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1〕277号)
时间: 2011- 12- 28 09: 53 来源: 浏览次数: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1〕27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摘要)

  金融业既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支撑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性基础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加快发展金融业,推进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对全市“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杭州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金融整体实力持续增强。金融总量和金融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仅次于上海,呈现高效益、低风险的运行特征。“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201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606.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0.2%和20.9%。
  (二)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银行、保险机构增长迅速,证券、期货机构较快扩张,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多元并存。2010年底金融机构总量达到275家,密集程度居全国城市前列。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底,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7084.35亿元和15078.73亿元,上市公司83家,2010全年累计期货代理交易额24.05万亿元,保费收入202.94亿元。呈现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本土金融实力稳步增强。杭州银行、杭州联合银行在全国分类排名中名列前茅,杭州工商信托屡获全国奖项,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担保行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创新奖和突出贡献奖”。到2010年末,全市有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信托公司各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家,小额贷款公司22家,典当行57家,担保公司344家,注册资本(或出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创投及股权投资机构115家,产权交易所1家。
  (五)金融创新积极活跃。“十一五”期间设立了科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用担保联盟、创投服务中心等金融服务组织,推出了网络联保贷款、金融仓储、金融风险池等金融创新产品,大力推行联合担保、桥隧模式和股权质押等创新融资模式。
  (六)金融生态环境优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08至2010年连续在全国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排行榜中名列前茅,金融资产质量优良,金融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地方征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二、杭州“十二五”金融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长三角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定位,以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为重点,积极推动杭州由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迈进,在全省金融业“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服务经济与做强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坚持创新突破与风险防范相结合,积极创新金融运行机制、产品和服务体系;坚持接轨上海与辐射周边相结合,形成更大的金融集聚与扩散效应。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小金融机构集聚、区域资本市场活跃的金融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基本形成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投融资体系以及为民营经济发展、居民金融投资理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特色金融品牌,努力打造金融综合实力突出的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四)具体目标:
  一是金融总体实力提升。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占全市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保持在10%和20%以上。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000亿元和240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4%以下。全市保费收入达到4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明显扩大。
  二是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到2015年,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到14%以上。到2015年末上市公司总家数达到130家以上,实现新增股票融资额400亿元左右,新增债券融资额500亿元左右。
  三是金融机构发展集聚。到2015年末,在杭省级金融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业务总部达到160家左右,规模以上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过 160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50家以上。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完成组建。
  四是金融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信用体系、金融征信体系、金融风险处置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和金融监测、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形成。
  三、“十二五”时期推动杭州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围绕多元化发展,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吸引中小银行机构总部入驻杭州;吸引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来杭发展;吸引集聚外资金融机构来杭组建区域性总部;积极打造本土金融的“杭州板块”;重视发展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相关行业。
  (二)围绕多层次构建,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股权投资业;推动上市公司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发展各类债券融资;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发展壮大;着力拓宽场外交易市场。
  (三)围绕多样化路径,全面活跃金融创新。激励金融机构主动创新;积极开展政、金互动合作创新;实施科技金融匹配创新;推动抵押方式创新;探索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创新。
  (四)围绕多渠道拓展,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发挥农信社的主力军作用;扩大金融机构的农村覆盖面;鼓励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推动金融资源平台服务延伸。
  (五)围绕多方位对接,融入区域金融合作。推动杭州都市经济圈金融合作,实现引领发展;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错位发展;拓展杭州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金融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六)围绕多层面营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系统建设;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四、“十二五”时期杭州金融业态的空间布局
  (一)强化一核。强化钱江新城在杭州金融产业布局的核心地位,规划并实施好金融综合体建设。到2015年末,省级以上金融机构总部入驻达到30家以上,金融总部集聚区基本成形。
  (二)提升两带。提升延安路和庆春路主带以及周边扩散带,抓好金融楼宇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调整优化金融业态,吸引私人银行、消费金融等机构进驻,打造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区。
  (三)构建三圈。西湖区黄龙商圈以中高档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重点吸引各类金融中介机构集聚,打造杭州市高端金融中介服务中心。上城区吴山景圈吸引国内外知名资产管理、投资机构落户,重点打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链,形成投资基金资产管理中心。滨江区创业楼圈集聚创投服务中心、各类创投机构和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努力成为创业风险投资管理中心。
  (四)培育三园。滨江金融外包园重点发展金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打造金融信息技术外包交付中心和创新中心。下沙金融外包园以金融数据处理业务为核心,以金融人力资源外包、财会外包为配套支持,打造金融后台外包平台。余杭金融创新园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启动为契机,争取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中后台集聚地。
  (五)带动多点。以五县(市)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实现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向五县(市)全域范围的扩散,逐步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城乡一体的金融布局。
  五、“十二五”时期推动杭州金融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政府金融工作组织体系,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金融发展的能力;建立金融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效率,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金融集聚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促进“一核两带三圈三园”加快建设。完善金融发展法制环境,争取创新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试先行。
  (三)实施人才战略。启动金融人才引进工程,落实和完善金融人才待遇政策;实施金融人才培训工程,建立由高等院校、培训机构、金融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各方共建共享的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四)优化开放环境。加强与国内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城市间金融业的联系,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交流;定向开展宣传推介和专题招商,提高杭州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依托“西博会”、“休博会”平台和我市优越的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高端金融会展、论坛来杭举办,扩大杭州金融品牌的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