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05- 02- 27 04: 40 来源: 浏览次数:


  (2005年1月28日在杭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代市长 孙忠焕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二○○四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落实破解“七大问题”的举措,全面推进“平安杭州”建设,胜利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总收入395.75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34亿元,增长1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18亿元,增长19.7%;外贸出口总额151.75亿美元,增长38.6%。杭州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协调快速发展。
  (一)推进结构调整,全市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8.2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6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26.5%。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明显回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得到加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完成22.37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取得成效。林业“十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分水江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开展百库达标、小流域治理和农民饮用水等水利工程建设,有效改善水环境,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增强。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工业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083.6亿元,利税39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17.4%。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软件、通信、微电子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提升,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比重逐步下降。“新药港”、“信息港”建设取得新成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效明显,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各级开发区和其他工业功能区在整顿和规范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继续发挥龙头、带动效应。块状经济不断壮大。实施名牌战略初见成效,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工业经济继续在全省保持“一高一领先”地位。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国际化战略全面启动,《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荣获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杨公堤景区二期、梅家坞茶文化村整治二期工程顺利完成,西湖博物馆等项目开始启动。旅游业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入境旅游及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达123.4万人次和3016万人次,同比增长43.3%和8.7%。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日益呈现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中介代理业务不断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商贸、社区服务业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和管理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六届西湖博览会。
  (二)深化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工作在规范中得到推进。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经营考核制度和国企经营者薪酬考核办法。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健全。
  民营经济“二次创业”迈出新步。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和“走出去”战略,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增强。杭州由民营经济大市逐步向民营经济强市转变。
  各项改革积极稳妥进行。医药卫生“四改联动”成效明显,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面推进,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艺术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新的突破。杭报改革进一步推进,西泠印社完成探索改革新的运行体制。财税改革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加快。企业上市和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上市公司7家、募集资金12.4亿元。筹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坚持建管并重,城市整体功能及形象显著提升
  城市各项规划工作日趋加强。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申报,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推进萧山、余杭加快融入大都市规划。制定市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及管理办法、市区生态用地控制规划、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和地下空间规划等。深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健全公示制度,规划工作透明度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33929”道路建设、“三口五路”综合整治工程圆满完成,钱江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拉开。解放路延伸隧道提前通车。德胜快速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477.05公里。杭徽高速公路昌化至昱岭关段竣工通车,05省道一级公路全线贯通,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提前基本实现。杭千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面建成,杭浦高速公路杭州段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作全面展开。抗咸应急工程竣工。天然气利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为市区15.54万户居民和5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七格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主城区污水管网、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和六个区、县(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顺利进行。积极稳妥做好土地供应工作,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工18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加快征地拆迁,落实开工14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目标,切实解决在外过渡多年的拆迁户住房。10万平方米大学毕业生人才公寓开工建设。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调整完善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综合协调网络,全面推进“四化”长效管理。开展农贸市场、城郊接合部环境卫生等集中整治,“清洁杭州”活动不断深化。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办法及廉租房供应、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市场的监督检查,清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及交易网络体系。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清理和拆除违法建筑,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依法整治“四小车”成效明显。
  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颁布实施。全面落实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保管理更加规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乡镇(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启动生态环境“八大示范工程”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全面铺开。巩固深化“创模”成果,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开展第三阶段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
  (四)扩大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对外经贸工作成效明显。实施新一轮招商引资“三年倍增”计划,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0.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8%和39.8%。引进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全年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1个,其中新批项目176个,增资项目25个,总投资49.45亿美元。成功举办“杭州—日本投资合作论坛”。外贸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批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42家,比上年增长20%,完成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37亿美元。
  国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全年协议引进内资464.4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0.46亿元。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进一步深化。“双对口”工作和“山海协作工程”任务全面完成。积极参与各类区域合作交流活动。
“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名校大院的战略合作取得新进展。
  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与瑞士日内瓦、澳大利亚堪培拉等城市签署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协议。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开通至东京、大阪、汉城及新加坡的航班。
  侨务、港澳事务及对台工作得到加强。
