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创新推出“3D”就业服务新模式、江干区扎实推进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6则
时间: 2014- 07- 30 11: 33 来源: 浏览次数:

拱墅区创新推出“3D”就业服务新模式

  今年以来,拱墅区通过推行“服务重细节,传递有温度;政策勤知晓,传播有广度;办事见效率,工作有力度”的3D就业服务模式,推动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截至6月底,全区就业率达98.79%,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60.77%;引导和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5万人,完成67.36%;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36万人,完成86.24%;审核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新增26笔,完成86.67%。一是服务重细节,传递有温度。把“温情服务、照亮万家”作为服务理念,将服务向人性化、亲情化推进,通过细节服务,增进工作人员和办事人员相互理解和信任。今年,已累计办理失业证2203本,发放失业保险金12297人次,共计1451.98万元;发放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4170人次,共计570万元。二是政策勤知晓,传播有广度。创新推出“拱墅就业”微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实互补等方法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每月推出一个政策微讲座,及时发布就业动态。通过OA短信、QQ群、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向辖区内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宣传创业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就业政策宣传册5100余份,开讲“微讲堂”10余次,志愿者活动6次。三是办事见效率,工作有力度。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北部人力资源市场和街道公共职业介绍所,建立起“互济互补”就业岗位储备体系。利用职介所收集的信息,按照“订单式”“定向式”服务模式,将招工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今年,该区已举办劳动力招聘会16场,提供岗位3470个,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428人;公共职介所发展用工企业733家,发布岗位9172个,成功介绍1035人次;各类就业专项资金审核8554.87万元。

江干区扎实推进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年来,江干区卫生部门通过归并整合许可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强化后续监管等措施,切实做好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抓好服务点,打好利民牌”。一是打好“资源整合牌”。以“精简、统一、便民、高效”为基本原则,全面清理卫生行政审批权力清单,确定整合11项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卫生窗口统一受理、核查、报批、发证的“一条龙”服务,多次被评为行政服务中心“金牌窗口”和文明窗口“服务之星”等称号。二是抓好“审批办结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执行即时办结制、承诺时限制与特事特办制等办理模式,对现行的审批服务事项审批期限进行再压缩,其中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放射诊疗许可等项目由原来的法定办理期限20个工作日压缩到8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核发公共场所许可证193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7家,医师执业注册189人。三是拓宽“信息获取点”。依托单位门户网站、中心办事窗口等途径,公布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审批申请材料等信息,不断提高卫生行政审批透明度。同时通过建立许可服务QQ群等信息化交流平台、开通“96301”投诉举报电话、设立民意调查表等措施,加强与相对人的沟通联系,及时解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优化“服务关键点”。在行政审批前期,对于需要现场审核、公示的事项,实行提前介入、先行指导,制作《行政指导意见书》,提供科学、合法、合理的意见建议,减少相对人不必要的损失。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主动告知办理方法、程序,提供并指导填写各类申请表格,帮助有困难的业户绘制图纸、整理零散材料等。完成行政审批后,分行业组织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详细讲解管理要求、操作方法等业务知识。自2014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期,惠及600余名管理相对人。

上城区积极提升服务软实力做活智慧经济

  今年以来,上城区通过打造多层次空间、营造高品质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辖区服务软实力,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扮靓巷头“旮旯秀”提供智慧互动空间。该区挑选13处热点“角落头”开展旮旯头美化工程,专门订购200张竹藤椅、10张桌子、10张双人铁艺椅放在“旮旯头”供居民休息,同时,与中国移动浙江武林分公司合作在“旮旯头”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居民们休息交流之余,还可以上上网、看电影,接收街道和商圈的服务信息。目前中山中路279号首个试点已完工。二是打造国际化大商圈做好智慧商业服务。广泛发动商圈内企业,探索线上线下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智慧消费,实现“市井民俗、里弄坊巷、异国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多元化体验。首创运用“脸脸APP”等新型营销模式提供商店咨询、导购、停车等服务,促进商圈服务水平。争取阿里巴巴与银泰合作的线上线下商业合资公司落户该区,在商圈内打造智慧楼宇。三是“一站式”公共服务助力智慧城市生活。作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开展层面的标准化制定。推出“五个一”服务承诺,通过“一张联系卡、一口子受理、一天内交办、一条龙服务、一星期反馈”工作法,结合OA系统和手机APP终端,实现问题建议实时收集、及时处置,服务更精细、更及时、更有效。两个月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排摸问题291个,均在一个星期内处置反馈,目前已解决问题207个。

