检站点规范化建设与提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资溯源监管和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源头可溯、安全可控、产品可召、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

4

2

16

畜产品安全监管升级

建设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示范项目50个;特色优势畜产品基地产品全部通过“三品”认证;建成乡镇畜产品安全监测点134个,区(县)冷链系统9个和乡镇冷链系统80个,标准化乡镇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站所90个、规范化动物检疫申报点50个,提升改造外来动物报验站2个、生猪定点屠宰场17个、牛羊屠宰场5个、家禽定点屠宰厂(点)6个。

17

动物疫病防控与卫生监督

建成动物防疫标准化示范场100家、奶牛“两病”非免疫无疫区、标准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8家、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9家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平台;培育推进动物防疫服务组织20家;提升改造动物卫生监督分所30个。

(六)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

18

生态美丽项目创建

巩固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1个,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2个;清洁化改造牧场,创建花园式牧场100个;实施统防统治面积300万亩、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30个,推广商品有机肥89万吨;完成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减排项目250家,建设无害化集中处理场3家,开展沼液对比试验、沼气集中供气、农业节能与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4

2

19

农业环境监测

完成农业生态环境(钱塘江太湖流域)监测点52个、“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监测点50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35个以及长期定位监测茶园30个等工作;完善农田土壤污染综合防控试验站建设;继续实施“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桐庐开展试点县建设,其他区(县、市)开展土壤污染预警体系和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建设。

20

渔业资源监测及增殖放流

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水域渔业资源状况的持续监测,实施科学合理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计划,每年增殖放流1亿尾以上。

21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多途径利用方式,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萧山等7个区(县、市)全县域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全市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2

农田质量提升和保护

每年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6万亩,其中市级示范项目2万亩左右;建立肥料调查监测点600个,准确掌握全市主要农作物肥料的实际使用情况。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措施

3

1

(八)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工程

23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中心、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建立市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和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对外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病、农业资源环境污染等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立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的隐患信息数据库。

3

1

(八)农业物质装备促进工程

24

智慧应用示范

加快普及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建设智慧畜牧在线远程监管体系,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50个,力争打造标杆性示范园区1—2个。

25

农村电子商务

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打造杭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建设杭州市农资、农机电商平台、电子商务村、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商示范企业(点)、现代电商民宿等,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三级全覆盖

26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

新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开展新机具、新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的引进、试验与示范;对粮食及主要产业农机具购置进行定额补贴;加强老旧农机报废、农机质量监督监测;建设、改造渔船停泊码头20个,推广标准渔船200艘。

合计

4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