  (五)扎实办好实事,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免征农业税、实施“百千”工程、加强乡村道路建设等为农民办“九件实事”项目扎实推进。重点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七大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82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1.2%。“49100”帮扶工程成效明显,受帮扶地区群众人均增收300元以上。“春风行动”不断深化,帮扶救助网络基本形成,对困难群众的住房、就学、医疗、法律等配套援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4.1万个,实现再就业13.72万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37万人,再就业培训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3%。完善再就业政策,建立失业人员新型动态管理机制。我市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9.45万人,比上年净增15.3万人,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也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市区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实行社会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乡镇覆盖率和农民参保率分别达94.1%和83.34%。成立市惠民医院,对城区非农低保、困难家庭成员实施“十四免十减半六优惠”医疗救助服务政策。全面建立并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2.2%和92.6%。乡镇(街道)管理和社区自治得到加强。
  (六)克服要素制约,千方百计缓解发展瓶颈
  强化有序用电工作。面对夏季高温干旱、严重缺电,坚持“有序用电、让电于民”方针,采取“开源、节流、管理、建设”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迎峰度夏抗缺电活动,基本保证了人民群众生活用电。电力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110千伏以上变电所21座。
  严格土地有效管理。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和存量土地调查,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一优(调)两宽两严”的要求,优化存量土地。建立有序供地机制,积极做好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的土地报批工作,力保重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关系国计民生项目的土地供应。
  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工作磋商机制,积极争取银行进一步支持杭州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拓展债权、股权、信托等融资工作,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国债及中央专项资金补助。引导、规范民间资金投向和流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
  (七)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日益和谐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开展“创业在杭州”科技服务月、科技合作周和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有效进展,我市被确定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5.3%,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89.7%,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达91.4%。关注困难群体子女就学问题,完善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新增民工子女学校8所,帮困助学活动成效明显。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名校集团化战略,组建教育集团24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45%。积极稳妥推进市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萧山江东、余杭仓前两个高教功能区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推进社区教育,成立杭州市民学校,新增区、县(市)社区学院4所,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人才工作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杭州市2004年及未来三年人才开发目录》颁布施行。“356计划”继续推进,两百多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得到全面培训。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653名。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圆满完成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杭州主会场的各项任务。舞剧《玉鸟》、越剧《流花溪》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小品《汇报咏叹调》等四项群文剧目和作品摘取“群星奖”。文化艺术取得新成果,西湖文化研究更加重视,有关艺术创作获国家级奖项25个。杭州大剧院落成试用。开展“双百场文化活动进社区(乡镇)”等十大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遗址管理和文物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放开医疗市场,全年新批各类民营医疗机构164家。开展“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机制。组织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工作。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四害”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杭州市被命名为全国灭蚊先进城区,富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淳安千岛湖镇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加快,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累计达94.41%、88.7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和任务。广电事业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平台投入试播,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整合工作全面推进。杭州成为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我市运动员参加雅典奥运会并荣获1枚金牌、1枚银牌,参加残奥会荣获1枚金牌。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版物市场管理不断规范。“在地统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开展。
  “平安杭州”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控结合、预防为主原则,“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和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深化信访工作,健全完善“12345”市长公开电话,妥善处理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事件,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人防、档案、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不断强化,工会、青年、妇女、科协、红十字会、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八)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合力兴市”精神,千方百计化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一年来,我们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环境优化,努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并按中央统一部署,进行了开发区、土地市场秩序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整顿,确保了经济协调发展。
  政务环境逐步优化。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争创人民满意单位”为载体,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制度创新、行为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依法公布行政许可事项360项。市、区县(市)两级废止各类文件888件。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完善集中办理制度,构建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网上办事”,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开展职能理顺工作,理出市直部门间职责交叉问题79个,区、县(市)理出职责交叉159个。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加强。机关作风和廉政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扎实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使各级政府的工作不敢懈怠。
  行政能力得到增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和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加强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奋发有为,从而使杭州发展迅速、变化显著、实力增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所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杭部队、预备役部队及中央、省属和兄弟省市驻杭单位,向广大海内外投资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杭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回顾总结、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深层次矛盾突出,体制、机制、管理和科技创新任务艰巨;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城市交通“两难”问题突出,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巩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尚待加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仍需继续深化,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收入分配机制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等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认真研究,千方百计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二○○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及目标