萧山区强势推进污染减排攻坚战

  今年以来,萧山区不断加大污染整治力度,通过明确减排目标、严控污染排放、整治重污染行业、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等措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截至6月中旬,该区大气环境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2.5分别下降12.5%、10.5%和8.0%,全区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在保持稳定基础上正在向好的方向改善。一是立足“早”字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该区立足“早谋划,早安排”,紧紧结合“五水共治”、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生猪禁限养等中心工作,努力做到早确定目标任务、早部署落实减排任务。2月,该区正式印发《2014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成为杭州地区最早下达减排计划的县市区之一;3月,全区召开节能减排暨“五水共治”工作会议,向各镇街场、平台和区级相关部门下达节能减排工作任务。1—6月,该区相继召开了13个国家减排项目对接会、热电企业座谈会等专题会议,落实责任,推进减排工程建设。经初步测算,截至6月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2.1%、3.2%、15.8%和11.8%,完成年度目标的84%、40%、263%和63.8%。二是借助科技严控污染排放。该区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实施远程监控和刷卡排污,进行排污总量和排污浓度双控,堵住企业排污后门,疏导企业严格依法依规排污。目前,该区境内与区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并运行的自动监控系统有157套、视频监控点位149个。79家市控以上重点企业刷卡排污设施及总控制平台已完成建设、并网,待总量指标明确后即可正式运行。三是围绕目标加快整治重污染行业。该区将印染、化工行业作为污染整治的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整治力度。印染行业计划关停11家,截至6月底,除2家退二进三外,其余9家目前已全部关停到位,计划整治提升52家,除2家由整治转为关停并基本关停到位外,其余50家已有16家完成整治提升;全区431家化工企业中,计划关停的207家企业已关停129家,计划整治的224家企业中有222家已完成整治方案。四是“零容忍”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自年初以来,该区多次开展整治企业专项执法行动,特别是强化夜间和节假日执法,同时严格执行“九个一律”,对于多次处罚、屡教不改的违法企业,增加检查频次,直至企业关停倒闭。1—6月,该区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68件,同比增长40%;拟处罚金1621.6万元,同比增长37%;责令停产118家,同比增长31%,强制停电15家,媒体曝光96家并全部抄送金融机构。

淳安县加快城乡统筹工作步伐

  淳安县深入实施“统筹淳安”战略,以打造“山上浙江城乡统筹示范”为目标,在加快项目建设、提升城乡环境、推进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亮点、促进富民增收等方面下功夫,抓实效。一是以项目带动中心镇建设。2014年,统筹安排中心镇建设资金5.531亿元,中心镇自筹0.97亿元,安排项目40个,其中新建30个、自建10个。截至5月底,5个中心镇完成投资12735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9.59%。二是抓特色推进中心村、精品特色村发展。安排30个中心村培育资金1.5158亿元,乡镇投入1261万元,村自筹607万元。30个中心村安排项目121个,主要涉及新农居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污水治理、水利建设等项目。目前完成投资2038万元。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和村庄整治,6月份,该县浪川乡芹川村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是求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内涵转变。在扎实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农民转移集聚安置房建设,加快农民转移步伐的同时,把重点从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切实加快研究转移后农民在户籍管理、教育就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促使转移农民真正融入城镇生活。目前,已完成2530户转移农民的资格审核和丰家山一期三批安置房摇号选房工作。

富阳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今年以来,富阳市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中心,以目标考核为抓手,扎实开展工作,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一是严格执法。组织联合执法6次,出动执法人员553人次,检查基地164个,抽取农产品108个,检查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28家,约谈5家违法违规企业的负责人,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47份,排查出隐患1项,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起,办结4起,没收违法所得1908元,没收假劣农资373袋(瓶、盒),执行罚款11485元。二是注重公开。启动信用信息公开工作,统一设计公示模板两套,明确信息公示重点单位和信息公示重点内容,并分步分批逐步推进,今年计划制作第一批50家单位,占全市“三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的25%,覆盖蔬菜、水果、畜牧、水产、茶叶、粮油等产业。三是强化监测。以例行监测为基础,以监督抽查为重点,以专项抽检为补充,进一步增加监测覆盖面和监测频次,充分发挥监测结果的科学运用,深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解决隐患的工作措施。据统计,上半年共完成定量检测165批次、合格率99.9%,定性检测1万余批次、合格率99.8%。四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农民信箱等多种渠道,通过进村入企、培训教育、科技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今年以来,专题拍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舌尖上的安全”1期、报纸报导2篇、编印知识读本2套、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进社区活动1次,发放各类资料20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