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为消费“破堤放水”--本刊评论员
时间: 2003- 01- 26 12: 22 来源: 浏览次数:

政策要为消费“破堤放水”

本刊评论员


   从5月1日起,我市小型客车上牌控制政策放开,首日市车管所上牌车辆509辆,一星期里受理上牌车辆1500多辆。一项政策激活了一个市场。政策促进消费,活跃经济,又一次显示出了它的迷人魅力。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走向,一个好的决策、政策,是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我市打响“住在杭州”的品牌,使杭州房地产市场连续多年火爆。我市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到2006年在杭大学生规模达到25万人,这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省内有个山区城市近年大开城门,集聚人口,消费骤增,市场扩大,就连各地都普遍过剩的小学生就读市场也是需求大增,引得杭州的一些名牌小学校长们都想跃跃欲试,要搞品牌和管理的输出,去快速提高山城的小学教学水平。按照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不会拿国有资产去直接创办企业、兴建市场,进入竞争性领域,但可以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手段,激活甚至新创一个整体市场。我市私车牌照放开,将控制型政策转向鼓励消费型政策,就是激活汽车消费市场的一个有力举措。它将大大促进杭州汽车消费的增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我市道路建设和城市管理向新的、更高的水平迈进,适应城市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使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时都会制订或者参与制订一些政策。为什么有些出台的政策“不经意间”成了消费的“拦水坝”呢?如国内有个大城市曾出台过两厢式客车在最主要街道的限驶政策,一度使两厢车在这个大城市市场几乎处于绝销的境地。我市也曾有过购电动自行车必须持本地居民身份证的限购政策。探究政策成了消费“拦水坝”的原因,其实质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烙印。计划经济称为“短缺经济”,那时制订政策,往往着眼于限制、抑制需求使其适应供给。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则是在制订政策前权衡方方面面的关系、矛盾时,没有把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放在“核心点”上。譬如,我市放开私车上牌控制政策已提出多年,当时就是因为过多地考虑了交通设施建设难以适应等矛盾而一直没有实施。
   按照现代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是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需求拉动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内居民消费为首要,只有启动了消费需求,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久的驱动力。为此,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最近,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要进一步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做好扩大消费的文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已告别了“卖方市场”,经济工作的核心和龙头就是消费,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刺激消费做文章,政策要为消费“破堤放水”。这是十分正确的。
  “5.1”汽车免费上牌,为我们破解需求乏力的难题打开了一条门缝,透出了一缕亮点,受到了群众的热切欢迎。但我们更殷切地期望,诸多的政府管理部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和要求,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消除限制消费的多种体制性障碍,消除政策的“篱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构筑现代政府题中的应有之义。