  2005年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现“十五”目标,谋划“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继续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和省政府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并把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必须把我市的发展放到国际、国内客观大环境中去认识,更全面地把握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更深层次上剖析和解决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既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我们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克难攻坚、加快发展。
  2005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创新、稳定、为民”总要求,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在今年及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注重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这是协调统筹的基础,把握和谐全面的关键。在抓经济建设中做到有抑有扬,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落到实施“五大战略”上。切实重视社会事业,确保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实践者,又是成果的享有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人文关怀,时刻关心群众冷暖安危,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当前特别要着力破解关系我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七大问题”。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围绕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以国际化城市的要求扩大开放。坚持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稳定要有新方法,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不断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
  四是坚持改善环境,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始终贯彻“环境立市”战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和政策、人文、生态、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
  五是坚持正确定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市委的领导下,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全面正确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勤政为民,敢于负责,扎实做好政府的各项工作。
  六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效能。努力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必须深化政府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把握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效能的辩证统一。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7‰以内。
  三、二○○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新的一年,要在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实行差别化发展,努力塑造自身的鲜明特色。构筑以都市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继续加大支农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向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新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基层供销社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抓好农业科技进步,扶持和发展种子、种苗与种畜禽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成一批安全农产品基地。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效益林业。重视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天堂硅谷”建设为目标,加强产业配套和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建设以规模生产和高水平研究开发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块,做大做强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等产业链,加快以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搭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对接平台,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打造若干个国内一流的产业高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城区部分工业企业搬迁步伐。在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改造和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工艺、设备、产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废物、废料、废旧物资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稳步推进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拓宽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会展产业。继续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努力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以“休博会”、“西博会”为载体,努力提高旅游、会展国际化程度。积极扶持大文化产业。以实施《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为抓手,培育一批在全省领先、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动漫产业和创意产业,积极打造杭州“动漫之都”。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作用,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办好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信托机构,主动接轨上海,大力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在杭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信息化应用产业,依托“信息港”,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传统商贸业的升级,构筑新型业态结构体系,打造现代中央商业区。积极发展物流业,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市场开放的新机遇,承接国际各类服务业转移,积极打造我市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千方百计缓解要素制约。加强项目规划和报批工作,争取扩大建设用地总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扩大“增资招商”和“零地招商”。加快电力电网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健全有序用电管理机制,确保居民基本生活和重点单位用电。加强协调,努力争取银行对我市主要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贷款支持,构筑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争取国债和国外政府贷款,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加强对我市上市资源整合利用,促进更多企业上市,做大杭州板块。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善各类规划。继续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修编和报审工作。深化完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交通等各类规划。
  加快构筑大都市步伐。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一主三副六组团”构建进程,以集约化思路发展中心集镇,实现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的拓展,形成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完善大都市交通网络,加强主城与“三副六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德胜路等城市快速道路,实施西溪路、文一、文二西路等5条道路工程。加快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农民多(高)层公寓建设。继续实施河道整治、天然气利用工程,启动抗咸二期和引水入城工程。加强对运河沿线桥梁的综合整治,改善运河景观环境。在实施新建、在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做好后备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实施“居者有其屋”工程。完善商品房供求市场体系和中低收入市民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供求结构基本合理,努力保持房价基本平稳。抓好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在主城区范围内启动建设一、二个大型居住区,在萧山、余杭范围内规划两个两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地块,进一步加大房源供应。同时完善大型居住区的生活设施配套、交通出行等环境条件。
  强化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管理体制。整治城郊接合部环境卫生。抓好背街小巷改善、公厕建设、街景美化、亮灯工程、无障碍设施等五大工程。加强管理,努力缓解交通“两难”矛盾。推进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管理快速反应的能力。加强对地下管网设施的安全监管,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依法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重视市民素质教育,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大力推广“市民卡”,不断增加使用功能。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市建设。抓好钱塘江、苕溪、运河流域重点区域、行业和省市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的整治工作。要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加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大燃煤工业企业整治力度,加强市区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继续巩固和扩大噪声达标区。加快建设天子岭第二垃圾填埋场,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程。全面实施“1250”工程,扎实推进生态项目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按照“规划共绘、基础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原则,推进市区与县(市)、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优化发展布局,强化五县(市)与市区的统筹发展。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合理规划县(市)域功能布局。进一步从理念、规划、产业、建设等方面推进五县(市)与市区的一体化联动。
  加大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坚持市区产业梯度转移优先向欠发达县域倾斜,强化市区与县域的协作配套。在形成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基础上,进而形成大杭州产业圈。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从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三产则三产。立足本地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块状经济、配套经济和生态经济。
  推进农村社会进步。进一步推进农村“九件实事”工程。继续实施“百千”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杭州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全市70%的村完成农业信息服务点建设。推进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扩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覆盖面。深化“49100”帮扶工程,实施好帮扶项目。
  以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抓手,加快县域融入大都市步伐。抓好“交通西进”、“东网加密”中的“四路两桥一互通”工程建设。实施康庄工程,全面加快农村公路支线建设,促进县道、乡村路网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的衔接。加快客运场站建设。市级重点抓好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站建设,县(市)重点新建一批农村客运班线站。大力推进农村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不断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快航道、港口改造与建设,重点实施“一河五区两码头”工程。推进电力、电网项目建设,加快萧山天然气发电厂、500KV富阳变等工程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分水江水利枢纽、华光潭水电站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营造各类投资者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步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设立新的市国资委。深化6家授权经营工业企业集团的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监管的有效形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组建卫生和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机构,加大公交、供水、供气等垄断行业改革的力度。规范职工持股会,推进股权流动。稳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在落实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合理推进使用权的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深入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举措。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依法维护农民利益。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落实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拓宽的体制障碍,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公益类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内部分配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
  (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推进新一轮招商引资“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探索对外招商引资新举措,加大宣传力度,加快项目对接,强化“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民引外,组织民外对接考察洽谈,实施股权招商。紧紧抓住外资进入领域逐步放开的机遇,努力扩大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招商引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调整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巩固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拓展东欧、非洲等新的市场。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境外工程承包业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鼓励企业“走出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
  积极推进和规范开发区建设。重点抓好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合理构建经济功能区。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体制和机制,坚持集约用地,突出“税源经济”。积极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条件,发挥开发区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内开放和国内招商引资力度。以参与世博经济为契机,加大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力度,完善接轨上海工作机制。推进“双对口”工作和“山海协作工程”。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六)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科教兴市。加快构筑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科技平台,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拓宽企业技术创新渠道。加快实施“一号工程”和“双百双十”计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倡导自主知识创新,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推进国家专利和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县)活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争取引进各类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2.5万名以上,其中硕士、博士1000名以上。开展留学人员创业服务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继续抓好“356”工程和“131”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在抓好学前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程度的同时,以名校集团化战略为载体,重视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以让农民子女能上学、上好学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尽快改善技工短缺的状况。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展社区教育,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配合省政府进一步完善下沙高教园区功能,启动余杭仓前、萧山江东两个新高教功能区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
  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文化事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依法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推动文化领域的内外交流,创新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的机制。认真实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加快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完善已有的广播电视数字播出系统,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充分利用现有频道资源,发挥好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作用,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构建新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四改联动”为抓手,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适当提高筹资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乡镇达到50%,缓解农村就医难和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执法,重视心理卫生工作,确保群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加快市公共卫生中心、市备战医院等重点卫生工程建设。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城区评选活动,推进县(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工作。深化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一步扩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
  加强体育、计生等工作。深入开展城乡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办好第十六届市运会,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优生优育为重点,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按照打造“平安杭州”,推进和谐创业的要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恐怖组织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信访和“12345”工作,积极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建立市人民来访联合接待中心,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减少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大对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和专项整治力度。建立市、区县(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尽快形成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社区建设等工作。以社区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帮扶救助、为老人服务等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内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稳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进社区工作。整合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继续抓好“10万家庭网上行”工作。做好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以村务(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统计改革,按时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利用服务工作。抓好年鉴编纂和续志工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残疾人、老龄、气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单位)、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首批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考核验收。
  继续关心和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杭部队的建设。深化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人民防空等事业建设。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做好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
  (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继续完善和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就业岗位开发和失业人员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加大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服务型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推进非正规组织就业,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特殊就业困难对象提供援助。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巩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机制。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切实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认真抓好医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完善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积极探索“五险合一”工作。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和救助水平。扎实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壮大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增加农民收入。
  (八)精心组织和部署,切实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及“休博会”筹备工作
  “十一五”规划是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编制的。我们要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建议,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好“十一五”总体规划草案,做好规划衔接和论证。在做好“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协调工作。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综合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认真做好2006年休博会筹备工作。加强西博会与休博会的衔接,突出主题,明确重点,注重培育休闲产业和发掘文化内涵。优化组合各项休闲活动,提高项目的实效性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加快休闲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
  (九)办好实事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稳步推进解决“七大问题”。将破解“七大问题”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逐年分解抓好落实。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市政府将重点抓好“十件实事工程”。
  1.实施“居者有其屋”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城区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确保150万平方米、力争180万平方米;新开工拆迁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公开摇号50万平方米以上。基本解决市区符合廉租房租住条件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2.实施城市畅通工程,破解“行路难、停车难”。增加滨江、萧山、余杭等区至主城区的公交线路10条,延长末班车时间的线路5条。开通快速公交1号线。更新公交车300辆。完成20个公交车站港湾式改造。建设10处人行过街设施。出台市区停车管理办法,清理整顿违规挪用的停车场(库),运用经济等手段,加快城市静态交通建设,努力缓解停车难。
  3.实施背街小巷改善等工程,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结合低洼排水和撤村建居等项目建设,至年底累计完成城区300条街巷整治。新建和改建公共厕所50座,垃圾中转站10座。
  4.加快老年设施建设,改善老年群体晚年生活。完成市区8所老年大学的改建工作。在社区增设部分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设施。新建、改建一批老年公寓。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覆盖率达到98%,人口覆盖率达到85%。新建和改建农村敬老院42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全市完成2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发证率达到60%以上。
  6.整合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全市新建和改建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30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区、县(市)整合改建1—2个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加快供气、供水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城区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的户外管预置8万户,逐步取消屋顶水箱。在山区农村新建或加固饮用水库3座。新建、扩建水站或小型自来水厂12家。实现天然气进入余杭。完成七格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建新安江、富春江等6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
  8.实施村庄整治和农民小康文体工程,加快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步伐。整治200个村,创建20个示范村,改造1000户农村贫困家庭的危房。建成100个篮球场、100个乒乓球室(场)、100个健身点。完成边远山区57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改造。到社区(乡镇)举办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各100场以上。
  9.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主城区老旧房屋整治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城区实施5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整治。整治改造主城区80年代前后建造且短期内不予拆建的10个住宅小区。完成“平改坡”房屋200幢。
10.实施“食品安全”工程,完善“放心”体系。加大对粮油、蔬菜、饮料等食品的卫生安全监督力度,对全市200个摊位以上的农贸市场配备农药残留检验检测设施,落实检测人员,使市民吃得放心。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这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关键。
  克难攻坚,奋发有为。新的一年,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随着发展的深入,改革的深化,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我们还处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期,统筹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以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成果。
  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决定,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的联系,支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认真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社科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完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积极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对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吸收专家参与咨询论证。
  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规范和公开各项审批内容,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制度,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改进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注重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规范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法管理、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依法审计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努力打造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服务平台,以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先进的办公业务系统和配套的工作组织体系为支撑的“网上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开展政府机关党员先进性教育,着力解决政府工作人员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和行政效率。深入开展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工作、非法买卖农村集体土地和回迁房安置专项监察。继续抓好机关争创人民满意单位工作。进一步做好“96666”党政机关服务态度和效能投诉中心工作,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狠抓贯彻落实。加强重大决策事项的督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政府工作。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府,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廉政建设,接受人民监督。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强化从政道德和纪律教育,深化“行为不廉洁、作风不检点”治理。加强对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廉政监察,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积极推进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加强网上政务实时监督工作,深入贯彻建设工程效能监察实施办法,全面抓好廉政预情机制的运行。

  各位代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让我们在中共杭州市委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敢于负责,扎实工作,为共同构建杭州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